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慧堅
摘 要 諺語是中華多民族語言文化的結晶。1949年以來,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些許不足。文章試對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進行回顧與展望,以期為此項工作進行總結并提供合理建議。
關鍵詞 諺語 辭書 編纂 綜述
中華諺語指中華古今各民族的諺語。中華諺語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漢魏以來新型諺語不斷產生,經過長時間的語匯積累,諺語成為語匯系統(tǒng)中數量極其龐大的語類。我國諺語研究的歷史也相當悠久,東漢崔寔的《農家諺》開啟了輯錄諺語的先河。此后,我國古代各時期出現(xiàn)了多部諺語匯編作品,如宋代周守忠的《古今諺》、明代楊慎的《古今諺》、清代曾廷枚的《古諺閑譚》和清代杜文瀾的《古遙諺》等。
1949年以來,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成果。在諺語收集整理方面較1949年之前有了明顯進步,諺語收集整理工作從單獨匯編到綜合選編,呈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狀態(tài)。綜合來說,這一時期,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進展順利,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公開出版的專著種類已達上百種,對于收集、整理和保存中華諺語,具有重要意義。
在此研究基礎上,筆者按照年代順序對1949年以來中華諺語辭書編纂的成果進行梳理,并按其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1980年,1981年—2000年,2001年至今),在對這些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嘗試總結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成就和特點,以及存在的不足,并進一步展望這一工作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不當之處,盡請方家指正。
一、 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取得的成就
(一) 1949年—1980年: 承前啟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諺語匯編作為文化發(fā)展的一部分,引起了一批專家學者的重視,一些學者投身于諺語的匯總整理工作中,諺語匯編工作卓有成效。從1949年到1980年,一系列諺語匯編著作得以出版發(fā)行。這一時期由于諺語整理和匯編工作剛剛起步,所以整體上以地域性為主要特征,所收集的諺語也集中表現(xiàn)了這一特點。如《四川諺語》第一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61)、《涼山彝族格言諺語選錄》(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四川民族調查組,1963)、《廣西民間諺語資料》第一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間文學研究所,1963)、《陜西諺語資料匯編》(陜西省群眾藝術館,1963)、《蘇州諺語選》(蘇州市文聯(lián),1963)、《四川諺語》第二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64)、《廣西民間諺語資料》第二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間文學研究會,1964)等,都是以地域為基礎,對諺語進行整理匯編而成。
與此同時,民族諺語的匯總編纂工作也持續(xù)升溫,成為諺語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門。當時所出版的民族諺語辭書包括: 《維吾爾民間諺語及謎語(維文)》(民族出版社,1957)、《柯爾克孜諺語》(新疆人民出版社,1963)、《哈薩克族諺語選》(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維吾爾 哈薩克 柯爾克孜族諺語選》(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維吾爾民間諺語(維吾爾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蒙古族諺語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等。
這一時期的諺語編纂,多以單獨匯編為主,充分強調諺語本身的鮮明特征,如根據一些諺語呈現(xiàn)出的專業(yè)性特點,將諺語分為農業(yè)諺語、天氣諺語等專業(yè)類別,可見對于諺語整理與研究方面的工作正在不斷深入和細化。此類諺語匯編著作如《天氣諺語》(中國青年出版社,1952)、《浙江的農諺》(浙江人民出版社,1955)、《浙江天氣諺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6)、《華北農諺》(財政經濟出版社,1957)、《四川天氣農諺》第一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湖北天氣諺語》(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內蒙古天氣諺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天氣諺語匯編》(樂清縣人委氣象科,1960)、《天氣諺語匯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970)、《測天諺語匯編》(桂林地區(qū)氣象臺,1971)、《山西農諺》(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天氣諺語》(湖北省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所,1977)、《青海林諺淺釋》(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等。
“文革”時期,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及極左錯誤思潮的影響,中華多民族諺語的收集匯總整理工作進度減緩。但即便如此,當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文革”時代特色的諺語。如《毛澤東思想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 部隊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革命諺語選》(江蘇人民出版社,1966)、《革命諺語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75)等諺語匯編著作,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總體而言,1949年—1980年期間的諺語收集匯總整理工作在眾多專家學者的辛勤努力下,開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研究者以現(xiàn)代語言學的觀點作為編纂的指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諺語辭書的質量。從1949年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全國出版了諸多民族的諺語匯編,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被逐漸提上日程,并呈現(xiàn)不斷升溫的態(tài)勢。據筆者統(tǒng)計,這一時期諺語辭書的匯編著作約有30余部。
