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倫
絲綢之路大約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間,是古代中國開辟的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yè)貿(mào)易通道,歷史上起到了促進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為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 “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為幫助讀者了解絲綢之路的來龍去脈,“文化交流”欄目將陸續(xù)推出鉤沉文字,介紹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發(fā)生的故事,帶讀者重走絲綢之路。
這是一份令人震驚的賬單,來自距今336年前的1682年。那一年的某一天,荷蘭的瑪麗女王花80個金幣和6個碎幣買了“一瓶一磅重的茶葉”。
這份高價賬單,記錄的是歐洲人最初接觸中國茶葉時,茶葉被當作奢侈品的歷史事實。
不僅是在荷蘭,在英國興起飲茶文化的最初50年(1658—1700),茶葉的價格也相當昂貴,通常是每磅16—50先令之間。1英鎊等于20先令,當時一個仆人一年的工資約為6英鎊,最多只夠買7.5磅(不到3.5千克)的茶葉。1660年的一篇文章說,當時的茶葉每磅達到120先令。到了18世紀初,價格相對理性一些,紅茶價格在16—30先令之間,綠茶的價格為14—20先令。到了1800年,茶葉的平均價格約為100年前的一半。
持續(xù)了3個多世紀的茶葉貿(mào)易,把數(shù)量巨大的中國茶葉運抵歐洲,茶葉從東方的中國轉運銷售到西方歐洲各國,中間有著巨大的利潤差,這就為那些從事這種遠程貿(mào)易的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以及其他商人創(chuàng)造了巨大利潤,積累了前所未有的財富,正如法國歷史學家、法國年鑒學派第二代著名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所說的那樣,成為資本主義“自己的家”,為以后近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從事這種遠程貿(mào)易,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中國有巨量的貨源,二是歐洲各國有廣泛而巨量的市場需求,即茶葉要成為歐洲人日常生活中一種普遍的消費需求。近代西方大規(guī)模的茶葉貿(mào)易,是以在歐洲人中普遍流行飲茶為基礎的。飲茶,不僅僅是消費一種飲料,而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普遍流行的民間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代西方大規(guī)模的茶葉貿(mào)易,正是中華文化傳播的一種特殊方式和渠道。
在歐洲,大約是在17世紀初,首先是荷蘭人充分認識到茶葉的好處,成為最早開始飲茶的國家。荷蘭女王那份高價賬單,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記錄。
茶葉在歐洲最初不是被當作飲料,而是被當作藥物放在藥店出售的。藥師會在茶葉中加上珍貴藥材,還有糖、姜、香料等,制成成藥。茶的價格也相當昂貴。如1684年阿姆斯特丹每磅茶葉的價格高達80 荷盾,一般人是消費不起的。飲茶的荷蘭人主要是來往東方的商人、水手及達官貴人。到17世紀后半期,茶葉已經(jīng)成為荷蘭食品雜貨店中的商品,而且不論有錢人或是貧窮人,都可以隨時買得到,也買得起,因而流行開來。很多人家專辟茶室品茗啜茶,將此當作一種高尚的消遣。
荷蘭開始流行飲茶之后不久,這種飲品就傳到了鄰國。在最初的150年間,茶葉被視為一種極為稀缺和昂貴的奢飾品,飲茶成為高官貴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650年代,當時法國宮廷的首席大臣馬扎林主教率先開始飲茶,據(jù)說他是為了想讓自己免受痛風之苦。路易十四從1665年開始喝茶,他也以為喝茶有助于治療痛風,更有趣的是,他聽說喝茶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從來不曾罹患心臟病。路易十四時代的史學家、法國書簡作家的代表人物德·塞維涅夫人編輯了一份《茶的繆斯》月刊,她在作品中也經(jīng)常提到喝茶。法國飲茶從皇室貴族和有閑階層逐漸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nèi)粘I詈蜕缃徊豢苫蛉钡囊徊糠?。有人評論說,中國茶葉在巴黎的受歡迎程度,就好比西班牙人對巧克力的熱衷。18世紀中期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中收錄了謝瓦利?!さ隆と艄艑懙囊黄}為《茶》的文章,其中介紹了茶葉種植的特點,以及中國人和日本人種植茶葉的方法,討論了如何飲茶及飲茶對人保健的功效。若古指出,中國人和日本人都認為茶葉具有驚人的療效,常飲茶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減輕各種病痛。他認為,如果茶確實能帶來益處的話,主要應該歸功于熱水,茶水中溶解的物質(zhì)起到了稀釋淋巴液的作用,如果淋巴液太濃就會出汗;另一方面,飲茶過量易刺激神經(jīng)并使人亢奮。因此,最好把茶當作藥物而不是令人愉悅的飲料。若古還提到茶能使人上癮,每年歐洲茶葉消耗1000萬磅的事實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英國流行飲茶與查理二世國王的凱瑟琳王妃有很大關系。凱瑟琳是西班牙國王胡安四世的女兒,1662年,她嫁給了查理二世。在她帶來的嫁妝中,有一箱茶葉。她使飲茶成為英國宮廷的時尚,在宮廷里舉行茶會,不久飲茶習慣又從宮廷傳播到了整個英國上流社會。在凱瑟琳成為皇后的第二年,詩人埃德索·沃勒為她寫了一首祝壽詩:
