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
摘 要:當今時代“微”已盛行,地理教學微設計業(yè)已站上潮頭,它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作用顯著。旨在對基于直觀的地理教學微設計進行實踐研究的闡述。
關鍵詞:微設計;地理教學;等高線教學
一、何為基于直觀的地理教學微設計
當今時代進入了一個微的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層出不窮,而在教育中也出現(xiàn)了很多與微相關的概念,如微課程、微專題、微設計等,其中地理教學中的微設計是針對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知識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美國教育家斯萊文在他的專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認為: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間可以分為人為計劃的時間和專注學習的時間。對于我們的學生而言,專注學習的時間遠遠達不到人為計劃的四十五分鐘學習時間,因此很多時候針對重難點知識的講解老師會花大量時間,但效果不顯著。而微設計則力求通過素材的精心準備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致設計,在學生專注學習的時間內(nèi)簡單明了地講解清楚重難點知識。
地理教學中的微設計必須力求具體直觀,只有這樣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進行最有效的教學,因此往往會借助實物標本、圖片、視頻、實驗操作等直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即基于直觀進行地理教學的微設計?;谥庇^的地理教學微設計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識,而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展示圖片是微設計中運用最廣泛的直觀教學方式,所選取的圖片求精而不求多,力求通過一兩張圖片就能夠把抽象的問題闡釋透徹,并啟迪學生舉一反三。
二、等高線教學的微設計
中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在對抽象內(nèi)容學習時往往會面臨很大困難,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知識點有直觀的印象,進行基于直觀的地理教學微設計就很有必要。以等高線地形圖的學習為例,等高線是虛擬的人為定義的線,加之學生缺乏野外實踐,缺乏對地形的認識,因此成為學習難點,這就需要我們設計一個介于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的案例來直觀地呈現(xiàn)等高線,幫助學生理解。梯田的全景鳥瞰圖片便是一個非常好的素材。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nóng)田,所以有人把梯田稱之為畫在山上的等高線。以梯田為素材的等高線教學微設計如下:
素材準備工作
素材選擇是微設計的關鍵。選擇梯田圖片應該盡可能具有階梯曲線閉合,以及盡量少的景物干擾等特點,還應該有不同陡峭程度的坡度以供學生進行比較,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更加直觀的觀察學習。仿照梯田繪制出相應的等高線地圖(高程為虛擬標注),以便于學生對照觀察。
課堂活動1:認識等高線地形圖
展示圖2,請學生分析一下這張圖上的地形要素。
課堂活動2:梯田與等高線的聯(lián)想
展示圖1,教師講解: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nóng)田。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梯田由低到高,是由一圈圈階梯圍繞而成的。它們的一圈圈山體邊緣,其實就是等高線。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到,盡管這些等高線是由農(nóng)民花費數(shù)年時間在山上給挖掘出來的,但給我們的感覺更像是“畫”在山上的。因為等高線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點連接而成的,同一水平面上的點意味著海拔相等,連接出來的等高線則必然與地面平行。因此,我們才會有等高線是“畫”出來的感覺。其實我們拿到的所有等高線地形圖,都和這個梯田一樣,只不過一個梯田是切切實實地把山體沿著等高線切割開,而等高線地形圖只是把等高線“畫”出來。
課堂活動3:等高線上的地形判讀
教師講解:大家已經(jīng)理解了等高線就是水平面對山體的平行切割,那么接下來我們就應該判斷等高線的疏密與高度差之間的關系。請大家仔細觀察圖2中山體A與B,兩處的等高線一處密集,一處稀疏。兩處哪里的坡度更陡呢?
學生活動:進行判讀,可以借助圖1來進行分析。
教師講解:根據(jù)圖1梯田中可以看到對應的A處陡峭,B處相對平緩。梯田線也是A處密集而B處稀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等高線分布越密集,地形越陡峭;等高線分布越稀疏,地形越平緩。
三、實踐與思考
筆者在任教的部分班級運用常規(guī)的等高線教學方式,在另外的班級按照微設計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實踐。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比起教師講解大量案例并給出大量地形圖讓學生進行練習判讀的常規(guī)等高線教學方式,直觀的等高線教學微設計方式不但用時短,且從課堂提問和練習反饋情況來看也較常規(guī)教學方式佳。
基于直觀的地理教學微設計使得學生減負增效,但教師更耗費心力。另外,哪些地理知識適用于微設計,效果佳;微設計教學的情景選擇和實施策略如何定奪等諸多問題還有待實踐與研究,然而在高效地理教學的追求路上,所有的鉆研和努力都是必須且需持之以恒的!
參考文獻:
[1]陳玲嬌.直觀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
[2]王文濤.地理“微課程”的設計及運用策略[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4(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