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圓+廖嚴力+楊欣諾
【人物簡介】
潘萱蔚先生,香港道教聯(lián)合會鄧顯紀念中學創(chuàng)校校董。從事教育工作3 0餘年,兢兢業(yè)業(yè)教學育人,收獲桃李芬芳。他言教育工作應以育人為先,引導學生扎好道德的根,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與修養(yǎng),其次才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好知識,做好學問。如春風化雨,潤澤心田。
對教育的一片熱忱,促使他走上一條教書育人的道路,一做就是30多年。30多年,這是一個數(shù)字,也是潘萱蔚先生窮盡半生心血,為無數(shù)學子換取美好前程的難忘歲月。時至今日,當初辦學的艱辛歷歷在目,再憶及那時的畫面,他仍感慨萬千。
在收穫的季節(jié),遇見教育
九月的一天,微風陣陣地吹,潘萱蔚先生站在北區(qū)的一角,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陷入了沉思:香港的未來在年輕人的思想與胸懷里,有怎樣一種事業(yè),可以幫助他們變得更優(yōu)秀,更有擔當和未來?
“是教育!”他攥了攥雙手,目光堅定而沉著。於是他走上了從事教育的道路。
1982年,歷經(jīng)顛簸,他開始擔任起中學校長。教育從來就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對這一點,潘萱蔚先生從來不否認。他想起剛做新校校長時,因外界對自己及所在學校的不熟悉,送來的學生水平和素質都是參差不齊,甚至有許多老師眼中所謂的“差生”,也被送到校園里來?!爱斈陮W校一共分12個班,有些學生沒找到錄用他們的學校,有些學生離家太遠,沒心思學習……我所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讓他們知道讀書是有用的?!彼粫r無以化解。
此時的潘萱蔚先生,無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要麼放棄,讓他們在此沉淪,甚至走上錯路,斷送前程;要麼給予他們應有的重視,幫助他們進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優(yōu)秀學生”。
他選擇了後者,並且在教案里寫下了許多治學的想法。那些日子里,潘萱蔚先生和學生們的家長保持著密切聯(lián)繫,不僅關注學生校內的行為,也對學生校外的行為多加留意,有問題及時糾正。他還要求自己和所有老師以身作則,無分別心、無私地去對待每一個學生。
想法總是好的,真正做起來卻充滿了艱辛。20世紀80年代,學校體罰學生是香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潘萱蔚先生回憶說,開學第一年,社會上有人打電話給他,稱他的學校有炸彈。對於一個剛剛上任校長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此時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是否疏散學生,讓學生免受傷害,是潘萱蔚先生首先要想的問題。
他出乎尋常地冷靜,坐下來,仔細分析了這場“鬧劇”背後的原因。“其實這個電話的意圖,正是想通過恐嚇,制止我們學校發(fā)生懲罰學生的錯誤行為?!迸溯嫖迪壬f。正因如此,他沒有報警,也沒有疏散學生,而是與所有老師達成共識,將學生轉移到學校操場,再逐個教室排查是否存在可疑物體?!翱謬橂娫挕贝騺矶嗌俅?,他們這樣的工作就重復了多少次,直至後來這種事情不再有,學校才恢復平靜。“遇到事情,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和目的,再用清晰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如此才是最好的?!彼f。
這樣的事情,還不僅僅這些。很多學生涉世未深,跟校外的黑社會走在一起。一次偶然,潘萱蔚先生發(fā)現(xiàn)一名讀中學一年級的女學生書包里的電話本上寫著很多手機號碼,他感覺不正常,於是找了個機會和這位女學生談話,耐心疏導,及時解決了問題。久而久之,潘萱蔚先生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了嚴厲而慈悲的校長形象,深受學生欽佩。
辛勤辦學,終得滿園芬芳
