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又是一年青黃不接時,又偏逢去年干旱糧食減產(chǎn),這次的饑荒更加嚴重。離收割的季節(jié)還有兩個多月,家里已經(jīng)沒有一粒米了。
野菜能填肚子不假,可長期只吃野菜,身體就吃不消了。尤其是食量大如牛的半大小子們,呼嚕呼嚕幾碗野菜湯下肚,只是灌了個水飽,肚子撐得難受,卻還是餓得渾身發(fā)軟。幸好家里喂了幾只雞,之前也攢了一些雞蛋,便隔三岔五地打幾個雞蛋在野菜湯里,增加營養(yǎng)。畢竟“狼多肉少”,母雞下蛋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們吃蛋的速度。看著孩子們餓得有氣無力,無奈之下,她開始殺雞。
吃雞的那天,一家人圍著一鍋雞湯,吃得容光煥發(fā)、幸福無比。
接著,殺了第二只雞,第三只雞……直到剩下最后一只雞時,她下了死命令:無論如何,不許把這只雞殺掉。于是,一家十口人坐在一塊兒,一起吃每天僅有的那只雞蛋,每人用牙齒輕輕抿下一小口,在嘴里長久地咀嚼著,最后慢慢地咽下。
她強撐起笑臉,對家人描繪:有了這只雞,我們就能有很多很多雞蛋,然后把雞蛋孵成小雞,小雞長成大雞,就會有很多雞,到時候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她講得熱情洋溢,家人們聽得津津有味。
這是外婆的親身經(jīng)歷,故事中的“她”就是外婆的母親。外婆說,其實他們都知道,那只雞下的蛋根本不夠吃,更不可能用來孵小雞,但他們寧愿相信母親的話,不想吃掉最后一絲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