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全
一
在中國當代散文發(fā)展中,1990年代興起的文化大散文是一個重要的散文景觀,余秋雨《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周濤《游牧長城》、王充閭《面對歷史的蒼茫》、夏堅勇《湮沒的輝煌》、李存葆《大河遺夢》、馬麗華“走過西藏”系列散文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文化大散文的作家佇立當下、叩問歷史、對話生命、冥思宇宙,奏響了一曲曲蘊蓄歷史文化哲思與現(xiàn)實人文情懷的交響樂章。盡管文壇對“文化大散文”命名合法性的質(zhì)疑和對其文化呈現(xiàn)表層化的批判一直不斷,但其文化尋根體驗、歷史理性反思等審美范型的影響依舊余波回蕩,不絕如縷,并時有佳作問世。中國新時期西部散文中,賈平凹《西路上》、阿來《大地的階梯》、張昆華《云南的云》、馮藝《紅衣黑土》、梅卓《走馬安多》、海男《我的魔法之旅》、范穩(wěn)《蒼茫古道》等以獨特的西部精魂與迥異的創(chuàng)作個性呈現(xiàn)了豐富的西部文化,成為西部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
大河大江是哺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文化散文關注的重心之一。河流不僅是自然形象,還是人文形象;不僅是空間形象,還是時間形象。河流兩岸的歷史遺跡、石橋碼頭、古鎮(zhèn)村落、農(nóng)人旅客、地貌植被組成了一幅幅豐富多元的河流文化景觀,社會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風俗就如清明上河圖般呈現(xiàn)于散文話語中。于堅《眾神之河》、吳學良《靈河》、王嶸《塔里木河傳》、王若冰《渭河傳》等著作就是表現(xiàn)西部河流文化的散文集。
二
吳學良是西部重要的散文家與評論家,著有散文集《生命的痕跡》《擺渡紅塵》,散文詩集《楓的季節(jié)》,文藝評論集《割裂與整合》《序曲與落幕》。吳學良的散文集《靈河》是一部表現(xiàn)貴州西北北盤江的河流文化的散文集。[1]北盤江古稱牂牁江,為珠江水系西江支流,發(fā)源于云南省宣威馬雄山西北麓,流經(jīng)滇東、黔西南,在貴州望謨縣雙江口與南盤江匯合,其干流長四百多公里,流域面積達兩萬多平方公里?!鹅`河》中,作家以河流為結構軸心,通過從北盤江的毛口至都格的詩意行走,回溯歷史,感悟現(xiàn)實,思索自然,以鮮活靈動的散文話語,建構了一個自然空間、人文空間與作家心靈空間相契合的多維審美世界。
北盤江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文本。吳學良試圖撥開時間的迷霧,借著歷史文獻簡短的記載與歷史足跡斑駁的印痕,去探究北盤江隱秘的歷史。《古摩經(jīng)》《史記》《后漢書》《華陽國志》《貴州通志》《安順府志》《郎岱縣志》等史料成為作家尋繹北盤江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并將其巧妙地融入散文話語之中?!皬呐f志歷史鏡面中探尋過去的景象與現(xiàn)實相互印證,成為了我解讀這一方土地的重要手段?!保ā抖几瘢阂粋€鄉(xiāng)村歲月夾縫中的歷史挽歌與尋訪》)“我要去驛道上尋找古人遺落的夢幻,認讀他們留下的文化印跡?!薄懊诘纳衩夭粌H僅在它純樸的民風民俗和大自然賜予它的絕美風景里,還在它蘊藏的豐厚歷史文化中。”(《北盤江夜話》)《靈河》展現(xiàn)了一條河流的獨特歷史文化,個中既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大寫的歷史,又有無數(shù)民間意識形態(tài)的小寫的歷史。作品不僅敘述了布依族的遷移流轉、夜郎國的政治風云、打鐵關民眾的反清壯舉、吳三桂的謀反叛亂、龍?zhí)煊拥闹逵憛?、陸氏老祖的建橋修路、紅九軍團的革命事跡、龍場鄉(xiāng)碗廠武裝斗爭、灣子布依族的抗暴行動等,還描述了北盤江流域的古巖畫、古驛道、古渡口、古石橋、古石刻、古寨、古堡、古屯、古墓以及開礦的古洞穴?!鹅`河》之中,打鐵關、牂牁寨、那當、木城、仡佬城等建筑符號,記錄了北盤江的歷史巨變;沿江行走的商賈、馬幫、船工、礦工、農(nóng)戶、獵人、漁民等人物形象,顯現(xiàn)了北盤江的命運傳奇。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數(shù)族群的歷史變遷,顯現(xiàn)了北盤江的多民族聚居區(qū)的民情風俗。吳學良延續(xù)其散文集《歲月手記》中的歷史文化書寫,“靈河”宛如一條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長廊,《靈河》亦成為作家歷史文化詩學的再一次實踐。
