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田田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被視為人生的終極三問,其中“我是誰”放在首位,可見自知的重要性。能正確認識自己是非常難的,可一旦做到自知,生活中的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所以才有了那句“人貴有自知之明”。
有人會問:我們時刻都在觀察自己,感受自己,自知有什么難的?但事實上,許多人耗盡一生,也不過是過著保爾·柯察金口中那“碌碌無為”的生活;許多人到了老年,懊悔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他們是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才認清自己的嗎?其實是他們一生都很迷茫,有太多想做的事,卻很多都沒做成。自知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其實只要問問自己:“我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那樣陌生。
自知本來就難,生活中卻還有阻止我們認識自我的障礙。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其實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备改?、老師都希望我們進名校、考公務(wù)員、發(fā)大財,而我們卻沒有找到自己想走的路,也忽視了對自我的有效認知。旁人的評價議論和世俗利害的干擾,讓自知變得就像尋找一顆天然的金剛石一樣,無比困難。也正是這困難,自知才顯得無比珍貴。
做到自知,要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認清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目標。每個人都有潛藏的天賦,但很多人總是平庸,就是因為做不到自知。苻堅本是一代雄主,卻不聽王猛等人之言,出兵攻打東晉,最終兵敗淝水,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這就是沒有自知之明;而陶淵明熱愛自然,歸隱田園,雖生活貧困,卻自得其樂。有了自知之明,生活就能充實;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就會快樂。自知是一件法寶,可以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生活空間。
要想擁有自知之明,就要把生活看得簡單一些,考慮得越復(fù)雜,就越感到迷惑。還要學(xué)會忽視別人的看法,堅守自己的初心。當別人嘲笑我們傻時,就像阿甘那樣回他一句:“做傻事的人才是傻瓜。”只要我們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外物也無關(guān)緊要了。
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因為自知之明難以獲得,而它又意義重大,會指導(dǎo)我們?nèi)绾紊?。做到自知,就是收獲了一筆無價的財富。
【評點】
本文集中論述了“自知”的重要性,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方面層層推進,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不足之處在于文章過分強調(diào)“自知”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他人建議的益處,使觀點顯得有點絕對,若能結(jié)合起來,辯證分析會更好。張 繼
【書摘】
不要因為寂寞隨便牽手,然后依賴上,人自由自在多好,縱使漂泊,那種經(jīng)歷也好過牢獄般的生活,所以我刻意不讓自己對網(wǎng)絡(luò)太依賴,對失去的人也保持淡然的態(tài)度,數(shù)千個擦肩而過中,你給誰機會誰就和你有緣分,縱沒有甲,也會有乙。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fēng)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彼此,溫暖彼此。
——蔡崇達《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