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榮兵
如今,語文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停留于識文斷字的表層,而應渴求更為深層的“人文精神”的回歸,呼喚“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價值”,提高“自身素養(yǎng)”,可謂任重而道遠?!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卑讶宋男远ㄎ粸檎Z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如何讓初中語文教學充滿人文精神呢?這是擺在初中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李白的《靜夜思》,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長者都耳熟能詳,教者在分析時只是沉醉于對比喻修辭的精妙分析,為的是能讓學生在應試中穩(wěn)操勝券,卻忽略了詩作中蘊含的深意。如此一來,意義何在呢?在語文教育領域,曾一度出現(xiàn)了純知識、純技術的純工具課,把富有生命活力、充滿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變成無生命、無血肉的應試教育, 重工具,輕人文;重思維,輕情感;重語言,輕文學,對語文教育造成了負面影響。要跳出這一怪圈,步入文與道的統(tǒng)一,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就應該從“應試”的樊籠中跳脫出來,弘揚人文精神,讓語文課堂洋溢著人文色彩。
一、誤解“人文”,矯枉過正的語文教學
自從新《課標》以“工具性和人文性”定性語文之后,“人文性”成了時髦,很多老師競相追逐。于是有的老師又轉而拋開文本,一味追求思想、意義、價值,語文課堂又轉向了虛無。有的老師空泛地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討論完事,有的則抓住一個問題探究起來沒完沒了,可能都沒有讓學生完整地讀一遍課文。這是什么人文性?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人文不同于科學,科學講究抽象、概括,講究邏輯,甚至講究可計算性。人文講究感受、感悟,它不講邏輯,具有模糊性、多義性,人文關注的是人的感性生活、人的個性。
很多語文課堂極為豐富多彩,老師無限拓展,天馬行空,語文課儼然成為了政治課、音樂課、繪畫課或者大雜燴式的四不像課。針對這種情況,有人強調語文姓“語”。語文姓“語”絕對不會錯,關鍵看怎么理解。有人看到人文性出了問題,馬上又搬出工具性,其實問題不是出在人文性上,而是出在對人文性的理解上。政治、音樂、繪畫都是人文學科,都具有人文性。這就需要把它們區(qū)別開來。語言操作是科學主義的,聽、說、讀、寫才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作為人文學科重感性、重體驗的特點。
語文教師應該先來關心一下自己的心靈,關心自己語文和思想方面的修養(yǎng),必須首先讓自己在言語和精神方面獲得成長,只有先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界定“人文”,正本清源的語文教學
在我國,最早出現(xiàn)“人文”一詞的《易經(jīng)·賁》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贝颂幍娜宋呐c天文對舉,由宇宙人世要合乎一定秩序和規(guī)律,進而延伸出真善美。人文精神主要指人自覺超脫了自然屬性,表現(xiàn)為關注社會、珍惜生命、勇于負責等人文素養(yǎng)。
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的意思,中國的人文教化一方面是強調人之為人的內修,另一方面是強調禮樂儀文等文化形式。所謂人文,標志著人類文明時代和野蠻時代的區(qū)別,標志著人之所以為人的人性。我們的理解:人文,就是滿足個人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人要成為一個“人”的精神需要,是人關心他人、集體、國家、民族、社會及自然界的主體意識。
人文素養(yǎng)可分為三個層面,即人文知識、人文態(tài)度和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具有人文素養(yǎng)最典型的標志是具有人文精神。我們所理解的“人文素養(yǎng)”,既包含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人格的自我塑造、人生的自我充實和全面發(fā)展;也包括人類文化藝術的研究,即哲學、美學、法學、文藝學、倫理學、語言學等精神修養(yǎng)。初中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近代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嚴復譯穆勒名著《論自由》,將穆勒的教育觀表述為:“蓋所惡于國家之教育者,彼將立一格焉,以陶鑄一國,使務于冥同……就令而效,其勢亦將以劫持人心,而成拘墟束教之大弊?!辈淘嘣谖逅那跋M一步闡發(fā)道:“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睆膰缽偷讲淘啵磺耙缓?,一破一立,曲異工同,即反對教育上的專制,倡導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個性自由發(fā)展。語文教學是最能體現(xiàn)人文關懷、最具創(chuàng)新活力的教育,盡管百年來,語文教學在理論紛爭中有過徘徊,但總體上講是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個性紛呈??v觀語文教育名家的教學理念,無不洋溢著人文關懷的光彩。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李鎮(zhèn)西老師的“教育,離開對心靈的觸動,就不可能有成效”,魏書生先生的“商量商量”,于漪老師的“教文育人,學語文學做人”等等,都致力于喚醒學生心中真善美的細胞,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對人的終極關懷。
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三、探究“人文”,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
別林斯基說,人年輕時要追求虛幻的東西,不能過早地把人培養(yǎng)成太現(xiàn)實的人,到成熟以后,美夢破滅,在破滅中升華,這樣方能上升,達到永恒的精神和諧。語文教學的內容應該向人傳遞生命的信息,生活的氣息,感悟并發(fā)展它,正是語文教學久遠而宏大的終極旨趣。在深入探究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之后,如何在課堂上實現(xiàn)尤為重要,只停留于理論階段的“紙上談兵”定然不行。
(一)挖掘文質兼美文本中潛藏的人文精神
高爾基說過,文學歸根結底是人學。作家總是將自己對生命的獨特體驗借助文本表達出來,與讀者進行溝通。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終極目標是提升人的智慧,豐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語文教材中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意義,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讓學生的心靈更純潔,情感更豐富、更健康,精神境界更高尚。endprint
1.極具人文性的作品語言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語言文字為外,思想哲理為里。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感受,進行情感的潛移默化,從而對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震撼和影響。所以,我們在語文課堂上要牢牢抓住語言文字這個本體,該細嚼的地方要反復玩味,細嚼慢品,讓學生在獲得語言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
在賈平凹的散文《月跡》中便有對人生真諦的透視,對生活本質的發(fā)現(xiàn)。文本中寫道:“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庇謱懀按蠹叶己认露侨?,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噢,月亮竟是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些語言雖然簡練,平白如話,但卻蘊含一種境界,不是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的你我他,也不是蘇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虛空超越。而是月我同一,天人融和,虛實一體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體現(xiàn)了一種“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空明,“人人自心月”的禪理。因此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他們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養(yǎng)也同時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而滋生。
2.極具人文性的文本形象
