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瑪克斯·德索,德國美學家,客觀主義美學的代表人物,于1906年創(chuàng)建《美學與一般藝術科學評論》,致力于闡述美、美學與藝術三者在本質上的區(qū)別與聯系。本文受其代表作《美學與藝術理論》的啟發(fā),通過細讀德索的文字藝術理論,理清他對文字和語言藝術的理解,以探討他堅持并強調分離美學與藝術科學的真正意義。在他看來,語言文字作為交流工具含有雙重功能,即“語言的理性能力,必定向他們展現出感覺世界”①。因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而語言是表達的工具,所以辨析語言與感覺的關系問題成為文字藝術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瑪克斯·德索;文字藝術;語言;詩
學術界對文字藝術的研究,大體可分為兩種:一是在視覺領域對文字圖形化的研究,如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或近現代流行的波普藝術等;二是將文字作為藝術表達媒介,即文字在文學藝術中的意義價值研究。本文將重點討論后者,確立語言文字在文學作品中的意義與藝術價值。正如德索所說,各門類藝術的獨特性體現在它們各自與眾不同的媒介上,因此文字藝術的媒介——語言決定了它的形式活動,瑪克斯德索的文字藝術理論,建立在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為何將語言作為文字藝術的表達媒介而非其他?用文字藝術取代詩歌的意義何在?文字藝術與詩學、修辭學和美學的關系如何?
首先,德索認為語言是交流方式,能對感性直觀起到理性化、確定化的作用,與此同時刺激感覺。在有限的范圍內,語言對感性直觀的介入恰恰證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相吻合”。其次,語言具有不確定性。正因如此,藝術中追求的朦朧與情感,皆為語言本身固有的特質。從語言本身的這兩重特征來看,語言作為構成句子、段落、篇章等“統(tǒng)一體”的最小單位,具有情感的直觀關聯性,是藝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與真實并不一一對應存在含混,所以“語言的美學功能并不是去確定地表達內心生活中完成的事件,而是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證明自己是個自我活躍的力量?!雹?/p>
德索結合非理性主義的詩歌理論,提出語言在文字藝術中的應用,其實是作為一種“語言姿勢”而存在的。我們可由此總結出語言自身的三個特性,來解釋它成為藝術表達媒介的必然:第一,語言作為交流信息的工具,是組成藝術內容的基礎;第二,語言的直觀關聯,是構成藝術真實的前提;第三,語言固有的含混性,是形成藝術價值的關鍵。語言的優(yōu)勢如此,然而作為藝術的材料亦有其自身的局限,即只能依賴語言本身及其特有的結構,這使得語言藝術被束縛在這一種材料的運用中,且不像其他藝術形式那樣存在時間和空間領域發(fā)展的可能。德索將文字固有的局限性納入作家或詩人的主觀、心理因素研究范圍內,不作為文字藝術的主要問題展開來研究。
德索如何看待詩歌與語言的關系,是分析他如何理解詩歌的敲門磚。首先,德索從古代詩論著手,提出詩歌是語言的一種存在形式,將帶有情感與直覺、意向與節(jié)奏的一類語言表達方式,稱為詩歌本身的語言。其次,德索采納了愛德華·文·哈特曼在《美的哲學》中所表述的觀點:“詩歌的效果照此只依靠文字的含義,而不依靠文字的美或語言的朗誦美?!?將詩歌的藝術價值細分為文字含義的美、文字本身的美和語言的朗誦美,正是由于三者的合力才構成了詩歌具有藝術價值的前提。但詩歌的概念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著,雖然語言表現三種因素始終是詩歌藝術性的來源,但詩的藝術價值已經由視覺、聽覺效果更多地轉向了精神領域。文字是詩人與讀者之間同情再體驗的渠道,文字的價值不在于再現作者美的想象也不在于給讀者制造感覺內容,而是傳遞。
如何準確利用文字進行表達?每一個字都包括多個隱含意向,詩人有意識地將字與字的意向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詩的整體意向、表達情感,以刺激讀者的最高直覺能力——記憶和幻覺意向。詩人運用自身的經驗和技巧即可搭配文字以構成統(tǒng)一的格局,但文字藝術的價值并不全然體現在作家技藝的嫻熟上,若所有的文字藝術都由作家熟練的選字排句和固定的抒情形式決定的話,那么文字將完全被客觀化和概念化,文字藝術“為文字的靈性完全吞沒了”。如何突破文字的局限而實現自由表達,成為這一門藝術最高的追求,也是文字藝術的價值所在。
早期的詩論定音感因素、視覺效果與抒情自我三者融為一爐為詩的根本特性。情感的強烈真摯與否,成為決定文字藝術價值的標桿,在這樣的限制下文字的聲音也成為評判藝術性的重要因素:詩必能唱,無音則不全。然而音感效果的定則已被歷史丟棄,對文字藝術的感官要求降低,詩的語言表達獲得了更大的自由而詩的藝術價值卻并未消磨。這是破除對詩的形式限制,追求自由表達的必然結果。我們也從中逐漸領悟到詩利用視覺和聽覺這兩種領域所產生的欣賞,都接近感官享受,而詩歌藝術真正的價值在于精神領域。詩人對文字(包含語音和含義)的安排其實是一個協(xié)調過程,利用每個字中的視覺和聽覺現象營造出和諧的整體結構,為要表達的情感鋪路。
德索以描述性的研究方式,避免了主觀上的含混或教條,擴大了文字藝術的價值領域和研究范圍,劃清了美與藝術界限,它們分別屬于經驗感受和具體創(chuàng)造兩個領域。文字藝術的美,是創(chuàng)造它的目的,但文字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美,更在于思想的傳達與發(fā)展、形式的繼承與突破以及對自由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德]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蘭金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2] 朱先樹:《詩歌美學辭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注解:
① [德]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蘭金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326頁。
② [德]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蘭金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328頁。
作者簡介:董雪晴(1993-),女,漢,江西人,碩士,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