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邵洋 強萍(通訊作者) 陳麗娟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單孔腹腔鏡技術是目前微創(chuàng)外科的熱點。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LESS)因其在提高手術創(chuàng)口美容效果、減少住院時間、降低患者疼痛感等方面的作用在婦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成為目前理想的手術方式[1]。但因單孔腹腔鏡操作器械及商品化單孔通道購買難、價格昂貴等原因,單孔腹腔鏡技術很難在基層醫(yī)院廣泛開展。我院自2017年01月-2017年05月應用自制單孔多通道裝置及常規(guī)腹腔鏡器械,成功在基層醫(yī)院開展了單孔腹腔鏡下婦科良性手術25例?,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張家港市第一人醫(yī)院婦科于2017年01月-2017年05月應用自制單孔多通道裝置及常規(guī)腹腔鏡器械進行的單孔腹腔鏡手術25例,年齡20~52歲,平均(35.2±7.8)歲。其中單側輸卵管切除術10例;雙側輸卵管切除術5例;單側附件切除術8例;全子宮切除術2例。
1.2.1 術前準備:進行血尿常規(guī)、生化、輸血全套、HCG、胸片、心電圖等檢查,常規(guī)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術前禁食6h以上,術前清潔灌腸,清潔臍部,術前婦科檢查均提示子宮活動度可。術前充分告知患者相關事項,解釋手術過程及術后隨訪檢查項,簽署知情同意書。麻醉均采用全身麻醉,膀胱截石體位。
1.2.2 器械設備:兩組均Storz公司的主機、電子腹腔鏡,直徑為5mm電子腹腔鏡的30°鏡體,三個5mm鞘卡(trocar),一個切口保護圈。無損傷抓鉗、雙極電凝鉗、剪刀、吸引器等常規(guī)器械[2-3]。
1.2.3 臍部自制單孔多通道裝置:在臍中央根據(jù)臍的形態(tài)選擇縱形、橫形或斜形切開皮膚長約15mm切口,再切開皮下筋膜層約20mm,直視下打開腹膜層,在直視下用2/0可吸收線將切口兩側筋膜層各縫一針,間距約8~10mm,預留線固定,固定切口部腹膜,用切口保護套將內圈置入切口內,盡量深放,使內圈確保在腹膜下,外圈將6.5號右手橡膠手套手腕部包裹內卷收至腹壁,保持密封性完好同時支撐臍部切口,取手套中指、拇指、小指置入5mm trocar,7號絲線結扎固定,接自動氣腹機,使腹壓達13mmHg左右,經5mm trocar處置入5mm鏡體及腹腔鏡器械。術中如需放氣,可剪去其余指遠端,用止血鉗控制排氣。手術結束時取走切口保護圈,在直視下縫合腹膜,將切口處預留的線同一端兩兩(非同一線)打結關閉筋膜層,皮膚用4-0可吸收線皮內縫合。
進腹腔鏡后均行盆腔內探查,如有極重度粘連可改多孔腹腔鏡。術中均不放引流管,按規(guī)定使用抗生素。
1.3.1 輸卵管切除術:術中無損傷鉗鉗夾提取輸卵管遠端,依次雙極電凝輸卵管系膜及其峽部,用剪刀剪開,完整離斷輸卵管,標本裝袋后經臍部取出。
1.3.2 附件切除術:用操作鉗鉗夾提起輸卵管、卵巢,雙極依次電凝切開骨盆漏斗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及輸卵管峽部,完整切除附件,標本裝袋后經臍部取出。
1.3.3 全子宮切除術:術中改變舉宮器方向來幫助調節(jié)子宮位置,依次電凝切斷雙側圓韌帶、輸卵管峽部、卵巢固有韌帶,超聲刀打開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雙極依次電凝切開雙側子宮動靜脈、主韌帶、骶韌帶,在腔鏡監(jiān)視下用單極沿舉宮杯緣環(huán)形切開陰道壁,用2/0強生倒刺線(sxpd 1b 401)單手縫合陰道殘端。
25例手術均順利完成,其中1例附件切除術因左側卵巢巧克力囊腫,并與部分腸管、大網(wǎng)膜、子宮側壁粘連致密,中轉多孔腹腔鏡完成手術;無中轉開放手術。觀察記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天數(shù),及患者滿意度。臍部切口無明顯手術瘢痕。成功開展的24例單孔腹腔鏡中15例輸卵管切除術手術時間為30~65min,術中出血10~20mL,術后排氣時間在6~20h,病理報告10例為輸卵管妊娠,5例為輸卵管積水;8例附件切除術手術時間為35~65min,術中出血10~30mL,術后排氣時間為10~24h,病理報告2例是卵巢畸胎瘤,5例是卵巢漿液性囊腫,1例是卵巢巧克力囊腫;2例全子宮切除術時間為55、90min,術中出血30、100mL,術后排氣時間為20、35h,病理報告子宮腺肌癥1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1例,子宮大小分別為孕50天、80天(見表1)。術后隨訪1~4個月,均無術后臍部感染或臍疝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術后隨訪,均表示對術后切口非常滿意。
表1 24例手術情況(±s)
表1 24例手術情況(±s)
經自然孔道內鏡外科(NOTES)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具有隱藏或減少手術瘢痕,促進術后康復等作用[4-5]。在國內,1981年,何萃華開展了首例經臍單孔腹腔鏡的女性絕育手術[6],2008年,高樹生開展了首例經臍單孔腹腔鏡下宮外孕輸卵管切除術[7]。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進步,LESS得到快速的發(fā)展,采用臍部單獨切口,在筋膜內縫合,隱藏或減小瘢痕,腹壁的完整性得到了保持,有極好的美容效果,術后患者有良好的心理效應。
