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玲 龔哲 彭均陽
摘要:以黔張??焖勹F路咸豐段復合梁板地基工程為背景,對復合梁板式樁板結構進行內(nèi)力和變形監(jiān)測,對其內(nèi)力特性進行研究,為復合梁板式樁板結構形成系統(tǒng)的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提供指導和借鑒。結果表明樁身軸力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樁側摩阻力始終為正,對于樁徑較大的樁,其樁側摩阻力的作用更加明顯;承載板和縱橫梁的實測鋼筋應力比設計計算的應力小20%左右;梁有效地分擔了板的荷載,從而避免了板厚過大的問題。
關鍵詞:鐵路路基;樁板結構;力學變形特性
中圖分類號:TU4 文獻標識碼:A
樁板結構類似于筏板基礎,有較好的整體性,結構布置形式靈活多樣,在鐵路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在遂渝無砟軌道綜合試驗段線路上,由于該段土質(zhì)松軟,為了較好控制工后沉降而使用了樁板結構[1],鄭西高速鐵路需穿越深厚的濕陷性黃土區(qū),為保證鐵路達到高鐵運行速度而采用了托梁式樁板結構[2]。在理論研究方面,不少學者在設計理論、數(shù)值模擬、模型試驗和現(xiàn)場試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鐵二院、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以遂渝鐵路建設為背景,對無砟軌道樁板結構路基進行了較系統(tǒng)的研究[3,4],孔峰[5]結合鄭西客專對濕陷性黃土地區(qū)中樁板結構路基中的設計參數(shù)進行探討,姚洪錫[6]等利用數(shù)值分析軟件對鄭西客專樁板結構路基進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傳統(tǒng)的樁和承載板組合結構為防止沖切破壞需要配置厚度很大的板,導致造價高,材料浪費。復合梁板式樁板結構中的縱橫梁改變了結構的傳力路徑,增大了板的抗沖切面積,大大降低由于高路基荷載帶來的沖切作用,從而減小構件尺寸。對樁、板、縱橫梁應力、承載板地板地基反力等進行了監(jiān)測,通過分析得到其受力特性及變形特征,以此評價其控制地基沉降及提高路基整體穩(wěn)定性的有效性,為巖溶區(qū)復合梁板結構設計計算,控制地基沉降提供科學可靠的理論指導。
1 工程概況
黔張常鐵路是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guī)劃的雙線電氣化快速鐵路,位于武陵源山區(qū),其中咸豐段DK49+526.22至DK49+913.22區(qū)間,屬巖溶強烈發(fā)育區(qū),為跨越巖溶區(qū)采用了復合梁板式樁板結構路基。結構中承載板厚1m,縱橫梁高1.2m,二者整體澆筑,樁基為鉆孔灌注樁,樁徑1m,橫向間距7m,縱向間距5 m,復合梁板式樁板結構每五跨為一聯(lián)。其平面布置圖及橫剖面圖如圖1、圖2所示。
2 現(xiàn)場監(jiān)測方案
2.1 內(nèi)力監(jiān)測
(1)樁內(nèi)力
選取DK49+825.8斷面的三根樁進行內(nèi)力監(jiān)測,其中A樁和E樁為邊樁,C樁位于中間。每根樁每個測點對稱布置兩個鋼筋計,測點間距2.5m。
(2)縱橫梁內(nèi)力
縱橫梁內(nèi)力監(jiān)測布置圖如圖4所示,支座處鋼筋計布于梁上部,跨中處布于梁下部,每個測點處布置兩個鋼筋計。
(3)板內(nèi)力
測點布置如圖5所示,在每塊板中部分別布置2個縱向和2個橫向鋼筋應力測點。
2.2 地基反力
地基反力監(jiān)測測點分別布置在縱橫梁及板中間底部,布置圖如圖6所示。
3 監(jiān)測結果與分析
斷面于2016年10月12號開始樁基施工,2017年4月澆筑復合梁板,8月開始分層回填土,10月份完成路基的回填,靜置監(jiān)測至2018年2月,監(jiān)測周期為1年半。通過對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總結分析和轉化,選取了梁板開始澆筑、填土5m高和填土7.5m高三個時間節(jié)點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
