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中信基金會成立以后,我們就希望把學術界這些零散的、健康的、代表中國發(fā)展方向的學術力量,
能夠通過中信基金會這個平臺來加以推動?!?/p>
作為中信集團原“掌門人”,孔丹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線奮戰(zhàn)多年。如今退休后,已年滿七十的他仍沒有停下腳步,只是這次“陣地”從經濟戰(zhàn)線轉向了理論戰(zhàn)線。
2014年8月,在孔丹的倡導下,中信集團成立了中信改革發(fā)展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中信基金會)。他親自擔任理事長,并為中信基金會制定了三條宗旨:堅持實事求是,踐行中國道路,發(fā)展中國學派。
“中信集團承擔的不僅有國家賦予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也有政治責任。”孔丹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中信基金會要配合黨和國家重大決策和部署,圍繞社會科學各領域重大問題,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開展深入的專題研究。”
在他看來,當下中國的輿論場,存在思想亂象、理論亂象、輿論亂象,流行著各種不利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安定團結的錯誤思潮,迫切需要正面發(fā)聲。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學術界對中國學派這個概念還存在不小的爭議。在你看來,到底什么是中國學派?
孔丹:理解中國學派,有不同的角度。我們中信基金會曾組織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過研討,大家根據(jù)各自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中國學派這個概念不僅僅局限于學術界,我們黨用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在我看來就屬于中國學派。
其實,中國學派早就存在,比如諸子百家。它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中國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我想,這是中國學派建立的一個基礎。
近現(xiàn)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革命、建設和改革一系列的歷史使命。毛澤東是這個時期中國學派的代表,是近現(xiàn)代中國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他在哲學、政治、軍事、經濟諸多領域,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中國走上了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道路。他也是中國學派的代表,是近現(xiàn)代中國學派的推動者。此后,我們黨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應該說都屬于中國學派。
我特別想說的是,過去5年,我們國家砥礪前行。十九大在總結這5年成就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認為,這是中國學派的集大成,習近平總書記是新時代中國學派的引領者。
所以,我認為中國學派就是把各種人類文明放到一起,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并不是只研究中國的學派,要進行世界性研究,但是要以中國為立腳點,為出發(fā)點,為歸宿。
中國新聞周刊:中信基金會成立于2014年8月,在成立之初,就把“發(fā)展中國學派”作為發(fā)展的宗旨。作為一個企業(yè)的基金會,為什么會有這種考慮?
孔丹:中信基金會雖然成立于2014年,實際上在2013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醞釀了。當時,十八大剛剛召開一年。社會上存在著不少思想亂象、理論亂象、輿論亂象,此起彼伏。我觀察,其中很多都是照搬的西方思想和理論。
實踐證明,中國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應該摒棄對西方理論和價值觀原教旨主義式的頂禮膜拜。中信集團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窗口,不但承擔著國家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也有政治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信集團成立了中信基金會,宗旨就是積極配合黨和國家重大決策和部署,圍繞社會科學各領域重大問題,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模式開展深入的專題研究。我把它概括為:堅持實事求是,踐行中國道路,發(fā)展中國學派。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知道,由于成長經歷的緣故,你和不少中央領導人都有交集。外界有猜測說,中信基金會的成立與他們的授意有關,承擔了中共輿論宣傳的某種特殊使命,是這樣嗎?
孔丹:中信基金會是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同意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同時,它也是在中央對思想理論戰(zhàn)線的統(tǒng)一要求推動下成立的。我們自稱為“偏師”,是取毛澤東詩句“偏師借重黃公略”之意。
中國新聞周刊:能不能介紹下中信基金會成立這幾年來,在推動中國學派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孔丹:中信基金會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學派發(fā)生,推動具有中國角度、中國視野、中國氣派、中國話語的理論作品誕生。我們認為,對此我們是有歷史責任的。
實際上,在中信基金會成立之前,學術界已經有一些學者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了,比如胡鞍鋼教授、王紹光教授、汪暉教授、潘維教授等等。這些學者都是出于自發(fā)的學術自覺,分散在不同單位,他們并沒有用中國學派這個名稱。
中信基金會成立以后,我們就希望把學術界這些零散的、健康的、代表中國發(fā)展方向的學術力量,能夠通過中信基金會這個平臺來加以推動。
為了凝聚這些學術力量,我們設立了咨詢委員會,至今已經聘請了146位資深學者為咨詢委員,他們來自40多個機構,平均年齡57歲;另外,中信基金會還成立了青年學會,吸納了140多位青年學術骨干,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38歲,形成了具有年齡梯次結構的研究隊伍結構。
這些學者可以在中信基金會這個平臺上充分的溝通、交流。這幾年,我們舉辦了70多場會議,平均每兩周就舉辦一次,全力配合學者們的工作。我常說,我們充當?shù)慕巧褪瞧珟煛?/p>
此外,中信基金會還發(fā)揮窗口、渠道的作用,通過出版叢書、舉辦講座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學派;同時,向有關部門報送我們基金會的研究報告。
中國新聞周刊:客觀地講,現(xiàn)在在學術界中國學派仍是少數(shù)派。你認為,建構中國學派目前主要的障礙有哪些?該如何克服?
孔丹: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認識論、方法論。具體講,就是我們很多的學者沒有遵循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這是一個最主要的障礙。
建國后,中國一直在向其他國家學習,先是蘇聯(lián),后來是日本,現(xiàn)在又轉向歐美,認為它們是最先進的。不可否認,這些國家的發(fā)展模式都有它們特有的經驗,但這些經驗都是在它們本國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如果生搬硬套,可能就會出現(xiàn)偏差,脫離實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局面的形成也是背離實事求是積累的結果,所以就會出現(xiàn)我前面談到的各種亂象。這也導致多年來我們的實踐都是走在前面,學術界的理論卻落在后面。對此,學術界應該好好反思。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發(fā)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號召。這對學術界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的理論必須跟上實踐的發(fā)展,將來才有可能指導實踐。因應新時代的呼喚,中國學派的發(fā)展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