吳學良多次行走于北盤江的兩岸,并在行走中感悟著江河兩岸人們生活的巨大變化。作家自覺運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書寫著黔西北獨特的地域文化、村落文化?!按迓涫青l(xiāng)土的基本單位,無論是同一家族村落,或者由姻親組合成的親戚村落,還是雜姓同居村落,他們都是構成鄉(xiāng)土共同體的核心?!盵2]《靈河》中民風古樸的格支村、蔥蘢雋秀的九歸村、小年熱鬧的旗幟村等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祚R山下的村莊》中的格支村,每逢村里有人家修房起屋,人們都會主動來幫忙,村里的混凝土房日漸多起來,有的人家還蓋起了兩層小洋樓,焊起了鐵欄桿,安上了鋁合金窗子,貼上了地板磚,裝上了農(nóng)村專用的無繩電話和衛(wèi)星電視接收設備。《江岸群山中的文化凈地》中,雞場鄉(xiāng)旗幟村參加當?shù)夭家雷逡荒暌欢鹊倪^小年活動,乃一道別致的文化風景。“隨著北盤江的不斷開發(fā),相信古牛河一定會在漂流、釣魚、彩林、田園風光等特色項目帶動下,走向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并造福于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上的民眾。”(《古牛河且行且記》)“社會進步了,村民富裕了,一向重視耕讀的都格大部分人家,都要讓子女多讀一點書。尤其是在龍井這個人杰地靈之地,條件好的人家,常常把子女送進城里就讀,他們一家向一家學,一家向一家看齊,這里不僅出了幾個研究生,而且有不少人家子女因此走出了大山,融入到外面的精彩世界……”(《都格:一個鄉(xiāng)村歲月夾縫中的歷史挽歌與尋訪》)作家敏銳地觸摸著社會變化的各種訊息,筆下的村落文化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峙的谷地,既散發(fā)著鄉(xiāng)村文化氣韻,又撒播著城鎮(zhèn)文化氣息。除了表現(xiàn)一種鄉(xiāng)村田園之美,作家也流露出對傳統(tǒng)村落文化的隱憂,通過敘述水電站修建帶來古村落的消失、農(nóng)民進城打工造成的“空巢村寨”等,表現(xiàn)了對當?shù)厝藗兩胬Ь车慕箲]。
江河潤土養(yǎng)人,也滋養(yǎng)著作家的情感世界?!吧鷳B(tài)主義者”吳學良對北盤江充滿了感恩之情,他不僅是北盤江神秘古樸的人文歷史的記錄者,還是鐘靈毓秀的北盤江自然生態(tài)的守望者?!鹅`河》呈現(xiàn)了北盤江流域獨特的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也呈現(xiàn)了這一區(qū)域神奇地質(zhì)地貌和多樣性的植被動物,營構了一個優(yōu)美和諧的自然空間。作家閱讀大地,凝神山水,以詩性話語引領讀者進入了一片神性的自然疆域,因而,生態(tài)哲思是充盈于《靈河》審美空間的氤氳之氣。其中有充滿神性的古榕樹,雄偉壯麗的郎山、煙蒸霧繞的峽谷,還有玲瓏透空的盤江石、密匝纏繞的藤蘿等,一切生命樣態(tài)都被描繪得生動形象,極具詩情畫意。作家這樣描摹玲瓏透空的盤江石:“這些石頭有的如冬日山野中倒掛的冰凌,錯落中展現(xiàn)嚴寒;有的如太湖石,秀、透、漏、瘦形神兼?zhèn)涞卣宫F(xiàn)在江岸邊;更多的水雕藝術品形態(tài)多姿多彩,它們有的如群龜入江,有的如鯰魚曬水……”(《毛口峽谷物語》)可以說,對萬物生命形態(tài)的關注源自于作家對北盤江兩岸山水樹木的熱愛。“在北盤江上,從格支到河營一段逆流而上的那天,我心情出奇地愉快。潛伏在意識里的每一種感覺、每一種情緒、每一種思想,都充滿了對這條江的熱愛和感激之情;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鳥、一樹一石,在我這個生態(tài)主義者眼里具備了無限深情和深意?!保ā侗北P江上的山水閱讀》)“每一種自然物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表現(xiàn)空間和話語方式,只要善于觀察和傾聽,就會發(fā)現(xiàn)它不但是生命個體,而且是語言主體。”[3]吳學良有自覺的生態(tài)意識,重視對自然“物語”的表現(xiàn)。