(二) 1981年—2000年: 繁榮前奏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正式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濟騰飛、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為諺語的收集匯總編纂工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經過之前30多年的歷史積淀和不斷探索,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作為民族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諺語的收集、匯總、翻譯及出版工作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這一時期諺語辭書出版數量達到幾十種之多,如《智慧的花朵——中國少數民族諺語選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1)、《少數民族諺語薈萃》(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中國少數民族諺語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中國各族諺語薈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民族諺語一千條》(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等。整體上更多關注少數民族諺語的收集和整理,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對比閱讀方面成效顯著,使得少數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走向規(guī)范化、科學化,并為今后的諺語收集匯總和編輯出版及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寫出版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也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1984年—1996年間,各省相繼開展對諺語的保護工作。1989年,臺灣學者朱介凡所編寫的《中華諺語志》(共11冊)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國家“十一五”時期重點文化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編纂正式立項。這是對幾十年來我國少數民族古籍研究成就的一次匯總。諺語是《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編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達斡爾族卷》《鄂溫克族卷》《鄂倫春族卷》《柯爾克孜族卷》《羌族卷》《土族卷》《撒拉族卷》《維吾爾族卷》《烏孜別克族卷》《錫伯族卷》《哈薩克族卷》等,都收錄了各少數民族本民族的經典諺語,為全國的諺語收集匯總和編纂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20世紀是中國諺語匯總的重要時期。尤其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文化部的組織下,“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項目正式啟動,《中國諺語集成》是該項目的重要成果之一。該書共31卷,各省分別收錄諺語獨立成卷,并于1989年—2000年陸續(xù)出版,堪稱是一套“民間教科書”。
總之,1981年至2000年階段諺語辭書類著作數量明顯增加,質量也相應提高,諺語辭典編纂整體呈現(xiàn)出綜合性和整合化的特點。
(三) 2001年至今: 走向輝煌
進入21世紀,中國的諺語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成果豐碩。各大出版社相繼出版了一系列諺語辭書,如《中華諺語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漢語諺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6)、《歇后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7)、《新編諺語小詞典》(白山出版社,2007)、《金盾諺語詞典》(金盾出版社,2008)、《現(xiàn)代漢語諺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歇后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知識出版社,2009)、《中國諺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中華古諺語大辭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歇后語諺語俗語慣用語詞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等。
這一時期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整體上呈現(xiàn)出規(guī)?;l(fā)展趨勢,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諸多專題辭書得以出版,彌補了我國在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方面的不足,并為今后諺語的收集匯總整理出版、少數民族的諺語保護及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第二,經過多年的知識儲備和歷史積淀,少數民族諺語分類辭書著作的出現(xiàn),對少數民族諺語的保護和傳播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第三,隨著智能設備的小型化、大容量化,電子辭書越來越受到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歡迎,推動了諺語文化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普及。
