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立萍
所謂“稚化思維”,就是教師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思維降到與學生相仿的水平,想學生所想,疑學生所疑,難學生所難,錯學生所錯,通過懸置自己成熟的想法和還原問題解決的初始思維過程,順應學生的思維過程,使教學過程自然流暢,合情合理的一種教學策略.本文從教學中的幾個方面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教師應該如何稚化思維.
一、從新課的情境引入上稚化教師的思維
一節(jié)課的引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個好的引入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學習“指數(shù)函數(shù)”第一課時時,教材上設計的情境是利用放射性碳法測定古蓮子的年代.學生對這個例子本身涉及的內(nèi)容就難以理解,更不要說想用它來理解指數(shù)函數(shù)這個陌生的概念,于是我想出了下面的例子引入指數(shù)函數(shù).
教師: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大家都熟悉嗎?
(視頻播放孫悟空分身術畫面,學生頓時來了興趣)
教師:這種分身術,搖身一變變成兩個孫悟空,再變就成了4個,再一變就成了8個,請問孫悟空一共變了10次共有多少個孫悟空?
學生思索片刻,有人答210個.教師:那孫悟空一共變了x次,又有多少個孫悟空呢?學生:2x個.
教師:也就說孫悟空的總個數(shù)y與它變化的次數(shù)x之間建立了一種函數(shù)關系,即y=2x,這種函數(shù)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指數(shù)函數(shù).
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情境設計來稚化思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教與學的思維點和出發(fā)點是一樣的,更有利于師生之間互相交流,讓他們產(chǎn)生共鳴,讓他們在情感和認知上產(chǎn)生融合.
二、從數(shù)學概念教學上稚化教師的思維
數(shù)學概念是數(shù)學的邏輯起點,是學生認知的基礎,是學生進行數(shù)學思維的核心,在數(shù)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中的很多概念是直接呈現(xiàn)的,缺少其形成過程,掩蓋了自然性.一個數(shù)學概念對教師來說可能已經(jīng)非常熟悉,但對還沒接觸此概念的學生來說,它是陌生的,更是抽象的理論,所以我們在概念教學時,一定要稚化自己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在講“數(shù)學歸納法”這個概念時,我是通過下面三個引例來講解的.
引例1 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出來了,我班同學中,1號合格,2號合格,3號合格,于是我斷定:我班的45名同學都合格,這個判斷一定對嗎?
引例2 設a1,a2,a3,…,an都是實數(shù),且a1=0,an+1=nan,求an.
一定會有學生看出a2=0,a3=0,a4=0,…,然后猜出an=0,這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分析為什么不論n取什么都有an=0呢?學生覺得就是這個答案,但說不出理由,這時教師可以幫忙整理出根據(jù)an+1=nan可以得出由前面一項為0就可以推出后面一項也為0,即若ak=0就能推出ak+1=0的一般的傳遞性,這樣由a1=0就可以一直傳遞下去,因此,an=0.
學生活動:分析引例2中能推出an=0這個結(jié)論,必須有哪些條件?(由小組討論,然后組長歸納得出結(jié)論)
(1)必須已知第一項a1=0,沒有它就沒有傳遞的源頭;
(2)必須有an+1=nan這個關系式,即由ak=0到ak+1=0能傳遞下去的條件.像這樣,如果
(1)當n取第一個值n0時結(jié)論正確;(2)假設當n=k(k∈N且k≥n0)時結(jié)論正確,能證明出當n=k+1時結(jié)論也正確.那么,命題對于從n0開始的所有正整數(shù)n都成立.這就叫數(shù)學歸納法公理,我們把這種證明方法稱為數(shù)學歸納法證明.
這樣講解數(shù)學歸納法概念學生會很輕松的理解數(shù)學歸納法不同于歸納猜想,它有嚴密的邏輯思維,有科學的證明步驟,是一種常用的證明方法.
三、從學生的錯題講解上稚化教師的思維
錯題講解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特別是高三教學的重要形式,學生題目做錯或者不會做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想問題,而是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按學生的想法去思考錯題.在高三一次聯(lián)考試卷上第12題,將函數(shù)f(x)=2cos2x的圖像向右平移φ0<φ<π2個單位后得到函數(shù)g(x)的圖像,若對滿足|f(x1)-g(x2)|=4的x1,x2有|x1-x2|min=π6,則φ=______.
這道題對我們來說并不難,但對學生來說比較難,全班45人錯誤的有30人,大多數(shù)同學表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又無從下手.我從學生的角度思考為什么難?
① 不理解“若對滿足|f(x1)-g(x2)|=4的x1,x2,有|x1-x2|min=π6”的含義.
② 不理解平移前后兩個兩個函數(shù)之間的關系.
于是我就找來兩個簡單一點的題目作為鋪墊,給學生搭臺階.
變式題1:已知函數(shù)f(x)=cos2x,對任意的x1,x2都有|f(x1)-f(x2)|=2,則|x1-x2|min=______;
變式題2:將函數(shù)f(x)=2cosx的圖像向右平移φ0<φ<π2個單位后得到函數(shù)g(x)的圖像,若對滿足|g(x1)-g(x2)|=4的x1,x2有|x1-x2|min=_____;
變式題3:將函數(shù)f(x)=2cos2x的圖像向右平移φ0<φ<π2個單位后得到函數(shù)g(x)的圖像,且f(x)max=f(x1),g(x)max=g(x2),則|x1-x2|min=_____.
運用三個變式,逐步稚化思維,降低教學的起點,幫助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把學生一步一步從“似曾相識”引導到“原來如此”從而揭示題目的本質(zhì),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恍然大悟”原來這題也不難.
教師經(jīng)過專業(yè)的培養(yǎng),以及多年來的解題經(jīng)驗,對知識點駕輕就熟,對很多知識的理解覺得順理成章,而學生則一片茫然,因此,有時我們用“難得糊涂”的方式來稚化思維,有時陪學生一起走走“歪路”“彎路”,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總之,教師要把自己“專家”的身份退化到初學者的身份,幫助學生由初學者思維結(jié)構(gòu)向“專家”思維結(jié)構(gòu)轉(zhuǎn)化.在教學活動中,稚化思維,師生同頻共振,完成教與學過程的“融合共創(chuàng)”的一種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