3.1 樁內(nèi)力
通過計算和轉化,畫出了三個時間節(jié)點的樁身軸力及樁側摩阻力沿深度的變化曲線,A、C、E三根樁的樁身軸力和樁側摩阻力沿深度變化趨勢相似,給出中間樁C樁的變化曲線,如圖7、8所示。
由圖可以看出,樁體主筋應力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沿著深度方向,樁身軸力逐漸減??;樁身摩阻力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沿深度方向先增大后減小,且都為正摩阻力,說明隨著上部荷載的增加,樁側摩阻力逐步得到發(fā)揮。
3.2 縱橫梁內(nèi)力
1)縱梁內(nèi)力
對1#、2#、3#縱梁的應力進行分析,應力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9所示。支座處及跨中處的應力均為正,縱梁跨中處下部受拉,支座處上部受拉,支座處的應力始終比跨中處大。
2)橫梁內(nèi)力
DK49+825.8斷面處的橫梁應力變化曲線如圖10所示??梢钥闯?,橫梁應力變化趨勢于縱梁一樣,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支座處應力比跨中處大,位于線路中部位置的應力最大。
3.3 承載板內(nèi)力
承載板縱向、橫向應力變化趨勢相似,縱向應力變化如圖11所示。地板澆筑到開始填土前,板應力變化不大,開始填土后,板應力隨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填土高度5m前增加幅度較大,超過5m后增加應力增加速率降低,這是因為地基反力及樁基逐漸發(fā)揮作用,承擔的荷載比逐漸增加。
3.4 地基反力
地基反力變化圖如圖12所示。墊層澆筑后混凝土達到強度需要一段時間,期間墊層自重完全由地基土承擔,當梁板澆筑完成后,地基反力有所增大,此后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加,地基反力不斷增大,但始終小于上部荷載。當填土高度達到7.5m時,荷載分擔比為25%,說明上部荷載不是完全由樁承擔,板和地基土接觸良好。
對比板和縱橫梁的數(shù)據(jù)可知,梁底地基反力總是比樁底地基反力小一些,這是因為樁與梁直接接觸,樁對梁有直接作用,且梁的剛度比板大,因此上部荷載傳遞到梁時梁更多傳遞給樁,地基反力相應會小一點。
4 結論
通過對復合樁板結構的樁、梁、板的應力及地基反力進行監(jiān)測并分析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得到以下結論:
(1)樁軸力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小,樁側摩阻力隨著上部荷載的增加而增加且始終為正摩阻力,沿深度方向先增大后減小,對于樁徑較大的端承樁其樁側摩阻力的作用不應忽視。
(2)板內(nèi)應力隨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隨著地基土及樁的作用逐漸得到發(fā)揮,荷載逐漸傳遞到地基土和樁上,板內(nèi)應力增加幅度逐漸減小。
(3)梁下地基反力總是比板下地基反力小,這是因為,梁的剛度較大,傳遞到梁的荷載更多的傳遞給了樁。此外,梁分擔了板的部分荷載,從而避免了板厚度過大的問題,有效地避免了材料浪費。
參考文獻
[1]詹永祥,蔣關魯,胡安華,等. 遂渝線無碴軌道樁板結構路基動力響應現(xiàn)場試驗研究[J]. 巖土力學. 2009, 30(3): 832-835.
[2]王應銘. 鄭西高速鐵路埋入式連續(xù)樁板結構的研究與應用[J]. 路基工程. 2010(5): 75-77.
[3]吳德志,白皓,劉其寬,等. 非埋式路基樁板結構溫度效應實用簡化計算方法[J]. 路基工程. 2013(1): 51-55.
[4]詹永祥. 高速鐵路無碴軌道樁板結構路基設計理論及試驗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07.
[5]孔鋒. 濕陷性黃土地區(qū)樁板結構路基設計參數(shù)的研究[D]. 蘭州交通大學, 2013.
[6]姚洪錫. 武廣客運專線軟土地基樁板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學,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