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中
綿竹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綿竹 618201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一種常見的四肢血管疾病,在臨床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重癥、淺靜脈擴張等,且由于患者長時間臥床、膝關節(jié)置換術等容易出現(xiàn)相關并發(fā)癥,而該疾病的發(fā)病仍然為上漲趨勢[1]。在治療上主要包括抗凝治療溶栓治療等,而常見的抗凝藥物包括肝素、華法林等。該次實驗選取了2016年6-12月在該院就診的2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具體案例分析進一步探究華法林作為抗凝治療方案的有效性,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選取在該院就診的26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患者年齡在 46~6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6±4.8)歲,其發(fā)病時間則在1周內。與此同時,患有高血壓病史的有12例,糖尿病患者9例,心臟病患者11例。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guī)抗凝治療后,可進行肌肉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1~2 次/d)進行優(yōu)化,并在用藥后一周作用的時間采用靜脈點滴血栓通注射液進行治療。當患者INR(待國際標準化比率)情況達到1.5~2.5之間時須停用低分子肝素。此時,將對患者采用華法林治療(1 次/d,2.5~5 mg/次),并根據(jù) INR 結果進行用藥的調整,包括對患者凝血功能的監(jiān)測。
該次實驗的評價標準可以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方面。其中,治愈指患者臨床癥狀均以消失,且皮膚色素問題得到明顯好轉,在彩色超聲檢測中靜脈壁光滑,通暢;顯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且在長時間行走后未出現(xiàn)不適反應,在彩色超聲檢測中靜脈通暢,但存在輕度的反流現(xiàn)象;有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且在彩色超聲檢測中深靜脈部分再通;無效指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人數(shù)×100%。除此之外,我們將對患者進行凝血指標的對比分析,即分別在抗凝治療后進行PT、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PLT(血小板)和FIB(纖維蛋白原)的對比分析。
該研究中對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就該次實驗結果來看,所有患在治療后,APPT、PT值均有所延遲,且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患者PLT和FIB值在治療前后的對比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與此同時,在治療有效性方面,痊愈患者有14例,占比為53.84%;顯效患者有8例,占比為30.77%;有效患者有3例,占比為11.54%;無效患者有1例,占比為3.85%,即總有效率為96.15%。
表1 患者抗凝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對比分析(±s)
表1 患者抗凝治療前后凝血指標對比分析(±s)
時間APTT(s)INR PLT(×109/L) FIB(g/L)治療前治療后35.4±3.2 45.6±2.1 1.3±0.25 1.8±0.67 187±63 205±48 4.22±0.74 3.51±0.64
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3個原因包括: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流疲滯和、血管壁異常[2]。在治療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深靜脈學生的栓子脫落,繼而導致肺栓塞問題。在治療過程中,抗凝治療是十分有效且常見的發(fā)生,特別是抗凝劑對已經形成的血栓無溶解作用,即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栓的自溶。
華法林作為抗凝治療的一種形式,其主要方式是通過抑制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與此同時,該藥劑能夠盡可能地延長凝血酶原活化的時間,繼而為抗凝做足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實現(xiàn)抗凝目的。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華法林與血漿蛋白能夠完成較好地結合,且結合率高達99%、因此,該研究認為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能夠抑制華法林與其的結合,并增加了華法林的游離量,繼而增強了抗凝效果。具體而言,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芒果、豆奶能都可以提高華法林的抗凝作用。
從目前公認的標準來看,華法林抗凝標準為INR 2.0~3.0,且INR<1.6時抗血栓效果則明顯下降,反之,當INR>3.5時,患者則有出血的傾向[3]。特別是對于高齡患者而言,將INR值控制在1.6~2.5之間較為適當。與此同時,當INR情況有所穩(wěn)定后,可進行每周一次的檢查。除此之外,在治療過程中,抗凝藥物也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情況即為出血。具體而言,導致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用藥劑量過大,此外,包括基礎血壓控制效果不理想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使用非甾體抗炎、青霉素等相關藥物可競爭華法林的蛋白結合位點[4],此時可能會患者的出血量,須避免聯(lián)合使用。
在該次實驗中,采用低分子肝素進行前期的抗凝治療,并加用華法林增強治療效果,能夠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fā)展,有利于防止血栓的形成,對患者的康復治療具有積極意義,且安全效果好。除此之外,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減輕患者的緊張、恐懼的情緒,有利于提高治療配合度,建立治療信心。而華法林的治療療程較長,增減藥量、擅自停用等均會造成不良后果,需要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遵照醫(yī)囑用藥。與此同時,華法林的抗凝治療也會受到藥物動力學的影響,特別是用藥調整不當則會導致抗凝過量和不足等問題,因此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謹慎用藥。
綜上所述,采用華法林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過程中推廣應用。
[1]蔡蔚斌,芮玩珠,蔡凱鵬.鬼箭羽聯(lián)合華法林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15):167-169.
[2]丁順.基因檢測華法林用量對指導云南地區(qū)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的研究[D].昆明:昆明醫(yī)科大學,2016(5):95-98.
[3]杜鵬.華法林聯(lián)合血府逐瘀片在下肢深靜脈血栓介入術后抗凝治療的臨床觀察[J].甘肅中醫(yī)藥大學,2015,3(1):268-270.
[4]鄒治真,陳長英,韓新巍,等.脈沖式加壓注射法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1,4(1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