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
我做了一輩子語文教師,所以我一看到“語文”就特別興奮。今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語文教師小叢書”,我一拿到就感到有一點兒興奮,好像有一種“歸來”的感覺。過去我讀過《經典常談》,朱自清先生所著,我讀了很多遍。這一次,我讀了《經典常談》中陳文忠教授所作的導讀,介紹了此書寫作、閱讀的背景和歷史,感到非常受教育。
讀書對于人的精神成長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教師。教師讀書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tǒng)。什么叫教師?老百姓認為,教師就是讀書人,就是讀書先生??梢姡x書對于教師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現(xiàn)在,我們卻必須正視教師與讀書這個問題。3年前,我們教師學研究會曾經對上海的教師讀書情況做過調研,調研涉及上海所有縣(區(qū)),并且選取的是讀書比較好的學校和個人作為樣本。但是匯總出來的結果讓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師們每年平均讀書量不到5本書。閱讀書目中多為教學參考類書籍,經典很少。我們做讀書調研的初衷是了解教師的成長。我們知道,在教師的成長過程中,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擺在第一位的應該是扎實的學識,而扎實的學識與讀書緊密相關。
在上海書展上,有一些教師找我要簽名,我很感動。有從山西太原、江蘇徐州等地來的年輕教師,他們說,來上海書展主要是因為上海書展規(guī)模很大,在這里可以碰到很多他們向往的書籍和名人。我說年輕教師能夠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書展上來,看一看書、讀一讀書,這對于老教師而言是非常欣慰的,也是很值得向他們學習的。
我做了一輩子的教師,稍微反思,就深感慚愧。因為早年求學,讀書沒有高人指點,主要靠自己摸索,幾乎全憑興趣愛好,無計劃、無目的地翻閱?!罢Z文教師小叢書”的《出版說明》里就引了張之洞先生的話:“讀書宜有門徑。泛濫無歸,終身無得;得門而入,事半功倍?!边@段話非常好。讀書是有門的,是有路的,隨便讀讀是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是得門而入,就會事半功倍,終身有用。因此,語文教師讀書應該尋找一條正確的路,到底讀什么書?年輕教師需要好好考慮。
我之所以后來還能夠改行教語文,說實話還是因為在中學、大學里讀過一點書。我是一個小說迷,可以整夜不睡來看《戰(zhàn)爭與和平》。那個時候想看這本書很難,因為沒有錢買書,我借到了以后便很仔細認真地讀,我滿腦子都在想小說中怎么栩栩如生地刻畫打仗的場面,特別是圖庫索夫的形象。又比如讀《安娜·卡列尼娜》小說開頭的那幾句,作者怎么能寫出這樣的語句,了不起。做了教師之后,深感自己讀得太少,處處捉襟見肘,正如《禮記》所言,“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就在這種自反自強的心情下,我千方百計擠時間讀書,力求做到“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鍥而不舍的精神走這條豐富自己智力生活、用書中瓊漿與醍醐滋養(yǎng)自己精神成長的、光榮的荊棘路。
我的讀書座右銘是西漢劉向說的一句話,他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睍秃孟袷撬?,善于讀書了就可以治療愚蠢、愚昧、愚笨。我書既讀得不多,又不善讀,故而至今未能“脫愚”。這絕不是夸大其詞,只要跟教我的老師比,我就無比汗顏。教我高中的國文老師是國學大師黃侃的弟子,滿腹經綸,教課嫻熟灑脫而不拘泥,許多經典古文背誦如流,問不倒他。他連寫作文評語都有文化含量,妙筆輕點,就能使文章歸題。因此,語文教師需要讀書學習,文化底蘊是極其重要的。
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言:“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和人的根本差別在靈魂,在精神世界的狀況。教師工作質量的高下相當程度取決于他的精神世界的豐滿還是貧瘠。習近平總書記說,教師所從事的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意義非凡。教師自己不躬身勤讀,腹有詩書,志在高遠,怎么挑得起對學生“三塑造”的重任?教師應該是讀書人,是文化人,書讀到什么程度,身上就會有怎樣的氣質,工作就會有怎樣的氣象。
我從教已60多年,一個甲子了,但是在上課的時候,仍然會感到有很多事情說不清楚。在教課時,有時候因為對這個問題鉆研得很深所以能夠一語中的,學生一下子就開朗了;有時候自己有一點含糊,總覺得好像沒有講清楚,講過來講過去,學生還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說,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提高教課的水平,就需要多讀經典,多積累相關知識。
