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據(jù)地質(zhì)史專家李鄂榮考證,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持續(xù)20多天。而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xù)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幕后的大功臣,是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朱顯謨院士。朱先生畢生致力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建設(shè),于20世紀80年代初"/>
【適用話題】愛崗敬業(yè) 奉獻 執(zhí)著
人物時事速遞>>·原創(chuàng)·
據(jù)地質(zhì)史專家李鄂榮考證,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持續(xù)20多天。而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xù)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幕后的大功臣,是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朱顯謨院士。朱先生畢生致力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建設(shè),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2017年10月11日,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102歲。網(wǎng)友紛紛留言悼念:黃河水清了,他卻走了。
人物素描1 唯愿黃河流碧水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因位于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每年13億多噸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為顏色鮮明的“黃河”,特別是公元8世紀以后,黃河下游災(zāi)害頻繁,成為一條害河。為了實現(xiàn)讓黃河重流碧水的愿望,朱先生于1959年毅然告別了條件優(yōu)越的南京,舉家來到地處西北農(nóng)村的研究所。他的足跡遍布周邊的山里河畔,經(jīng)過幾十年潛心調(diào)研,青絲成白發(fā),他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以迅速恢復植被為中心的“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塬,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當時沒有一個人相信黃河能夠變清,認為他的理論是天方夜譚。然而朱先生沒有被批評打倒,始終堅持完善治黃理論,終將“一片濁黃”變成“一派清流”。
人物素描2 幸有青史映丹心
朱先生一生非常儉樸,他有個飯盒,20世紀50年代野外考察時就帶著吃飯、喝水用,20世紀90年代參加全國水土保持會議時還帶著它。1965年國家動員科學人員下到農(nóng)村,朱顯謨已年屆五旬,沒有給他安排太多勞動,他就帶了一套理發(fā)工具,給農(nóng)村的老人、孩子理發(fā)。野外作業(yè)時,他爬不上去的地方,還會跟學生開玩笑說“拉老兄一把”。有些山很難爬,朱老年紀大了腿腳不便,甚至經(jīng)?;?。他索性就坐在地上觀測拍照,說“這樣更穩(wěn)當”。
【考場仿真試題】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則150字左右的微評論。
【范文示例】“希望天可以變藍”“希望水可以變清”,不是多么新奇的愿望,然而當愿望不僅僅停留在愿望時,竟會有如此動人心魄的力量。流年暗換,初心不改。朱顯謨先生用最樸素的堅守展現(xiàn)了最刻骨的浪漫。他與大自然戰(zhàn)斗,卻只為安撫,不為傷害。他的足跡,青山碧水記得,歷史記得,人民記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