維納斯的香桃木和太陽神的月桂樹,/都無法與王后贊頌的茶葉媲美;/我們由衷地感謝那個勇敢的民族,/因為它給予了我們一位尊貴的王后,/和一種最美妙的仙草,/并為我們指出了通向繁榮的道路。
17世紀后期以后,飲茶習俗已經(jīng)在英國社會各階層中普遍流行,成為英國上層貴族和文人學子們的雅好。安妮女王也愛飲茶,詩人蒲伯說,女王陛下常在肯辛頓宮園內(nèi)閑坐飲茶。蒙塔古夫人是當時社交界貴婦名媛中的首要人物,她說,因為飲茶,社交活動更有生氣了;年老的變得年輕,年輕的更加年輕。蒙塔古夫人寫信給她的親戚,請她們給她購買兩磅上好的走私茶,帶到倫敦來。像艾迪生和斯蒂爾這些沉湎于飲茶的才子們時常流連于茶館之中。艾迪生曾在他主辦的《旁觀者》報上撰文說,時髦女子在上午10—11點之間要喝一杯武夷山茶,到了晚上10—11點之間,又坐在茶桌旁了。他在另一篇文章中還說,老茶客能分辨各種名茶;如果有兩種茶葉合在一起,他在品嘗時也能分辨。18世紀的一位牧師寫道:“感謝上帝賜我茶葉,若無茶葉,世界不知將若何!余生逢此有茶葉時代,深以為榮也?!?/p>
1770年,桂冠詩人納厄姆·泰特賦詩《飲茶頌》,贊美茶葉的流行:
茶,消散了我的愁苦,/它,使歡樂調(diào)劑了嚴肅,/這飲料給我們帶來多少幸福,/它增加了我們的智慧和愉快的歡呼。
到了19世紀初,英國浪漫詩人拜倫在他著名的長詩《唐璜》里,也熱情地說到中國的茶:
我竟然/感傷起來,這都怪中國的綠茶,/那淚之仙女!/她比女巫卡珊德拉/還靈驗得多,/因此只要我喝它/三杯純汁,/我的心就易于興嘆,/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紅茶。
18世紀以后,茶葉走進英國的任何家庭,飲茶成為英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一種生活習慣。18世紀20年代,弗里德里克·莫頓·伊登為寫一本名為《窮人的狀況》的書而對英國各地開展了實地調(diào)查,他詳細記錄了全國各地窮人的飲食狀況。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很多窮人都定期購買茶葉和食糖。一個典型的體力勞動者和他的家人每星期要購買2盎司茶葉,再加上購買用于加入茶中的食糖,這兩項費用占了其家庭收入的5%―10%。相比之下,肉的支出為12%,啤酒的支出僅為2. 5%,茶葉同面包、奶酪一起構成了日常飲食的核心部分。對收入極其有限的勞動階層來說,“面包+茶葉”就成為他們非常理想的食譜。
到了18世紀末,飲茶已經(jīng)成為英國民眾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戴維斯在《農(nóng)工狀況考察》(1795)中說“:在惡劣的天氣與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麥芽酒昂貴,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為他們軟化干面包得以下咽的就是茶……茶不是造成貧窮的原因,而是貧窮的結果。”
據(jù)《英國飲食500年》一書記載,在18世紀英國的米德塞克斯郡和薩里郡,如果在用餐時間一腳踏進窮人家的村屋,就會發(fā)現(xiàn),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飲料,而且總是在晚餐時大量飲用。據(jù)英國學者的統(tǒng)計,1801—1803年,平均每個英國人每年消費茶葉2磅。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說到19世紀初英國工人的飲食狀況,其中談到他們的飲茶習慣:“一般都喝點淡茶,茶里面有時放一點糖、牛奶或燒酒。在英國甚至在愛爾蘭,茶被看作一種極其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飲料,就像咖啡之于德國一樣。喝不起茶的,總是極端貧苦的人家?!?/p>
由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在工廠工作的產(chǎn)業(yè)工人成為勞動力主力。當時,礦物能源和機器的作用遠未像現(xiàn)在這樣重要,工人的體力勞動在工廠或礦山生產(chǎn)中仍起著重要作用,工作極為繁重。只有讓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體力,才能提高產(chǎn)量,保證安全。這時就需要一種提神解乏、價廉物美的食品——茶葉加面包恰恰符合這一需要。所以,當時英國工廠都有短暫的下午茶時間,工人們利用下午茶時間返回家中,喝一點熱茶,吃一點母親或妻子做的面點,然后再返回工廠做工。英國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威廉遜就說:“如果沒有茶葉,工廠工人的粗劣飲食就不可能使他們頂著活干下去?!