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對假、惡、丑的批判和鞭笞。我們在指導學生欣賞和分析這些形象的時候,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將作者的感情傳達到他們的內心,這樣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學生的共鳴,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
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塑造的“祥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他奔走著,為了他和心愛的人編織著美好的未來,但那樣的希望卻是那么的短暫,當他得知自己心愛的人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他的人生大廈在那一刻轟然坍塌。他完全崩潰了,社會又一次給了他致命的一擊,他不是沒有希望,而是希望每次都被這個萬惡的社會無情撕碎。小說中老舍在開篇對祥子美好的內心以及外表進行細致的描寫,最后卻安排了這樣的悲劇,這樣一前一后更突出了祥子的悲劇命運,也正有力地批判了那個黑暗的社會。作家借這一形象告訴我們“僅憑個人奮斗在那樣的時代是沒有出路的”,因而正如夏志清所說的“老舍是把社會批判當作小說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另外楊絳先生在散文《老王》中塑造了一位窮苦、卑微但又純樸、善良的底層勞動者的形象,表達了作家對這位不幸者的同情和敬重。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去關注老王的不幸,從而激發(fā)學生關注弱者的同情心。接著指導學生尋找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都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是如何互相給予對方幫助的。體會作者通過老王這個人物形象宣揚的平等觀念。老王這一形象告訴我們,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時候很渺小,人生有時候很艱辛,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相濡以沫,用偉大的愛去做一些細小的事情,讓這個世界美起來,讓人生好起來。這樣看來,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形象,確實能夠引領學生感悟一個時代或者讀懂一種人生,使他們從中得到人文熏陶。
3.極具人文性的作品主旨
初中語文教材的作品都有積極向上的主題,在教學中帶領學生一起提煉文中主題,和作者一起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惡、丑,感受美好人性,讓學生沐浴在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之中。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喚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最后一課》能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法國人民失去國土的悲憤的心情,從而聯(lián)想到我國人民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所經(jīng)歷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斗爭,使學生倍加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說《父母的心》中的父母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xiàn)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崇高的愛心。小說字里行間既表現(xiàn)了濃濃的愛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學作品深沉的人文魅力。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通過講述一個孤獨的淘金者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最后克服困難,得以生存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傊?,學生在學習這些文章,體會文章當中那健康向上的主題的時候,必定會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禮,心靈得到蕩滌。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言:當理性的語言伴隨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學生的精神的時候,智慧與情感齊飛,知性共靈性一色,學生透過字里行間將受到一次獨特的人文關懷。
(二)喚醒思想道德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
道德教育指道德規(guī)范和品質行為的教育。包括國民公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等,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關于熱愛集體、熱愛勞動、遵紀守法、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等內容的文章,如《我的老師》《我的母親》等課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它的內在思想性,用課文里的語言文字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另外《送東陽馬生序》中艱苦求學、終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愚公移山》中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不屈不撓的意志,都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從社會文化背景看,文章作者的寫作作為特殊的社會文化活動,總是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中自覺地參與社會文化的創(chuàng)造,這是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趨勢和人生意義的深刻理解。例如魯迅的《故鄉(xiāng)》,如果把故鄉(xiāng)的生活現(xiàn)象作為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看,也許不那么發(fā)人深省,其原因在于它還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xiàn)象,當作者用一種寬泛的歷史文化眼光審視這些現(xiàn)象,文章就具有了一種深層內涵,展示了中國人為改變某種生命與生存狀態(tài)付出慘重代價的漫長過程,誠如作者所說:“希望是附著于存在,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逼渲斜憩F(xiàn)民族文化傳統(tǒng)、民族心理的新舊交替和價值觀念的沖突變化,也同樣進入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層次,這些都會在學生心靈上造成影響。
文章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其功能在于它的綜合本質能夠作為文化的“鏡子”,社會文化在這個鏡子中“觀照自己”,依賴在鏡子中的所視、所省而臻于完善。魯迅的作品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鏡子,這主要在于作者對國人的命運和前途的自我反思,也是民族的自審意識,能促進人文精神在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的健康發(fā)展。
語文教學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就要在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把握文章中的社會文化屬性,以增進和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進而進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總之,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性、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語文的人文性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是教學使人成為人,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語文教學要“目中有人”,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農在臨終前告訴他的孩子們,他的全部財產(chǎn)都埋在他的葡萄園里,孩子們就深翻土地尋找財寶,結果第二年葡萄喜獲豐收,孩子們才悟到父親的良苦用心。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引導學生去品嘗人類的文明成果,這樣語文教學才會永葆活力,也才能永遠煥發(fā)出迷人的人文魅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