其《北盤江上的山水閱讀》的字里行間是對山蒼樹秀、水活石潤的北盤江峽谷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詩性表現(xiàn),可謂生態(tài)散文的代表之作?!洱堫^山:懸崖氣象與巔脊后的綠色肺葉》表達了大自然原本就是由無數(shù)自然物構成的和諧整體的贊美,渴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綿延數(shù)百公里的北盤江以其獨特的地理地貌、氣候植被顯示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物語,芳草與樹叢在這里交替,谷鳥與秋蟲在這里應和,清溪與素月在這里共語。在作家熨貼而傳神的文字描述中,北盤江的石、水、樹、花、鳥、猴等無不生氣煥然,神氣沛然。當然,作家并非盲目樂觀,在生態(tài)問題方面也親眼目睹了北盤江流域的石漠化問題、開采地下礦產(chǎn)導致的水位移動以及水流量減少等問題。稟受黔貴高原的自然山水靈性的吳學良在其散文中與自然萬物進行著一次次的生命對話,不僅描摹了多姿多彩的生態(tài)景觀,還表現(xiàn)了作家縱身大化、神與物游的生態(tài)哲思,從而體現(xiàn)出作家敬畏生命、親近自然、呼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理想。
三
吳學良對北盤江的書寫如同一次次的精神還鄉(xiāng)和一篇篇的人類學田野筆記,不管是童年的夢幻還是獨特的村落文化,對作家都充滿了無盡的誘惑,尤其在喧囂的城市生活的對照性體驗中,書寫“靈河”更成為作家滌蕩城市煩惱、獲得心靈慰藉的最好方式,體現(xiàn)著作家對本土審美經(jīng)驗的皈依和珍視?!皩Ρ北P江,我是懷著深厚感情的。這條母親河在我童年的印象中,就像一條彩色飄帶,縈繞著我的心靈和記憶,這源于父親當年在這一帶工作的后來講述?!保ā蹲屛幕托撵`引領行走》)“穿越阿志河的山河歲月,在陽光的射線中,在耳聞的感受里,它就像一幅畫、一段夢,讓我走回了童年。”(《阿志河的流光碎影》)“對于毛口,我是有感情的,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前來這里,是它激發(fā)了我的寫作沖動,是它以純樸的民風凈化了我在城市久居的污濁心靈,可如今這一切都被水淹沒在記憶深處?!保ā对娨馍胶印罚霸诟袼?,心靈再煩躁的人,也會于不知不覺中停留下來,安靜地享受田園風光對生命的按摩和撫慰。”(《格所河行走手記》)城鄉(xiāng)的空間對比、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文化的時間參照、童年與成年的情感鏈接、物語與心語的形象共生,構成吳學良散文集《靈河》別具一格的審美風致。
吳學良是一位學者型的散文家,其審美修養(yǎng)、藝術知識、文化視野無不滲透在其散文創(chuàng)作中,并成為其散文的顯著特征之一。隨處可見他對哲學、藝術、美學的思考:“大地縫中這種依存在彰顯環(huán)境蓬勃生機的同時,也再現(xiàn)著大自然的和諧,這是哲學辯證關系,也是美學表現(xiàn)形態(tài)?!保ā稌r光深處,地縫為誰存留和守候》)《靈河》中,引用了儒家、道家、佛家的一些經(jīng)典言論,引述了王安石、黃庭堅、晏殊、笪重光、郭熙、謝宗元、酈道元、王陽明、趙翼、李密庵、林則徐的詩文,摘選了沈從文、宗白華、郭小川、北島、阿來、陳月樞的詩文,插入了泰勒斯、歌德、康德、黑格爾、賽格林、艾略特、普魯斯特、布瓦羅、博爾赫斯、托爾斯泰、加繆、荷迦茲、利科爾、泰戈爾、奧爾罕·帕慕、村上春樹等國外作家或思想家的哲思性話語,這些話語都有力地增強和豐富了散文的詩情與哲思?!鹅`河》既是一部長卷散文,也是一首心靈長詩,具有文化的厚度、情感的濃度和哲理的高度。
吳學良具有文化人類學的知識視野,其散文所具有的人類學詩學的價值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暗胤叫灾R”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觀念,“地方性”不僅指涉特定的地域意義,更強調(diào)知識生成的特定情境、立場、視域、價值觀等?!鹅`河》體現(xiàn)出對黔西北本土文化知識進行散文書寫的文學自覺,作家的藝術努力一定意義上就是格爾茲所說的“使用原材料來創(chuàng)設一種與其文化持有者文化狀況相吻合的確切的詮釋”。[4]《靈河》中,作家試圖建構一種散文化本土文化知識譜系,以散文話語描繪一枚屬于北盤江的特種“郵票”,作家對布依族的散文書寫就具有“民族志”的特點。其次是內(nèi)部眼光與外部視角的結合。文化人類學認為,人類學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感知一個當?shù)厝藫碛械母兄?,在表述中需要把文化持有者的感知?jīng)驗轉換成藝術家經(jīng)驗加以表現(xiàn)。吳學良深入諳此中的道理。他的散文書寫視角亦是游者與居者、內(nèi)視點與外視點的結合,以散文體裁傳達著一個田野工作者的實地觀察與體驗,展示北盤江本土文化的全部豐富性,散文書寫的背后,就潛藏著防止民族集體遺忘而導致文化危機的深層動因,其散文因而具有了“人類學詩學”價值。