什么是教師?教師就是給學生點亮人生明燈的人,當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陽。教師心中沒有太陽,怎么把陽光灑到學生的心中?經典就是點亮教師心中的明燈和太陽的。我聯(lián)想到杜甫研究專家馮至先生,他同時也研究歌德的十四行詩,并且自己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他曾經講道,要使自己狹小的心有一個大的宇宙。要使自己狹小的心有一個大的宇宙,這個是很了不起的。對于教師而言,心中除了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宇宙,首先要有學生。我記得季羨林先生曾經講過,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碰到事情了,有60%想著別人的人。其實教師何止是60%,而是心中有70%、80%,甚至90%都想到學生了,教師都是大好人。但是教師還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學生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水漲船才高。所以說讀經典其實是尋找智慧的源泉、人生的價值。教師是讀書人,讀書要伴隨人一輩子。
什么是語文?語文跟其他學科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語文是直指人生的。因為語言文字是人所獨有的,讀書是人特有的神圣權利,讀書才能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祖國之理,所以我們必須很好地理解語言文字對人的作用。對那種中國的文字要拉丁化的觀點,我是非常反對的,我覺得這是對不起老祖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能夠書同文、車同軌,對中華文化的貢獻是不朽的,所以語文教師讀經典,首先要從熱愛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字開始。中國的語言文字,是中國文化的根。
那么,讀什么書?要真正讀一點“磨腦子”的書,讀一點經典。書是文字產品,其實質是人的歷史和靈魂。讀書,要能看到文字背后作者的身影,就是讀許許多多的人生。讀各種不一樣的人生,就能夠豐富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每個人只有一生,要迎接各種挑戰(zhàn),克服眾多困難,讀書能從多種多樣人生正反經驗中獲得啟迪和智慧。尤其是哲學經典,如《周易》《論語》《道德經》,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一起讀,會增添一點理解,降低一點難度。靜下心來閱讀、思考,多接觸,多思考,突然明白哲學并不奧妙,并非不可捉摸,哲學就是跟你談心,談大問題,談宇宙,談人生,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狹小的心會變得開闊起來。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價值觀,人生在世,一輩子都活在價值取向的選擇當中。經典活在時間的深處;價值追求,在文字海洋中奔騰。讀經典,實際也就在讀當下,助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鍛煉出一個清醒的頭腦,辨世事人情,育生命自覺,克服自卑、瑣細、無知、狂妄。當我讀到經典的某些語段時,常有精神騰云的震撼與喜悅。如《禮記·禮運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敝潦ハ荣t這種建設理想社會的高遠志向,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令人由衷地敬佩,真是高山仰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睿智、民族精神、天下視野的寶貴基因,正在當今時代創(chuàng)造性地傳承,創(chuàng)新性地發(fā)展。想到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國夢而奮斗,想到“一帶一路”的宏偉戰(zhàn)略,我們怎能不心潮澎湃。
經典,助你貫通古今,增添人生的厚度,激勵教育工作的擔當。
(來源:《中國教育報》)
鏈接
語文教師小叢書(第一輯)簡介
《詩境淺說》是近代知名學者俞陛云為教育兒孫而精心編寫的詩學讀物。
《詞學十講》,又名《倚聲學》,是當代詞學大家龍榆生的代表作。
《經典常談》寫于1942年,出版于1946年,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簡明扼要地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精髓。
《文字學ABC》是現(xiàn)代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胡樸安撰寫的文字學基礎入門書。
《古書今讀法》是近現(xiàn)代國學家胡懷琛撰寫的古書閱讀方法普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