總體來說,2001年后的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一方面,多民族諺語辭書的詞條收錄范圍不斷擴大,使其能夠更全面地收錄已知諺語;另一方面,多民族諺語辭書在編纂時,更加注重詞條解釋的準確性,使得諺語辭書的實用性大大增強,對于今后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需要補充的是,當前已經出版的諺語辭書,幾乎每一本的分類方法都不盡相同;編纂過程中,每位學者在分類時所參照的依據也各有不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諺語辭書編纂的蓬勃,并為后來者提供了豐富編纂分類的方法和思路。
二、 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特點
綜上,我們對1949年以來各個時期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情況做了詳細的了解,盡管每一時期的諺語辭書編纂工作細節(jié)與側重點都不完全相同,但通過對各時期諺語辭書編纂總體情況的了解與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我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編纂形式與具體編纂工作兩大方面。在編纂形式上,當前我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主要呈現(xiàn)出三個發(fā)展趨勢,即: 類型多樣化、規(guī)模大型化、品種系列化,由此可推斷未來我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將朝著專語、小型、品種化方向,綜合、大型、系列化方向,全面、信息、網絡化方向縱深發(fā)展。而在具體編纂工作方面,又體現(xiàn)出收錄標準的進步、文本釋義的進步、知識拓展的進步等三個特點。
以下我們即從這兩大方面具體探討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特點。
(一) 編纂形式方面的特點
1. 類型多樣化趨勢與專語、小型、種類化方向
諺語辭書,從收條對象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門的諺語辭書,另一類是綜合類熟語辭書。
專門的諺語辭書,以《漢語諺語詞典》(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通用諺語詞典》(語文出版社,2004)、《新華諺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為代表。其中以溫端政的《新華諺語詞典》最具代表性。該書作為一部中型的諺語辭書和面向學生的工具書,大約收錄各類諺語5000條。以首字漢語拼音字母為序,釋義簡短準確,以今為主,古今兼收。同時添加了知識窗,增強了該書的實用性,并且注重諺語來源的解析,反映出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
綜合類熟語辭書又可細分為完全性綜合類熟語辭書和不完全性綜合類熟語辭書兩類。在完全性綜合類辭書中,以《漢語熟語大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成語熟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漢語常用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為代表。其中,以武占坤、馬國凡編著的《漢語熟語大辭典》最具有代表性。這是一部大型的綜合性辭書,共收錄熟語(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格言、歇后語、慣用語)16683條,全部詞條按照音序排列,是一本實用性非常強的工具書。
不完全綜合性熟語辭書以《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簡明漢語俗語詞典》(海潮出版社,1993)、《語?!罚ㄉ虾N乃嚦霭嫔?,2000)、《中國俗語大辭典》辭海版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為代表。其中以《中國俗語大辭典》辭海版新一版最具代表性,這部大型辭書由溫端政主編,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語俗語語料的計算機處理與相關的語言學問題研究”的成果——“漢語俗語語料數據庫”為依托,收錄了約1.5萬條俗語,其中約7000條的諺語釋義嚴謹,引例豐富,是新時期諺語研究的一部巨著。
從以上書目所受重視程度及編纂方式入手,筆者認為,未來中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將由類型多樣化趨勢向專語、小型、種類化方向發(fā)展。
作為初學者及中小學生和非專業(yè)人員,可選擇專門收錄某一類諺語的中小型辭書。例如,中小學生可以選擇《趣味諺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新編學生歇后語諺語慣用語詞典》(長春出版社,2008)、《小學生諺語詞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學生諺語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等。
農業(yè)部門可選擇專門的農諺辭典。如《優(yōu)質果品高產農諺問答板栗核桃分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優(yōu)質果品高產農諺問答梨分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優(yōu)質果品高產農諺問答葡萄分冊》(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新農村新農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等。
氣象部門出于專業(yè)需要,可選擇諸如《農業(yè)氣象諺語280》(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農事與氣象諺語》(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中華氣象諺語精解》(氣象出版社,2012)等小型專業(yè)化辭書。
未來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將令使用者能更加便捷地利用辭書進行專題研究,提高諺語辭書的使用效率。
2. 規(guī)模大型化趨勢與綜合、大型、系列化方向
從收條規(guī)模上來看,新時期的諺語辭書已呈現(xiàn)出大、中、小并行的局面。大中型辭書規(guī)模更大,而中小型辭書則朝著專業(yè)化、具體化的方向發(fā)展。
大型的諺語辭書以《中華諺語大辭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諺?!罚ㄕZ文出版社,1999)、《中國諺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諺語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2017)為代表。其中以馬建東、溫端政編纂的《諺語辭?!纷罹叽硇浴T撧o典收錄詞條近6萬條,釋義嚴謹,引例豐贍,大大增強了其實用性。這種規(guī)模大、編纂規(guī)范的大型諺語辭書,為我國今后的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奠定了基礎。
