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波
摘要:凱瑟琳·蘇珊娜·普里查德是澳大利亞文學史上一位先驅女性作家,是澳大利亞文學史上現(xiàn)代主義作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生活及作品都蘊含了大量反映現(xiàn)代澳大利亞的元素。本文介紹了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家地位,并就其作品主題與敘事風格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凱瑟琳·蘇珊娜·普里查德;先驅女性作家;作家地位;敘事風格
一、生平簡介
凱瑟琳·蘇珊娜·普里查德于1883年生于斐濟,三歲時候隨父母遷至墨爾本,后又輾轉到塔斯馬尼亞州生活。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普里查德顯現(xiàn)出對文學的天賦和熱愛,早在童年時代,墨爾本報紙就刊登發(fā)表過她的第一篇小故事。1898年,普里查德進入南墨爾本學院學習并開始投入寫作,立志將來成為一名作家。1902年,雖然成功被大學錄取,但由于其母親長期病重,且家境貧寒,普里查德被迫退學回家照顧母親和家庭。后來她參加了夜大學習,完成了沃爾特·默多克(Walter Murdoch)的文學課程,并于1908年,帶著阿爾佛雷德·迪金(Alfred Deakin)賦予她極高的新聞素養(yǎng)評價的推薦信到了倫敦,成為《先驅》(Herald)負責法英區(qū)域的自由撰稿記者,從此真正開始了她所追求的寫作人生。在倫敦,普里查德刻苦讀書,撰寫自傳,并涉足政治活動,接受工團主義、社會主義、見神論、基督教學等理論,并參加女性社會政治聯(lián)盟,這些都為她接納俄國十月革命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之后她又回到澳大利亞,在《先驅》的女性專欄當了兩年的編輯。1912年再次去到英國。1915年,普理查德講述自己做家庭教師經(jīng)歷的小說《先驅者》(The Pioneers)在全英小說大賽中獲得了澳大利亞寫區(qū)大獎,為她贏得了作生涯中的第一次榮耀和獎金,從此名聲大振,但這時候,普理查德卻執(zhí)意回國,要成為澳大利亞人民生活和勞動的一部分。
普里查德一生中發(fā)表了眾多優(yōu)秀作品,如《黑白蛋石》(Black Opal,1921)、《干活的閹?!罚╓orking Bullocks,1926)、《庫娜圖》(Coonardoo,1929)、《哈克斯比馬戲團》(Haxbys Circus,1936)、《最熟悉的陌生人》(Intimate Strangers,1937)、《咆哮的九十年代》(The Roaring Nineties)、《黃金的里程》(Golden Miles)、《有翼的種子》(Winged Seeds)等等。
普里查德晚年回到綠山生活。1969年去世,按照共產(chǎn)主義形式安葬,她的靈柩上放著一面紅旗。沒有完成的草稿極其作品的手稿也根據(jù)她的要求,在綠山的園子里焚毀,而普里查德的骨灰也根據(jù)其遺囑撒在綠山。
二、普里查德的作家地位
普里查德是澳大利亞現(xiàn)實主義作家中通過自己作品和公眾生活積極投入到現(xiàn)實主義實踐當中的先驅,這位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女性作家,是澳大利亞文學史上現(xiàn)代主義作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生活及作品都蘊含了大量反映現(xiàn)代澳大利亞的元素。
普里查德在澳大利亞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她倡導作家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土壤,不但要創(chuàng)造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且要對本國的日常生活發(fā)生影響。事實上,普里查德不但是第一個創(chuàng)作有關澳大利亞土著人生活的白人作者,更是活躍于政界的先鋒戰(zhàn)士。作為澳大利亞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她積極加入社會主義運動,成為一名忠實的共產(chǎn)主義者。作為現(xiàn)實主義作家,她相信所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都具有社會和政治目的以及改革的功能,她以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對共產(chǎn)主義的堅定信心,事實上,普里查德的作品可稱得上是現(xiàn)代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歷史奠基石之一。在她作品中,她表達了強烈的政治傾向,以及試圖通過手中的筆來改變世界的豪情壯志。
三、普里查德的作品主題與敘事風格
普里查德的作品扎根社會,通過描寫當時人們的生活,來折射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其第一部作品《先驅者》描寫了第一批歐洲移民在澳洲的生活,刻畫了早期社會常見的流放犯的逃跑,旅店老板的陰謀,以及偷竊牲口,謀殺等種種罪惡。她的長篇小說《哈克斯比馬戲團》,描寫了馬戲團里來自不同國家的成員克服困難進行巡回演出,贊揚了人們百折不回的斗爭精神和對艱苦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小說《有翼的種子》(Winged Seeds),謳歌了人們勇敢面對艱苦生活,不服輸,不屈服的積極態(tài)度。
普里查德深入澳洲南部牧場體驗生活,與當?shù)氐耐林私佑|,觀察土著人的生活狀況,通過對土著人的訪問、交談、交流,最終積累起大量關于土著人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她還做了大量性格研究工作,力圖以土著人的眼光看待事物,了解土著人的內(nèi)心活動,這些生活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使其作品的主題都反映出了當時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澳大利亞人的真實生活,展現(xiàn)出了20世紀初期最真實的澳大利亞社會。普里查德最為成功的作品――《庫娜圖》和戲劇《野馬客?!罚˙rumby Innes)都是講述白人農(nóng)場主和其土著女人之間關系的,都是其現(xiàn)實主義風格最典型的代表。后者于1927年獲得史利雅得(Thriad)文學獎。
寫作風格方面,普里查德善于在平凡無奇的事務中捕捉其象征意義,使描寫意味深長,其作品間透露出更多充滿詩意和浪漫氣息的自然元素。同時,她的作品除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深深滲透著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
參考文獻:
[1]Kay Schaffer.“Critical Dilemmas:Looking for 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J].The Author and the Critic P.47
[2]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Coronado[M].London: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1943.
[3]宓瑞新.《澳大利亞女性主義研究》評價[J].婦女研究論叢,No.3,2009,P90-96.
[4]向曉紅.澳大利亞婦女小說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