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龍
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可隨著時間流逝,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如其所愿,于是有人就會產(chǎn)生一種碌碌無為的感覺。人一旦產(chǎn)生碌碌無為的感覺,就可能陷入焦慮,而且可能感覺很無助,甚至還會轉化為負能量。
②“碌碌無為”按字面解釋是,表現(xiàn)平庸,沒有作為。實際上,由于社會資源有限,絕大多數(shù)人都必然表現(xiàn)平庸,也不會有驚天動地的作為。人們之所以產(chǎn)生碌碌無為的感覺,可能來自如下三種原因:跟周圍人比,自己的地位相對不高,成績相對不明顯;跟自己的理想比,自己的作為遠遠沒有達到預期;跟自己的能力比,自己的作為沒有體現(xiàn)能力。
③從理論上說,所有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但是社會的價值取向迫使大多數(shù)人服從集體的選擇而非選擇真正適合個人的道路,于是就出現(xiàn)了各種錯位的人生之路。例如不適合學某個熱門專業(yè)的同學因為跟風而選擇了這個專業(yè),不適合從事某項工作的人由于待遇和社會地位等原因選擇了這項工作。
④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潛質,這些潛質不可能在所有的領域都得到發(fā)揮。如果非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內拼命,那只能得到平庸的結果。選對了道路就可能感覺很輕松,甚至很愜意;選擇不正確,就處處覺得別扭。這種別扭感往往就是道路錯位的結果。
⑤一個從事極限運動的人可以徒手爬上陡峭的懸崖,可以徒手光腳走懸掛在懸崖間的鋼絲,可以穿著像翅膀一樣的衣服從山上向下滑翔。每一項運動都讓人心驚肉跳,他卻甘之如飴。他的心聲是如果做普通的工作,他將控制不住自己,只有從事極限運動,他才能找到內心的寧靜。
⑥從事科學研究也是需要天賦的。有天賦的人從事科學研究可以比較輕松,而天賦不足的人盡管很努力,效果卻不好。華羅庚說,他讀書從來沒有覺得不自然,而不自然恰恰是不少學習數(shù)學的人的感覺。這就是天賦的差別。
⑦要避免碌碌無為,或者避免有碌碌無為的感覺,最好就是自己選擇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條與他人比有差異的路,避免擠獨木橋,避免扎堆,揚長避短。有個科學家一輩子研究中途島上的信天翁,因此成為動物學界的“大牛”。那個常年待在叢林里與黑猩猩一起生活的女科學家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們都是自己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夢想。當然,一旦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必將遇到很大的阻力。
⑧人的能力先天就有差別,不管在什么領域都是如此。曾有報道稱,一個女孩大學畢業(yè)后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她不久就自殺了。原來她一直活在父母給予的壓力下,對自己的能力缺少認同,在壓抑了20多年之后,她終于選擇離開這個世界。對自己能力過高或者過低的認知都可能導致悲劇,因此,學會自我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⑨有時候,可能我們離最后的成功還有一點點距離,好比馬拉松的最后1000米,但是由于缺少裁判給出沖刺的哨聲,導致我們對路途的長短無法做出判斷,于是可能產(chǎn)生一種恐懼,生怕自己走不到自己設定的終點。
⑩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判斷這條路是否真的值得走下去。華羅庚強調,做科研要懂得進攻,也要懂得退卻。但無論是進攻還是退卻,都需要做相對準確的判斷。這是一種人生的藝術,并不容易把握,但是缺少這樣的判斷,進退都可能失據(jù),都可能喪失機會。
(選自《科研五色石》,有刪改)
閱讀
練習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條理分明,先后闡述了“碌碌無為”的危害、產(chǎn)生原因和應對策略。
B.從第②段看,絕大多數(shù)人“碌碌無為”客觀上緣于社會資源有限,主觀上是因為人們不恰當?shù)匕炎约号c周圍人的地位、作為、成績、理想和能力等作比較。
C.第⑥段運用了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有力地闡明了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天賦的觀點。
D.第⑤段的事例從正面闡明了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性,第⑧段的事例則從反面證明了學會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2.下列論據(jù)能替換第⑦段中畫線語句的一項是( )
A.李冰冰在當了一年小學教師后,報考上海戲劇學院,開始了心儀的演藝生涯,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成為著名的演員。
B.經(jīng)過摸索,爺爺發(fā)現(xiàn)河邊這塊地不能像別人的那樣種其他農(nóng)作物,種番薯反而大豐收。
C.舅舅發(fā)現(xiàn)整條街沒有一家面包店,于是自己開了一家。但開張以來,顧客并不多。
D.周星馳出身貧寒,曾擺過地攤,送過報紙,做過工人,當了很久的龍?zhí)籽輪T,終于憑個人努力逐漸被人們熟識,成為享譽世界的導演和演員。
3.結合選文,談談如何避免碌碌無為的感覺。
(孫 劼 設計)
(參考答案見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