有一個詞叫“潛移默化”,這麼多年,潘萱蔚先生恰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影響著他的學生,如春風化雨,不露痕跡。至1992年,短短十年時間,他的學校從1982年時的默默無聞,嬗變?yōu)樵谌愀叟帕星?00名的學校;1995年,多位學生獲得了以葛量洪總智名義頒發(fā)的獎學金;2001年,他所在的學校,是全港最多學生在高級程度會考中取得5A成績的學校……為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環(huán)境,他還帶領學校於2004年和北京第二中學結盟為兄弟學校,每年開展不同的文化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拓寬視野,增長見識。
教育是最能培養(yǎng)人才、造福社會的。多年的付出與堅持下,莘莘學子報他以滿園芬芳。十多年來,潘萱蔚先生的學校每年大學的考入率達百分之百,且大部分學生都能進入港大、中大。他和所有老師們兢兢業(yè)業(yè),將部分學生送進哈佛、劍橋、牛津等名校。面對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潘萱蔚先生更是關愛有加,鼓勵他們人窮志不窮,提升自身知識、品德以改變命運,讓學生深受激勵。
平日里,潘萱蔚先生常常勸導學生,不要受社會太多的影響和干擾,而要清楚知識能帶給自己什麼,把書讀好才有好的明天。他言,面對學生,不管他們資質如何都要平等對待,甚至對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他更注重關心和栽培,盡力在他們身後推一把。於細節(jié)處,潘萱蔚先生也很為學生考慮,他在校園的許多地方佈置了一些凳子,讓學生放學後離開教室也可在校園其他地方安心學習,細微之處見真淳。
“教育從來不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教育原則在做,而是學生擁有做人做事的目標,教師們跟著學生的目標去走、去引導,如此才能把學校辦好?!闭劶爸螌W理念,潘萱蔚先生感慨不已,他言,這條主線是做人的根本,要深信不疑地堅持下去。有些學校之所以辦不好,是因為教育工作者們不知道該給學生什麼,目標不清晰、不堅定,自然難出好成績。
為讓自己對教育的認知和體悟被更多人所知,潘萱蔚先生近年筆耕不輟,寫了多本著作,將幾十年從事教育工作的體驗與經(jīng)歷融入其中。尤其是,當他看見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因文化差異,不少年紀尚小的學生對祖國存在著不解甚至排斥等情緒,作為文化人的他深表憂慮。於是,潘萱蔚先生將愛國教育內容寫入書本,言語真摯,讓不少學生受到啟發(fā)。如今,他所著的書籍在香港諸多學校內流傳,受到社會各界的讚譽。
九月,是豐收的季節(jié),在這個季節(jié)里踏上了教育的道路,也許隱隱意味著他的教育之路將會走得順暢,像秋天一樣結得碩果累累。如今看來,潘萱蔚先生享受並沉浸在這種收割的景象中了。
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美德的培養(yǎng)
萬物生長始於根,萬事有成始於源。潘萱蔚先生的教育路走得順暢並非是無緣無故的,這背後飽含著艱辛和汗水,也與他“育德為先,育人為終”的教育理念分不開。
在讀書方法上,潘萱蔚先生常常教導學生向古人學習。他因循“古之學者為己”,一個“為己”,聽著自私,其實不然。所謂“為己之學”,就是“學”要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長養(yǎng)自己的內涵與智慧,如此才是最好的“學”。
而對於學什麼,潘萱蔚先生也早已有了答案。他言:“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知識不如喜好知識,越讀越有興趣,學問自然會深深扎根在心里。”如此,人則會不為討好別人、不為謀取利益而學,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在潘萱蔚先生眼里,教書固然重要,但育人更是不容推卸的責任。他說,德育不是掛在嘴邊的,更不是光靠每周開設一兩門德育課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教育工作者要有這樣的責任和擔當,引導學生去走一條正確的人生大道,走向光明的未來。
對此,潘萱蔚先生常用“君子不器”來勉勵他的學生。他對學生說,我們不是一件器皿,不是一個可供人利用的工具,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著諸多的道德評判標準。因此,一個人若要贏得他人的尊重,就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品格和修養(yǎng)。
潘萱蔚先生說,教育的核心工作在於美德的培養(yǎng)。“美德不是一般繪畫技巧,而是一個人由內而外散發(fā)出的善良與氣度,當一個人懂得欣賞自己的長處,懂得為他人奉獻自己價值的時候,那就是他越來越接近真善美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