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良
我是來看江橋,是泰來的江橋,是一九三一年的江橋。因為1931的那年深秋,遍野的高梁剛剛泛紅了,這時季正是北方的美好的秋天。但是日本人卻在這個秋天發(fā)動了戰(zhàn)爭,我們叫它9·18事變。這是中國人近代史上最屈辱的日子,雖然是80多年的事兒,時過境遷,但它是留在中國人身上的疤痕,會隱隱作痛。當日本關(guān)東以不可想像的速度占領(lǐng)了奉天、吉林,并一鼓作氣進入黑龍江境內(nèi),只要過了天然屏障嫩江,就會兵臨省會齊齊哈爾,用不了多久,驕傲的膏藥就會旗插遍了大東北。聽說,日人已悄悄把東北劃編進了島國的版圖。日軍揮師北上,一路所向披靡,飲水嫩江。卻沒想到黑省代理主席馬占山在嫩江對岸筑起工事,槍口對準了敵人。沒有政府支持的戰(zhàn)役是注定會失敗的。但是馬將軍雖敗猶榮,打碎了日本關(guān)東軍不可戰(zhàn)爭的神話,為后來的抗日戰(zhàn)爭提供了范典。馬占山是個有血性的中國人,有血性的國愛國將軍,打響了江橋抗戰(zhàn)第一槍。這是一段而悲壯的歷史!馬在山的部隊失敗了,后撤到大興昂昂溪。我在這里停駐很久,寄希望在斑駁的時間找到些許的痕跡,哪怕一點也好。風雨銹蝕了歲月,只留下斷續(xù)的文字和傳說。我在戰(zhàn)斗最激烈的布氣村煙地攔住上兩個中年人,問訊當年可否還有彈坑保留,會否挖出銹蝕的子彈,兩個中年人一臉茫然,至道問起馬占山紀念館才釋疑指向一處江邊高地。
還是一位老人指向緩慢流動的嫩江告訴我,前些年,那座江上鐵路橋還在,但是江橋老了,經(jīng)不起歲月的風雨,漸漸地失去了原本的用途,老到支撐不起火車通行,它甚至不能承載行人的通行。成了危橋,無用的橋。政府決廢棄它,并在它的旁邊再建一條鐵路已實現(xiàn)橋嫩江南北的通達。老人說,前些年兩岸橋墩還在,后來連橋墩也被拆除了。拆橋的人說是為了行人安全。果真如此嗎?現(xiàn)在我站在高處尋找1931年的江橋痕跡,橋墩果然沒有了,而在橋墩處被人圍了起來。想想我們有許多被拆掉的建筑,只為某種目的或某種主張,拆掉的同時還有我們內(nèi)心的記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