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堅
一個教師,站在講臺前,能心無旁騖地做一個純粹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這是一件極幸福的事。
可現(xiàn)實卻是,從你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面前總是坐滿觀眾:如果下面坐著的有師長,你首要關(guān)心的,可能是“有沒有領(lǐng)會其指導精神”;如果下面坐著的有領(lǐng)導,那就“不能出現(xiàn)任何原則性的錯誤”;要是在座的有評委,“有沒有凸顯最前沿、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可能就成為最最需要關(guān)注的因素了。
于是,只想心無旁騖地教,這個看似容易的目標便很難達成了,學生應有的主體地位也自然而然地退居第二,老師們更多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表現(xiàn)”。由此,本應純粹而無他的講臺,亦逐漸蛻變?yōu)閹е鞣N“功利”目的表演的舞臺。
當然,拋開現(xiàn)實世界的生存法則而妄議“功利”的是非,是很不負責任的。而且所謂的講臺與舞臺,也并非絕對的對立關(guān)系。
講臺上的你我,呈現(xiàn)的是教育的本義;舞臺上的你我,演繹的則是教的藝術(shù)。若能如此理解,那么,講臺成為表演的舞臺,乃至成為競技的舞臺,就都不可怕。走上講臺便如同站在了舞臺,因此,表演的背后,是修煉,方寸之地,有知識,更有生活。
講臺,為老師而設。這里有老師娓娓道來的講述,有聲情并茂的講演,還有層層深入的演繹……但,我更堅信,講臺也完全可以是學生的。如果我們有勇氣把它(臨時)讓給孩子們,那么,三尺小講臺,或許就會成為孩子們眼里的大舞臺。
在我的課堂上,有時候,孩子們會是我的助教,偶爾想“偷懶”時,就隨機抓兩個孩子到前面來,隨口問幾句,順手示范一下,他們便會很盡責地一教二、二教四……瞬間就把我聲嘶力竭半堂課都搞不定的教學任務給完成了;有時候,孩子們是我課堂范例的提供人,這些范本有他們第一堂課的涂鴉,也有一單元學習的用心之作,不僅有典型錯誤“反面”教材,而且有各種“具有無限續(xù)貂可能性”的“半拉子工程”(特別喜歡用學生自認為的“壞”作品為“起點”,在學生的相互討論中改進和完善);更有甚者,索性選幾個班里的“小牛人”,學著我的樣子去“備”課,讓他們嘗嘗自己當老師的感覺……
我的伙伴們,則是另一種做法:如音樂老師會在每堂課開始前,預留“5分鐘”讓孩子們上臺展示和表演,一系列的“5分鐘”把一次次的“小舞臺”串聯(lián)起開,就會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內(nèi)容豐富的“大舞臺”——我們將其稱為“八分之一”課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技術(shù)的進步,人們對學習的理解也與傳統(tǒng)大不相同,未來學校的樣子也必定有另一種樣貌,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有形的講臺會漸漸隱退,無形的舞臺則無處不在。
由此我們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再在課堂上反復地強調(diào)“講臺”的神圣不可侵犯,已越發(fā)地不合時宜了。
PS:這篇短文,第一段的立意直接就奔著教師的職業(yè)精神和教的本質(zhì)而去,可行文未過半,就被自己“成功逆轉(zhuǎn)”,在偷換概念之后順著另一條岔道走得根本回不了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