溝通需要理解和同理心,這個所謂的壁,是一種界限,或者是信息不對等,如果你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就能做到理解,就不會存在有‘壁,在智能手機和游戲,社交軟件成長出的新一代,很自然會活在虛構的世界里,因為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已經(jīng)都是‘現(xiàn)實了。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羅葦
Q:“L.W虛擬機構”是一個什么機構能跟我介紹一下么?
A:這是屬于我的創(chuàng)作媒介之一,也叫傳波者公司。我不希望被任何外在的條件和系統(tǒng)控制,我自己可以有足夠的資本去運轉我的藝術系統(tǒng),同時,我認為這是一個未來趨勢,我組建我的公司和團隊,我們有長期合作的科學家,心靈學研究者,金融分析師,不同領域的學者,藝術經(jīng)紀人,贊助人,形成我們自身的生態(tài),我們最近用比特幣收藏作品,數(shù)字貨幣與藝術世界,共性是同樣都是用意識去創(chuàng)造的虛無產(chǎn)物,我們的工作除了玩藝術游戲,還會擴張到更廣泛的領域。
Q:你的作品是對世界宏觀的看法么?這里面的宏觀包含著趨勢么?你怎么看你生活的環(huán)境,怎么看其中的過去以及未來?
我看你的作品,老覺得自己out了,你怎樣說服我融入到你的世界里面呢?
A:是的,我的作品是我長期研究關于“真相”的結果,是包含趨勢的。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出門,在家自我訓練大腦,最近我花了一部分時間發(fā)明了一個模型,叫做意識宮殿,這個宮殿可以解釋很多我們無法解釋的秘密,包括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可以解釋歷史,多維宇宙,人體,我的新作品也會涉及。我每天會做一些潛意識訓練,現(xiàn)在我通過潛意識中顯化的結果去做作品,還有一些時間會去做自我覺察的訓練。我不需要說服任何人融入到我的作品中,我只是給予他人選擇介入的權利,或者說,我的作品需要觀眾自身去學習。我不會刻意迎合一些看不懂的觀眾去做我的作品,藝術應該是一種超前的引領,如果當大眾已經(jīng)企及了你的認知高度,你就應該繼續(xù)向前探索了。
Q:“時代變遷,人們需要更多新觀點;在靈巧敏捷的二十一世紀,新媒體表達更多新觀點,以建造更新的對話和交流。藝術家一直面對的挑戰(zhàn)就是:尋找新的議題和主題,用單一的聲音,為全世界每個獨特觀點發(fā)聲。” 其中的尋覓以及探索是怎樣的過程?你目前在關注什么?
A:我目前關注的更多是關于個體的完善和個體與外部世界的鏈接,以及人類發(fā)展進程,進化,最新的科技,區(qū)塊鏈,金融和政治領域等等。
我不認為新媒體非常新,反而我覺得新媒體是一種舊的表達方式,屏幕化是一個當前的狀態(tài),未來也許是意識直接顯化出一個場景,我現(xiàn)在在做這樣的一種練習,通過意識去創(chuàng)造下一刻。
Q:你可知道當下的年輕人喜歡什么東西,每一代是否跟下一代都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A:當下的年輕人應該有更多元的選擇,這個當下,也是會分類的,不同群體喜歡不同的東西,每一代的鴻溝是必然的,但這不會是不可逾越的,應該是,年輕人能接受的東西更多,更會玩,整體看來,會是一代比一代勇敢的,變化得更快,這會是一個和速度本身賽跑的時代。
Q:在中國很多的小孩被稱作二次元,溝通要通過“破壁”,打開其中的隔閡,而藝術恰恰是沒有界限的,你覺得是這樣么?藝術是否很容易地跨過那條鴻溝,你是怎么做的?
A:溝通需要理解和同理心,這個所謂的壁,是一種界限,或者是信息不對等,如果你掌握了足夠多的信息,就能做到理解,就不會存在有“壁”,在智能手機和游戲,社交軟件成長出的新一代,很自然會活在虛構的世界里,因為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已經(jīng)都是“現(xiàn)實”了。所有的界限都是人為的定義,藝術是無法被精準定義和量化的,這是藝術有意思的地方,因為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可以改變空間,時間和潮水的方向,讓人超越常理和固定思維。
Q:你覺得二次元能夠破壁么?你是怎么理解二次元的?
A:我覺得我的作品和二次元沒有太多關系,我的作品和多維世界有關,以及我們的自身的感知。如果是讓我的作品和二次元牽扯上關系,應該是我在2015年的藝術項目晶體星球中扮演了很多虛擬的角色,我會通過這些身份去創(chuàng)建世界。
Q: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不同的材質(zhì)以及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它比之以往更加豐富,這跟你所處的多元的環(huán)境是不是有直接的關系?
A:我喜歡不同媒介的相互交錯,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刺激,身體層面和精神層面。我的環(huán)境也沒有很多元,和每個人處于的時代都是一模一樣的,我會去搜集很多我未曾見過的東西,包括服裝,食物,收藏,知識,只要是超乎我認知范圍的,我都會感覺到刺激感,以及結交有意思的朋友。
Q:有誰或者什么東西能夠給你帶來靈感?你在2017年遇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人?
A:我身邊的朋友,有不同超能力的人群,這些能力被運用在各個領域,可以說是引領未來時代發(fā)生變化的人,像是某種宇宙任務,具體的我不想透露太多,慢慢的這些更真實的事物會隨著時間浮出水面。
Q:怎樣保持對年輕人以及年輕事物的好奇心?
A:好奇心是一種天性。少看微信朋友圈,多接觸大自然,傳統(tǒng)和年輕都是一樣的,這在于你自己,不在于事物,也許你每天用著同一個杯子喝水,但發(fā)現(xiàn)這個杯子依然給你新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好奇心,天下無新事。
Q: 你怎么看當下的藝術?在新的社交模式以及媒體模式的沖擊下,當下的藝術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A:普遍的變化當然是很多的,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用最新的工具去做作品,但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不會是讓你第一眼看到工具本身,而是藝術。
Q:科技是否給你帶來一些啟發(fā)?你是怎樣把它們應用到作品中去的?你的藝術的未來感是怎樣實現(xiàn)的?
A:我對科技會做一些選擇,科技的啟發(fā)是肯定的,只是一小部分,“未來感”這個詞匯我不是太喜歡,我并沒有刻意營造一個類似我對未來的期待或者感受,而是跟著我自身的選擇出發(fā),和空氣玩耍?!昂涂諝馔嫠!边@幾個字,你可以慢點讀,或者用奇怪的聲音再讀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