歷史與現(xiàn)實無不時時鐫刻著人的生命與靈魂。文化大散文的思想內(nèi)核是人生的審美體驗和精神境界,有其內(nèi)在的精神風骨、思想質(zhì)地和生命氣象。散文的文化精神不僅僅是用現(xiàn)代意識和現(xiàn)代情懷去觸摸歷史的滄桑和永恒,更應著力于對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和民族靈魂高地的重鑄?!?存在的生活世界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處于歷史的構建,而且還創(chuàng)造性地處于對人文地理的構筑,對社會空間的生產(chǎn),對地理景觀永無休止的構形和再構形:社會存在在一種顯然是歷史和地理的語境化中被積極地安置于空間和時間?!盵5]“靈河”時空就是吳學良的心靈家園與精神高地,也是其歷史時空與地理時空?!鹅`河》是對北盤江地理景觀的“再構形”,也是對北盤江歷史景觀的“再闡釋”,在北盤江的人文時空構建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文學價值。值得反思的是,吳學良對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tài)的關注大大超越了對現(xiàn)實人生的關注,使其散文的現(xiàn)場感、當下性有所減弱。陸機《文賦》曰:“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本蜕⑽膭?chuàng)作本身而言,人的情感世界是散文的“珠玉”,寫河流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寫人的精神世界。綜觀本長卷散文集,作品尚未能全面深入細膩地“挖掘”和“深描”歷史上的“夜郎人”與現(xiàn)在的“夜郎人”的精神特質(zhì),未能延續(xù)散文集《歲月手記》中對人物精神維度深察厚描的優(yōu)勢。在寫法上,《靈河》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游記散文寫景抒情的模式,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方法的運用并非游刃有余。因此,如何擺脫“旅游印象”式的文化詩學書寫并深入到承載文化精魂的心靈世界之中,如何通過人物心靈的脈搏診斷歷史文化的生命特質(zhì)和通過某一村落的文化切片觀察社會變遷的生命機理,如何汲取烏蒙大地的各種自然人文資源,并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將歷史詩學、文化詩學、生態(tài)詩學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融合應當是未來創(chuàng)作中需要不斷思考的重要命題。
注 釋:
[1]吳學良《靈河》,大眾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文中未注出均出自本散文集)。
[2]武文《文化學論綱——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解讀》,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頁。
[3]劉成紀《自然美的哲學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53頁。
[4](美)克利夫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王海龍、張家瑄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版,第73頁。
[5](美)愛德華·W·蘇賈《后現(xiàn)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