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出來后不久便引起輿論極大爭議,無數生命科學學家對此嚴厲批判,很多網友也表達了質疑和反對的態(tài)度?;蚓庉嫾夹g本身存在無法排除的潛在健康風險問題,在技術上面也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而除了這些,它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則是倫理問題。
11月22日,京東物流配送機器人智能配送站啟用儀式在湖南長沙舉行。隨著載有用戶包裹的配送機器人編隊依次發(fā)出,全球首個由機器人完成配送任務的智能配送站正式投入使用。首個京東配送機器人智能配送站位于長沙市科技新城,占地面積600平方米,設有自動化分揀區(qū)、配送機器人停靠區(qū)、充電區(qū)、裝載區(qū)等多個區(qū)域,可同時容納20臺配送機器人。當包裹從物流倉儲中心運輸至配送站后,站內裝載人員按照地址將包裹裝入配送機器人,再由機器人配送至消費者手中。從配送能力來看,配送站最高設置每天2000個包裹的配送量,能夠為周邊5公里居民提供物流配送服務。截至目前,京東配送機器人已在全國20余個城市實現(xiàn)落地。
真核生物通常分為植物、動物、真菌和被稱為原生生物的微小多細胞生物4個界,涵蓋了地球上找到的幾乎所有真核生物。但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達爾豪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網站上發(fā)文稱,他們發(fā)現(xiàn)了生命之樹上的新分支——一種以前未知的新型真核生物,或許應該使其所在的“門”升級為新的“界”。研究人員將新發(fā)現(xiàn)的生物稱為Hemimastix Kukwesjijk。從外觀上看,新生物擁有一個橢圓形的身體,周圍是成排的線狀鞭毛。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3D放大觀察,這種生物有點類似毛狀南瓜種子。
該研究首席作者、達爾豪斯大學生物學教授阿拉斯泰爾·辛普森說:“它是生命之樹的一個分支,可能已經分離超過十億年,我們沒有任何有關它的信息。它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有助人們了解復雜細胞的進化以及它們的古老起源?!?p>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11月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款屋頂設備,在收集太陽能的同時,還可將建筑物的紅外輻射釋放到太空,從而有助建筑物降溫。
研究人員解釋,物體發(fā)出紅外輻射散熱,大部分輻射通過大氣中的粒子反射回地球,但有些輻射會逃逸進太空。如此一來,釋放出足夠多紅外線輻射的表面,溫度會比周圍低,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輻射冷卻技術能反射大量紅外線,可用作不會排放溫室氣體的“空調”。如果這種技術和太陽能技術能在同一個屋頂上“和平共存”,那它還有助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結合輻射冷卻與太陽能吸收技術的裝置。該裝置由輻射冷卻器和位于其上的鍺太陽能吸收器組成。在輻射冷卻器中,氮化硅、硅和鋁層封閉在真空中,以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熱損失。在波長8~13微米的中紅外光范圍內,太陽能吸收器和大氣都是透明的,為輻射冷卻器發(fā)出的紅外輻射提供了通向太空的通道。
11月,外媒報道稱國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抗生素耐藥性已經傳播到了南極的企鵝體內,不過還需要更多證據才能證明人類應對此負責。
在一項針對攜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鳥類開展的研究中,科學家對比了兩群生活在不同地點的企鵝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悉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對攜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鳥類展開比對。結果發(fā)現(xiàn),企鵝所在處的人類越多,體內攜帶的這種基因就越多;企鵝生活得越偏遠,體內這種基因就越少。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人員近期在對緬甸北部地區(qū)開展野外生物多樣性科學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危木蘭科木蘭屬新種。木蘭科植物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發(fā)育和進化不可缺少的珍貴材料,科研價值極高。許多木蘭科植物是優(yōu)良木材和中藥材,花和葉可提取芳香油、香精等,同時也是重要的園林綠化樹種。緬甸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之一,物種多樣性非常豐富,但此前僅記錄到21種木蘭科植物。此次發(fā)現(xiàn)的這個木蘭科木蘭屬新種被命名為克欽木蘭,其樹干高達30米以上,花大艷麗,極具觀賞性,當地人用其木材建造房屋和打制家具。這個新種野外僅發(fā)現(xiàn)一個居群,成年個體不超過50株。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標準,其瀕危等級為極危。這項成果已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植物類群》上。
科學家認為,受到觸摸時釋放的激素可能與之有關,因為集中于皮膚的壓力可通過迷走神經傳遞到大腦。有一種理論認為,迷走神經若受到刺激,會促進催產素的分泌。這或許有助于解釋為何戀愛中的人往往血壓較低。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卡里·庫珀爵士研究團隊對50名女性受試者開展的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頭兩年墜入愛河的受試者的基因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導致體內的抗病毒物質含量有所上升。研究人員認為,多巴胺水平的改變能夠將神經系統(tǒng)與免疫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也許對這種變化起到了一定作用。愛情還能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度。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腦部掃描分析受試者在瀏覽不同照片時、對疼痛的反應。結果發(fā)現(xiàn),當受試者看到自己愛人的照片時,自己報告的疼痛程度降低了40%。而看到普通的熟人照片則沒有這種反應。(編輯/侯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