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炫?媒體評論員
這幾年對于某些公共事件的討論,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在于,還是少舉著道德的大棒來面對具體的事件,避免陷入復雜的根本說不清楚的人性的泥沼中。大家需要做到跳出道德層面的來回兜圈拉扯,更多把關注點放在事實層面及其背后的社會問題、制度規(guī)范等的反思上,以促進事件的長效性規(guī)避和解決。
閻連科 當代作家
我不贊成文學是一門手藝那句話,因為手藝有太多太多的承傳。作家可以自謙,但絕不能真的把自己淪落為木工、瓦工那樣的巧匠藝人。巧匠藝人是愈傳承愈熟練,寫作是愈寫愈陌生,愈寫愈敬畏,而不敢落筆,那時才謂之成熟,謂之大家。
陳方 媒體人
生娃養(yǎng)娃是社會問題,但它首先是個家庭問題。當自己無力承擔養(yǎng)育孩子的成本時,這份“社會貢獻”或者說“社會福利”你承受不起。且不說養(yǎng)育孩子的經(jīng)濟成本,單單“沒人幫忙帶”這一條,就足以打消很多人要二孩的念想。
葉揚 建筑媒體從業(yè)者
粉絲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各種理由,找各種視頻、截圖,證明自己喜歡的女孩更有趣、更努力、更認真、更天真、更純真,而另外一種平復不安全感的方式就是去攻擊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女孩,挖掘她們不該被人喜歡的理由——胖、黑、丑、節(jié)奏感差、笨……這一招,說什么再客觀的評價,也不能掩蓋一種可能:更多的是為了在潛意識里安撫自己:“別人也不怎么樣,我選中的這個還不錯?!?/p>
唐辛子 旅日華人作家
朋友圈里沒有道理的代購、毫無意義的刷屏、無緣無故的廣告推送以及莫名其妙的群發(fā)等,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它雖然被稱為“朋友圈”,實際上并不是個人的私有領域,而是一個與他人共享的網(wǎng)絡公共空間。每個人都在這個網(wǎng)絡公共空間里扮演屬于自己的角色,卻不可以任性甚至影響他人。換言之,人人都是朋友圈里的Cosplayer(角色扮演),但人人都必須遵循一些公共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