諺語辭書的規(guī)模大型化趨勢,決定了未來將呈現(xiàn)綜合、大型、系列化的發(fā)展方向。專業(yè)人員在進行專業(yè)性研究時,對辭書的要求較高。因此,上述大型系列化專著將成為專業(yè)研究工作者的首選工具書,使專業(yè)人員在使用諺語辭書時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諺語,促進我國諺語文化的發(fā)展。
3. 品種專業(yè)化趨勢與全面、信息、網絡化方向
小型諺語辭書向著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這是語典出版的一種新趨勢。代表作有《常用諺語分類詞典》(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諺語詞典》(長春出版社,2001)、《諺語俗語小詞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諺語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唐文諺語俗語小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新華諺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3)等。而且,這種品種專業(yè)化的諺語辭書也逐漸向著規(guī)模化、大型化的方向發(fā)展。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快速發(fā)展,未來中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工作,將向著全面、信息、網絡化方向發(fā)展。雖然電子辭書在許多方面還無法取代紙質辭書,但因其具有使用方便、攜帶便捷、成本低廉的特點,已獲得越來越多的讀者,尤其是非專業(yè)人士的認可。因此,全面、信息、網絡化也將成為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一個必然趨勢,這將方便人們對諺語的查詢,促進諺語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 編纂具體工作方面的特點
1. 收錄標準的進步
收錄標準,是諺語辭書專業(yè)化的前提條件之一?!皩τ谥V語的定義,歷來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諺語相當于俗語,即包括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狹義的諺語,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俗語,不包括歇后語和慣用語?!保厮繁?014)3我們所說的多民族諺語辭書里的諺語則是指狹義上的諺語。以往的諺語著作,對收錄標準大都沒有明確的界定,許多諺語著作里包含了成語、歇后語和慣用語。例如《漢語諺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89)收錄了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歇后語,以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等慣用語和“班門弄斧”等成語。雖然詞條數目很多,但卻給學習者帶來了很多不便。
諺語的收錄原則“以是否概括‘知識和經驗為主”(溫朔彬2014)31?,F(xiàn)代多民族諺語辭書的詞條收錄標準也在編纂實踐中不斷改進和規(guī)范,我們也希望今后出版的每一部諺語著作都盡可能地成為一本純粹的、狹義上的諺語著作。這將極大方便辭書使用者,也能提高諺語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效率。例如《新華諺語詞典》就對諺語的收錄標準進行了嚴格界定,只針對狹義范圍內的諺語詞條進行收錄,剔除了成語、慣用語、歇后語等熟語,雖然收錄的詞條少了,但卻提高了辭書的實用性。
2. 釋義的進步
釋義準確,是讀者能理解諺語真正含義的前提條件。但早期的一些辭書,對諺語的解釋不夠準確、深刻,僅僅停留在對字面義的解釋上,未能解釋出該諺語的真正意思。這種簡單的、表象化的解釋容易讓讀者似懂非懂。例如《漢語諺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89)中,把“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解釋為“應當決斷的時候猶豫不定,不去決斷,結果事情反會搞亂”。且只列舉了一個書證。顯然,這種只解釋字面義的釋義不利于學習者對諺語的理解和使用。
新出版的諺語工具書不僅將諺語的深層含義解析出來,而且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進行單獨解釋,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諺語增加了例證和變體,這使讀者更易于理解諺語的深層含義和具體用法。如同樣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新華諺語詞典》中,釋義為“應當決斷時猶豫不決,反而會把事情搞亂,招來禍害。指遇事要當機立斷”,不僅對諺語的字面義及深層含義進行了解釋,而且還對該諺語的出處及在何處被引用進行了說明,使讀者在了解諺語意思的同時也對諺語的使用方法有所掌握。
3. 知識拓展的進步
知識拓展,是一部諺語辭書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傳播功能的前提條件。一部諺語辭書,主體是諺語,但不能只局限于諺語。諺語辭書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應盡可能廣泛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早期的辭書,除一小部分會對諺語的出處進行介紹外,絕大部分只是記錄諺語,并未對其進行說明。
現(xiàn)在,許多諺語辭書都添設了知識窗版塊。知識窗具有提供知識、補充釋義、介紹歷史出處及相關傳說、幫助讀者理解諺語的作用,豐富了諺語專著的文化內涵,增強了文化傳播功能。
三、 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存在的不足
雖然當前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已取得重大進展,但由于諺語具有傳播形式口語性、適用范圍群眾性、結構形式固定性、語義理解通俗性等特點,因而這項工作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此類問題的及時發(fā)現(xiàn),對于推進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具體來說,當前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各民族諺語辭書編纂不平衡