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最大優(yōu)勢無疑是其美容效果——腹壁無疤痕。同時單切口與多切口相比,能減少切口疝形成,腹壁血管損傷,穿刺部位粘連等潛在并發(fā)癥。單孔腹腔鏡手術的主要局限是手術器械的相互干擾,均通過一個切口放置所有器械進入腹腔,與傳統(tǒng)的三角分布原則有違背,產生所謂“筷子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手術者對距離的判斷,使操作精準度下降。其次,單孔腹腔鏡手術鏡頭在腹腔內易與手術器械相互干擾,因其為直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穩(wěn)定性及畫面立體感[8]。
隨著臍部特殊入路平臺及腔鏡下特殊可彎曲器材的應用,2014年孫大為報導了我國首例單孔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的分期手術[9]。目前研發(fā)并應用于臨床的入路平臺品種較多,如R-port、Anchorports、Gelpoint 等[10],價格高昂,一般為5000~8000 元,且有些不能重復使用。目前只有在經費充裕并且醫(yī)療技術嫻熟的一些三甲醫(yī)院才能開展,極大程度制約了單孔腹腔鏡技術在基層醫(yī)院的普及應用[11],而基層醫(yī)院由主要承擔大部分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的診治,大量有適應癥的患者不能享受到單孔腹腔鏡技術帶來的優(yōu)勢[12]。
總之,應用自制臍部單孔轉換模式,具有費用低、簡單易學、醫(yī)生易操作的特點,同時克服了商品化單孔通道的諸多不足,明顯降低了單孔腹腔鏡手術費用;術中應用普通器械,更加適合基層醫(yī)院開展[14]。隨著手術量及手術類別的豐富,手術經驗的積累成熟,在婦科,應用自制單孔多通道及常規(guī)腔鏡器械在基層醫(yī)院開展單孔腹腔鏡手術有很高的實用性及推廣價值。
[1]孫大為.正確認識單孔腹腔鏡手術在婦科的應用[J/CD].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5(4):260-263.
[2]YOON BS, PARK H, SEONG SJ, et al. Single-port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salpingectomy in tubal pregnancy:a comparison of surgical outcomes[J].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2011,159(1):190-193.
[3]FANFANI F, FAGOTTI A,GAGLIARDI ML,et al. Minilaparoscopic versus single-port total hysterectomy: a randomized trial[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2013,20(2):192-197.
[4]高樹生,羅岳西,伍燕,等.經臍單孔腹腔鏡卵巢囊腫剝除術[J].現(xiàn)代婦產科進展,2009,18(5):396-398.
[5]程會芳,曲麗霞.疝氣針輔助單孔腹腔鏡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7,27(1):16-19.
[6]何萃華,吳慕珍,等.女性絕育新技術—腹腔鏡絕育術[J].北京醫(yī)學,1981,3(3):191-192.
[7]高樹生,羅岳西,何元芬,等.經臍單孔腹腔鏡異位妊娠輸卵管切除術[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08,4:55-56.
[8]關崇麗,崔紅梅,王惠玲,等.單孔腹腔鏡與傳統(tǒng)多孔腹腔鏡在婦科手術中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5,21(4):375-380.
[9]孫大為,張俊吉,熊巍,等.單孔腹腔鏡下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的臨床報告[J].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2(7):10-13.
[10]Afaneh C,Ramasamy R,Leeser DB,et al. Is right-sided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donor nephrectomy feasible [J].Urology,2011,77(7):1365-1369.
[11]張霞,陳友國.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臨床分析[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15,51(6): 736-738.
[12]孫大為,正確認識單孔腹腔鏡手術在婦科的應用[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5:35-37.
[13]唐松林,韓芳,趙海生.自制單孔多通道裝置在基層醫(yī)院開展單孔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5):2588-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