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殷杰瓊
溫故而知新
——山東博物館專題臨時展覽回顧
GAINING NEW KNOWLEDGE BY REVIEWING THE OLD—REVIEW OF TEMPORARY EXHIBITION OF SHANDONG MUSEUM
文、圖/殷杰瓊
近年來,山東博物館在不斷完善基本陳列的基礎上,每年舉辦多種類型的專題臨展。新館開館6年以來,舉辦各種專題臨展50余場,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永恒之城——古羅馬的輝煌》《玉潤東方——大汶口、龍山、良渚文化玉器展》《空靈之約——中國沉香文化展》《大河上下——黃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喜慶十藝節(jié)——歐洲經(jīng)典美術大展》《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等。這些臨展展出時間在3個月到半年不等,以山東濟南觀眾層為基礎,面向全國熱愛中國和世界傳統(tǒng)文化的公眾,對豐富博物館展覽和提高宣傳教育功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2013年舉辦的《歐美經(jīng)典美術大展》,所展出的作品分別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現(xiàn)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時期的佳作。囊括達芬奇、畢加索、馬蒂斯等多位西方古典或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其中尤為吸引觀眾眼球的是達芬奇的自畫像。展覽分為兩個展廳,共2000平方米,作品背景色調(diào)分別采用深紅和中灰色,用來襯托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歐洲現(xiàn)代藝術和當代藝術時期的創(chuàng)意設計作品,再現(xiàn)西方經(jīng)典藝術的整體風貌及其變革。
○展覽現(xiàn)場。The exhibition site
2015年舉辦的《大河上下——黃河流域史前陶器展》,來自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186件(組)制作精美、造型古樸的陶器文物展品,充分展示了整個黃河流域的史前陶器面貌,反映黃河流域的史前社會發(fā)展狀況,向觀眾展現(xiàn)出黃河流域燦爛悠久的史前文明。
進入展廳,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氣勢恢宏的黃河上中下游代表性實景照片做序廳背景,將80厘米見方的通透獨立展柜在保證文物展示安全的前提下,根據(jù)場地實際情況靈活組合利用。觀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彩陶文物上的美麗花紋。展廳布置把彩陶上的連續(xù)紋樣經(jīng)過設計提取,應用到展廳墻面和展板裝飾上,從色彩到裝飾紋樣緊扣展覽主題,并在相應位置配以較大圖板讓觀眾了解黃河上中下游各地區(qū)代表性的器物。展廳的空閑區(qū)域打破原有固定的展示模式,用現(xiàn)代陶藝作品配合插花藝術作為輔助性手段來點綴展示,尾廳設計為觀眾互動環(huán)節(jié),聘請傳統(tǒng)陶藝老師現(xiàn)場教授有興趣的觀眾在陶罐、陶瓶、陶盆等器形上繪制彩陶紋樣,讓觀眾不僅可以參觀展覽,還能親自動手去感知史前陶器的制作繪制過程。
2016年舉辦的《永恒之城——古羅馬的輝煌》展覽,選取了來自羅馬斗獸場、羅馬國家博物館、佛羅倫薩考古博物館等處收藏的200余件(套)文物精品。在形式設計上,運用巨大尺幅的大景深高清實景照片當背景來襯托文物,復原了帝國議事廣場、宗教祭祀場所——萬神廟等場景,給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為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羅馬帝國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4世紀的宏大場景,展廳將整體照明調(diào)暗,聚光燈聚焦到大理石雕塑和各種文物上,使觀眾走進展廳如同置身于輝煌壯麗的古羅馬遺址之中。同時還還原了古羅馬500年歷史長河中的諸多生活場景,全方位展現(xiàn)古羅馬鼎盛時期的文明。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如何對接?歷史與時尚如何融合?這值得每一個博物館展覽設計者去思考。2016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深圳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的賀信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痹趪袼刭|(zhì)日益提高,終身教育理念日益強化的今天,在以后的展覽中以文物自身為基礎,抓住展覽重點,突出展覽的亮點,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各種展示手段呈現(xiàn)給觀眾,博物館才能真正做到“讓文物給觀眾講故事”。
編輯/王雪芃
○《永恒之城——古羅馬的輝煌》展覽現(xiàn)場的雕塑宏大華美,引人駐足。The sculptures at the exhibition site of Eternal City—Splendors of Ancient Rome attracts eyesight of the spectators.
○大河上下,氣勢恢宏。A spectacular river sc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