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中國人炒菜都喜歡熗鍋,有時候用蔥花,有時候用大蒜,有時候蔥、姜、蒜齊上。
然而最近某知名健康養(yǎng)生欄目里卻有專家指出:大蒜熗鍋可產(chǎn)生致癌物丙烯酰胺,并且測了兩道大蒜熗鍋烹調的典型菜肴蒜蓉炸茄盒和蒜蓉炸蝦,發(fā)現(xiàn)里面確實檢測出丙烯酰胺,于是大蒜瞬間從“抗癌圣品”淪落到了“致癌魔鬼”。那以后還能不能用大蒜熗鍋了?
丙烯酰胺是疑似致癌物,大蒜熗鍋確實會產(chǎn)生
按照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分類,丙烯酰胺是一種2A類致癌物,也就是說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致癌性,但是對人而言還缺乏充足證據(jù),所以這一類致癌物算作“疑似致癌物”。
食物中為什么會有丙烯酰胺?主要是化學反應產(chǎn)生的。其實丙烯酰胺的產(chǎn)生門檻不高,凡是存在糖和蛋白質成分的食物,在12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就可能產(chǎn)生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是美拉德反應的一種副產(chǎn)物,而美拉德反應是形成食物金(焦)黃色澤、香氣和獨特風味的重要反應。
大蒜熗鍋的溫度很容易超過120攝氏度,而大蒜中也確實含有糖分和蛋白質類成分,所以在這個溫度下產(chǎn)生丙烯酰胺不足為怪。
大蒜熗鍋產(chǎn)生的丙烯酰胺含量不足為慮
必須要明確,產(chǎn)生丙烯酰胺和致癌并不能畫等號。
首先丙烯酰胺對人體只是一種疑似致癌物,并非板上釘釘之事。再就是離開劑量談毒性意義不大。那么,大蒜熗鍋會產(chǎn)生多少丙烯酰胺?吃多少大蒜會達到可能有致癌風險的程度?
在炒制的大蒜中,1克大蒜平均產(chǎn)生0.2微克的丙烯酰胺(參照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檢測)。假如每次熗鍋用10克大蒜(大概是2-3個中等大小的蒜瓣),那么可產(chǎn)生丙烯酰胺2微克。由于丙烯酰胺與人體致癌還沒有明確證據(jù),或者說其健康風險還不足以上升到標準限制的程度,所以丙烯酰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際上都沒有明確的“安全標準”。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專家評估,我們日常膳食中丙烯酰胺攝入量大概是1.1-4.8微克,千克(體重)。其中每千克體重攝入4微克丙烯酰胺可定義為“高攝入量”。
2010年發(fā)表在《食品化學毒理學》上的一項研究認為丙烯酰胺及其代謝物的每日耐受攝入量( TDI)為2.6-16微克,千克(體重)。也就是說在這個量范圍內是非常安全的,超過這個量未必會致癌,只不過風險可能會上升。不過這個數(shù)據(jù)僅限于參考,因為2011年發(fā)布的一項世界衛(wèi)生組織技術報告中指出,每天180微克,千克丙烯酰胺對癌癥風險無明顯影響。
由此可見,用10克大蒜熗鍋產(chǎn)生的2微克丙烯酰胺實屬微不足道。即便某些菜用得大蒜量多一些,但總體來看依然是比較少的。所以僅僅據(jù)此就把大蒜說成“毒蒜”,把大蒜熗鍋的菜說成“致癌”,實屬危言聳聽。
減少丙烯酰胺攝入,以下食物才是重點防守對象
由于丙烯酰胺的產(chǎn)生條件較“容易”,所以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分布確實比較廣泛,但是廣泛不代表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控制還得抓住主要矛盾。
如果真的想控制丙烯酰胺,那些高溫油炸、焙烤、燒烤、高溫爆炒的食物才是重點。因為120-180攝氏度之間是最容易大量產(chǎn)生丙烯酰胺的“合適”溫度,而油炸、熏烤大都在這個溫度區(qū)間,中招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通過“顏值”也能對丙烯酰胺含量心中有數(shù)。一般來說食物外表顏色越金黃、焦黃或褐色,相應地美拉德反應也越旺盛,同時丙烯酰胺產(chǎn)生量也越高。例如薯條、薯片、油條、油餅、麻花、麻團、油酥餅、烙餅、千層餅、鍋巴、烤饃片、炸雞腿、爆米花等等都是檢測名單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大戶”。
此外高溫烹調下的食物不僅會存在較多的丙烯酰胺,還可能含有雜環(huán)胺、苯并芘等明確的致癌物。這也是我們倡導低溫烹調的根本原因所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用大蒜還是蔥花熗鍋,在避免大蒜或蔥花變焦黃之前立即下菜,有利于控制炒菜溫度。而且炒制時間不要太久,菜熟立即出鍋,相對來說更營養(yǎng)健康。如果能夠選擇水焯、涼拌、蒸、煮、燉等溫度不超過100攝氏度的烹任方式則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