總體來看,雖然目前少數民族諺語編纂工作已卓有成效,各個時期均有巨大進步,但目前諺語辭書的編纂仍以漢族諺語為主,少數民族諺語次之。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關少數民族諺語的辭書,僅占全部諺語辭書的十分之一弱,而用少數民族語言編寫的諺語辭書更是不到十二分之一,至于瀕危語種的諺語著作,則幾乎為零。各民族諺語辭書編纂不平衡的現(xiàn)狀亟須改進。同時,諺語的收集匯總工作大多還停留在對已有文獻輯錄的整理階段,許多口頭諺語,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口頭諺語,挖掘力度尚存不足;有些地區(qū)和民族的諺語整理,面臨斷層和失傳的風險。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諺語作為當地文化的主要承載形式,對于研究當地自然和人文發(fā)展狀況具有重要意義,如不加以重視,勢必會給中華多民族文化傳承帶來損失。
(二) 少數民族諺語辭書編纂不規(guī)范,使用價值低
少數民族諺語辭書編纂不規(guī)范,使用價值相對較低,具體體現(xiàn)在往往不使用本民族文字和國際音標來編寫諺語條目,而是直接翻譯成漢語。這種現(xiàn)象不利于我國諺語文化的研究、傳播和發(fā)展,同時也不利于少數民族初學者對諺語文化的學習。此外,目前翻譯成外語的少數民族諺語辭書也寥寥可數,且大部分沒有標注國際音標,這也給我國諺語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帶來諸多不便。
(三) 翻譯準確性低
對某些少數民族語言,尤其是瀕危語言的諺語翻譯,國內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存在許多不準確的地方,且翻譯水平參差不齊。這給我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編纂和使用帶來了許多困難,不利于我國多民族尤其是使用瀕危語言的少數民族諺語的整理匯總和出版保護工作的開展。
(四) 作品原創(chuàng)性低,承襲現(xiàn)象較為嚴重
目前,國內一些出版社片面追求出版效率與經濟利益,對于出版作品的原創(chuàng)性有所忽略,導致出現(xiàn)了一批與前人研究成果雷同的作品。這不僅增加了人們對辭書選擇使用的難度,對于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本身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也產生不利影響。
四、 對未來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展望
上文所述問題,是現(xiàn)今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我們在諺語辭書編纂過程中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現(xiàn)存的問題仍需引起重視,以便在今后工作中進行規(guī)避,使得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進程更為順利,所取得的成就覆蓋面更為廣泛。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對今后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加以展望,并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加大挖掘力度,促進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的平衡
針對當前存在的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不平衡現(xiàn)象,筆者認為,要加大對少數民族諺語的挖掘力度,特別是對使用瀕危語種的少數民族諺語,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去普查、去挖掘,并對其進行匯總編纂和保護,使之成為長久流傳的諺語文化經典。
(二) 規(guī)范少數民族諺語辭書編纂方式,提高翻譯水平,增進該類諺語辭書的使用范圍
中國作為一個以漢語為通用語言的國家,絕大部分人沒有閱讀少數民族語言和外語著作的能力,只能依靠翻譯對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家的諺語文化進行學習和了解。因此,翻譯的準確性就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廣大翻譯工作者以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份作品,盡最大的努力保證譯作與原著的意義相同。
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提高我國多民族諺語辭書的國際化程度。在全球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諺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應當加強其國際化程度,使其能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同其他國家的諺語文化進行交流的同時,使我國的諺語文化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為此,在加大對多民族諺語辭書翻譯工作力度的同時,相關工作者應盡可能為諺語辭書特別是少數民族諺語辭書標注國際音標,使之能夠與國際文化融為一體,促進自身更好地走向國際化。
(三) 加大諺語知識庫建設規(guī)模,保護原創(chuàng)
諺語知識庫是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它可以提高多民族諺語辭書編纂工作的效率和準確度,加快我國在諺語文化方面的發(fā)展速度,使得多民族諺語尤其是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諺語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以保證其不被湮沒在歷史文化長河中。同時,加大諺語知識庫建設規(guī)模及對已編纂完成的諺語辭書的版權保護力度?,F(xiàn)在,我國各種諺語辭書有幾千種之多,數量十分龐大。加強對已出版諺語辭書的版權保護工作,杜絕抄襲行為,真正做到每一部辭書都有其自己的見解,保證每一部辭書的版權不受侵犯。
(四) 拓展諺語辭書呈現(xiàn)形式
中華多民族諺語辭書,除了傳統(tǒng)的紙質版,電子版也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在編纂多民族諺語辭書時,應重視諺語辭書形式與內容的豐富性,加大電子辭書的推廣力度,不斷豐富和完善電子圖書的內容,提高電子辭書的準確性,真正實現(xiàn)多民族諺語辭書的電子版和紙質版齊頭并進、協(xié)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溫端政,周薦.二十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 書海出版社,2000.
2. 溫端政.漢語語匯學教程.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
3. 溫朔彬.俗語辭書編纂史.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4. 許晉,李樹新.20世紀中國諺語搜集整理與出版.中國出版,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