敝袊枞~的適時到來,正好適應了英國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需求,并大大促進了英國工業(yè)的發(fā)展。人類學家悉尼·明茨指出:“英國工人飲用熱茶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因為它預示著整個社會的轉變以及經(jīng)濟與社會基礎的重建?!痹谒磥?,隨著工業(yè)社會的到來,人類的命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轉變,其中茶葉無疑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茶葉,已然的歷史進程可能會是另外一副樣子。麥克法蘭指出,“一杯甘甜溫熱的茶可以讓人心情舒暢,重新恢復精力。在以人力為中心的工業(yè)化時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經(jīng)成為人們工作的重要推動力,它的重要性猶如非人力機械時代的蒸汽機”。他甚至認為,“如果沒有茶葉,大英帝國和英國工業(yè)化就不會出現(xiàn)。如果沒有茶葉常規(guī)供應,英國企業(yè)將會倒閉”。
不僅如此,茶葉對于提高和改變?nèi)说纳眢w素質(zhì)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學者指出,在17—18世紀生活和醫(yī)療水平有限的情況下,英國人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和因傳染病死亡人數(shù)的減少,與養(yǎng)成良好的飲茶習慣有莫大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有的學者研究指出,飲茶的普及還使英國的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甚至改變了英國人的民族性格。英國人在知道飲茶之前,少數(shù)上層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飲料,多數(shù)人主要飲用杜松子酒、啤酒等。而經(jīng)常飲用這些帶酒精的飲料,使許多男人養(yǎng)成了一種好斗的性格,舉止粗魯。習慣飲茶之后,英國人的性格氣質(zhì)逐漸從好戰(zhàn)、尋釁轉變?yōu)檩^為溫和及較少的暴力傾向,養(yǎng)成了“彬彬君子之風”,即“紳士風度”。飲茶還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節(jié)奏和飲食結構。原來中上等人家早餐較為豐盛,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變?yōu)槌陨倭康娜?,伴之以面包、糕點和熱飲,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詩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4時左右吃些點心、喝杯茶),晚飯一般推遲到了七八點鐘。
品茶也成為當時人們待客的一種重要形式,并且發(fā)展出茶會這種社交形式。19世紀中葉,有一位名叫安娜·瑪麗亞的女伯爵,每天下午她都會差遣女仆為她準備一壺紅茶和點心,她覺得這種感覺真好,便邀請友人共享。很快,下午茶便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起來,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時期是英國中產(chǎn)階級崛起的時期,他們想通過模仿上層社會的活動來顯示自己的富有,所以中產(chǎn)階級的女士像貴族一樣用下午茶。下午茶成為完美的午后娛樂活動。維多利亞女王也很喜歡下午茶。英國貴族賦予茶以優(yōu)雅的形象及豐富華美的品飲方式,下午茶更被視為社交的入門、時尚的象征,是英國人招待朋友開辦沙龍的最佳形式。特別是對于女士來說,更是她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牟糠?。在每天的這段時間里,她們可以打探各種消息和小道傳聞,互相展示新款帽子和連衣裙,同時出現(xiàn)了專門為參加下午茶活動而設計的“茶禮服”,茶禮服不僅僅舒適,還兼顧高雅和從容,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奢華的服裝。
下午茶的發(fā)展也受到了英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以嚴謹?shù)亩Y儀要求著稱的英國,下午茶逐漸產(chǎn)生了各式各樣的禮節(jié)要求與習慣,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中每日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其專著《綠金:茶葉帝國》中指出,英國下午茶發(fā)展成為一種類似日本茶道的儀式,并成為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認為,對茶葉的禮贊怎么高也不過分,甚至可以說:“茶葉改變了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