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蒂立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老年心內(nèi)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急性心肌梗死(AMT)是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xù)性缺血缺氧導致的心肌細胞壞死。多發(fā)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基礎上,由于過度勞累、激動、暴飲暴食、便秘、吸煙和大量飲酒,進而導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明,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管腔致心肌缺血壞死。心肌流量劇增或冠狀動脈痙攣也會誘發(fā)心肌梗死。有關調(diào)查資料顯示:AMT在歐美國家最常見,美國每年約有150萬人發(fā)生心肌梗死,近年來此病在中國發(fā)病率呈增加趨勢,每年新發(fā)高達50萬[1-3]。有研究表明,在臨床上治療AMT較為有效的是早期灌注治療,再行PCI治療可以使血管相通恢復心肌血液灌注,但術后可能會發(fā)生心力衰竭[4]。本文就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住院期間心力衰竭發(fā)生情況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如下所述。
隨機選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是否發(fā)生方心力衰竭分為對照組(心力衰竭)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62~85(68.52±2.61)歲;觀察組(非心力衰竭)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齡60~80(63.43±2.45)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檢查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資料真實完整且都是大于60歲的老年患者;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陳舊性前壁心肌梗死;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及瓣膜性疾病;NYHA心功能≥2級。
所有患者均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做相關檢查并積極對癥支持治療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體質量指數(shù)(BMI)、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血糖、收縮壓、發(fā)病到手術時間、病變血管數(shù)、白細胞數(shù)(WBC)、低密度脂蛋白(LDL-C)、B型尿鈉肽(BNP)、β受體阻滯劑 、術后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等。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采用t或方差進行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描述,并采用χ2檢驗,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其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有98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是否發(fā)生心肌梗死將其分為對照組(心力衰竭)42例,觀察組(非心力衰竭)5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血糖、發(fā)病到手術時間、白細胞數(shù)(WBC)、B型尿鈉肽(BNP)、β受體阻滯劑、術后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的分級等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情況對比(±s)
臨床資料 對照組(n=42) 觀察組(n=56) t/χ2 P年齡(歲) 68.52±2.61 63.43±2.45 9.896 <0.01性別(男/女) 29/13 34/22 0.726 0.394吸煙史 23(54.76) 32(57.14) 0.055 0.814 BMI(kg/m2 ) 27.32±4.27 26.12±5.26 1.209 0.229高血壓 21(50.00) 20(35.71) 1.562 0.031糖尿病 22(52.38) 18(32.14) 4.069 0.044心絞痛 16(38.09) 28(50.00) 14.079 <0.01血糖(mmol/L) 9.62±3.76 7.32±1.57 4.128 <0.01收縮壓(mmHg) 136.02±17.23 145.84±30.02 1.897 0.006發(fā)病到手術時間(h) 8.87±6.62 6.32±4.15 2.336 0.021病變血管數(shù)(支) 1.81±0.86 1.76±0.87 0.282 0.778 WBC 計數(shù) (×109 /L ) 13.92±4 .05 9.93±4.23 4.705 <0.01 LDL-C(mmol/L) 3.32±0.87 3.02±0.63 1.980 0.051 BNP(ng/L) 486.34±281.61 87.24±54.08 10.370 <0.01 β受體阻滯劑 22(52.38) 17(30.35) 4.859 0.028 TIMI分級 2.52±0.96 3.14±0.45 4.254 <0.01
經(jīng)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主要影響老年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住院期間心力衰竭發(fā)生情況影響因素:年齡、高血壓、心絞痛、血糖、收縮壓、TIMI血流分級、發(fā)病到手術時間,其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目前在臨床上,當有老年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患者時我們會首選PCI,其治療效果尚可,但仍有不少在術后并發(fā)心力衰竭,且對此的相關研究較少其相關臨床特征仍然不是很明確,本文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在住院期間發(fā)生心力衰竭的情況以及其影響因素,以預防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間發(fā)生心力衰竭。
本文研究的共有98例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按是否發(fā)生心肌梗死將其分為對照組(心力衰竭)42例,觀察組(非心力衰竭)56例。研究結果:兩組患者在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絞痛、血糖、發(fā)病到手術時間、白細胞數(shù)(WBC)、B型尿鈉肽(BNP)、β受體阻滯劑、術后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的等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主要影響老年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住院期間心力衰竭發(fā)生情況影響因素:年齡、高血壓、心絞痛、血糖、收縮壓、TIMI血流分級、發(fā)病到手術時間,其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在梗死前發(fā)生心絞痛及TIMI血流為心力衰竭的有效預防因素,是機體自發(fā)的保護心臟以降低缺血對機體和心功能的損害,降低心率失常的發(fā)生率?;颊吣挲g越大其機體功能減退發(fā)生心力衰竭的機率越大,血糖與血壓的異常增加了老年患者術后發(fā)生心力衰竭的機率,發(fā)病間隔時間越短患者的預后越好,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6]。
[1]董揚,張芬,王文標,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和非PCI治療預后比較[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7,15(4):721-723.
[2]鄧榮花,韓清華.血漿腦鈉肽與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6):618-620.
[3]宋麗萍,郭云飛,楊靜文,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6,38(2):114-117.
[4]林麗容,關瑞錦,吳志勇,等.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治療656例影響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9(1):58-61.
[5]劉靜.血脂水平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北京醫(yī)學,2016.9(1):78-79.
[6]施洋,李瀾,邢曉雪,等.心肌纖維化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6,32(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