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一銘
緣 起
我是一名戲曲愛好者,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今年剛滿40歲,目前在普陀區(qū)長征社區(qū)文化中心工作??赡苁鞘芗胰说挠绊懓?,從懂事起我就喜歡上了滬劇,尤其鐘愛滬劇的傳統(tǒng)戲,對老腔老調情有獨鐘。17歲時,經人引薦,我認識了滬劇表演藝術家王雅琴老師,自那以后,我就與滬劇界的老藝人有了頻繁的接觸,甚至成為忘年交。我對滬劇的歷史和傳統(tǒng)劇目有了比較多的了解,積累了一些素材,先后自費出版了兩本講述滬劇歷史的書籍《灘簧亂嚼》和《申曲拾遺》。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滬劇界的老藝人相繼離世,許多劇目也因他們的去世而失傳、消亡,作為一名滬劇愛好者,我著實感到痛惜。一位健在的老藝人或許就是一座豐富的資料庫,我深切感到記錄一些資料實在是一件非常緊迫刻不容緩的事。如今的戲曲界到處都在挖掘傳統(tǒng)戲,作為愛好者,我也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于是,我就聯(lián)絡了一些老藝人,一起探討挖掘傳統(tǒng)戲,并做示范性演出。
我聯(lián)絡了一些滬劇老藝人,把我個人的想法告訴他們,立刻得到了他們熱情的響應。老藝人們覺得,雖然自己年紀大了,嗓音也差了,許多地方已經力不從心了,但是他們想用自己的一些余熱,為滬劇做點事。
通過努力,去年,老藝人們在浦江鎮(zhèn)影劇院演出了一場清裝大戲《藥茶計》,千余人的劇場座無虛席,深受觀眾好評。許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后,紛紛跑到后臺來詢問,何時再演出??吹接^眾熱情高漲,老藝人們更是勁頭十足。今年,他們在身體狀況尚可的前提下,再次給觀眾獻上一出老戲《白兔記》。
創(chuàng) 作
《白兔記》,又名《劉知遠白兔記》或《李三娘》,是我國著名的元代“四大南戲”之一,家喻戶曉,早在1924年就被滬劇藝人搬上舞臺,常演不衰。1946年10月,根據王夢良改編的《新李三娘》由文濱劇團演出于中央大戲院,當時演員陣容非常強大,小筱月珍飾演李三娘、王盤聲飾演劉知遠、凌愛珍飾演岳秀英、陳松林飾演岳邦振、筱月珍飾演岳太太、金耕泉飾演竇公、錢逸夢飾演李洪義、周湘君飾演李王氏、孫濱雄飾演咬臍郎,上演后深受觀眾歡迎。1947年,王盤聲對其中的“敲更”一段進行藝術加工,增加了唱詞內容,并與琴師周根生一起對唱腔進行了豐富創(chuàng)新。這段“劉知遠敲更”也成了王盤聲藝術道路上里程碑式的經典,傳唱至今整整70年。但幾十年來,這出完整的大戲還從來沒有復演過,令觀眾十分遺憾。
目前,曾經參與或看過當年演出的老藝人已是鳳毛麟角,有些僅看過“劉知遠敲更”這一片段,而且他們大多都是90歲左右的老人了。為了弘揚傳統(tǒng)藝術、本土文化,把滬劇的這份遺產挖掘出來,許多老藝人一起回憶、整理,希望把這臺大戲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舞臺上,為傳承滬劇盡一份力。通過近一年的醞釀,10月23日,這些滬劇老藝人不顧年邁,聚集在長征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的舞臺上,聯(lián)合獻演全本《白兔記》。
根據老藝人回憶,早年演出此戲一般都從劉知遠和李三娘夫妻分別開始演起,當年王盤聲主演的《新李三娘》也是如此。這次演出,考慮到劇情的完整性,讓觀眾對男主人公劉知遠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特地從劉知遠落難開始演,增加了“廟遇”“許婚”“分家”等內容,讓觀眾能夠知道“偷雞賊”的出典,也能凸顯滬劇特有的風格。
整臺演出,保留了滬劇早期幕表戲時期演員即興發(fā)揮的表演形式,并對其中“賞雪”“敲更”“井臺唱曲”等經典唱段予以整理保留,充分體現了滬劇《白兔記》的特色。為了確保“劉知遠敲更”這段王派代表作的原汁原味,特地邀請王派嫡傳劉銀發(fā)老師擔任主演。整臺戲的唱腔全部以滬劇傳統(tǒng)的基本曲調為主,憑演員自己發(fā)揮,沒有定腔定譜,樂隊伴奏也是按照演員的演唱即興襯托,絲絲入扣。擔任樂隊主胡的章藕生是已故著名琴師周根生的入室弟子,對滬劇的傳統(tǒng)伴奏頗有造詣,發(fā)揮出了周根生“癟派”的伴奏風格。
幕 后
舞臺上演員總共14位,其中朱一飛年齡最大,已經91歲,80歲以上的有7位,70歲以上的1位,60歲以上的3位,還有兩位是50和40歲的。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演員的年齡總和竟達1045歲,除我之外,平均80歲高齡,這在滬劇演出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年齡等因素,今后不會再有這樣的大型演出了,可能這場《白兔記》會成為他們難忘的封箱之作。這次演出能夠請到這些老藝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他們都住得非常遠,朱一飛老師住在南匯、汪蟬麗老師住在高橋、顧文元和周慧懿老師住在嘉定、沈寶榮老師住在崇明。特別是蘇州吳縣滬劇團的趙燕芳和無錫滬劇團的丁越娥兩位老師,為了這次演出,她們特地從外地趕來,這股熱情可想而知。
其實組織這一臺演出前,許多朋友都為我擔憂,因為他們認為我膽子太大,請如此高齡的老人來演出,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萬一出點意外怎么辦?有的朋友讓我別搞了,也有的建議我與老人們簽訂自愿演出協(xié)議,可以起到一點保障作用。朋友們的想法讓我心里感到非常糾結,晚上也睡不好,一直在想怎么辦?權衡再三,我一家一戶地上門,與老人及他們的子女進行情況說明,每一位高齡老人必須有家屬陪同方能參加演出,否則只能放棄。我的想法與提議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減少了我的后顧之憂。演出結束后,朋友們都說著實為我捏了一把汗。
為了這次演出,老藝人們是相當認真,有些幕后故事實在令人感動。
飾演李三娘的汪蟬麗老師已有84歲高齡,演出前一個月,因膽囊炎復發(fā)送進醫(yī)院治療,體重一下子下降十斤,但為了支持我,剛出院就來參加排戲。汪老師說滬劇演古裝戲從沒包過大頭,這次演出也算史無前例。開場前汪老師感到頭暈不適,吞服了兩粒保心丸。我得知后,非常擔憂。一來,擔心老人的身體;二來,擔心演出,萬一汪老師不演了,這臺戲就泡湯了。好在化妝師及時采取措施,拆了重包,還減少了頭飾,看到汪老師舒服了許多,我懸著的心也落了下來。
飾演竇公的朱一飛老師是本次演出中年齡最長的一位,已有91歲。他家住南匯黃路,離演出的劇場非常遠,為了準時報到,他一清早就請他的戲迷學生開車送他過來。舞臺上的朱老師用足了渾身勁道,唱念做表都十分賣力出彩。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念白運用了滬劇的中州韻,表演上還借鑒了京劇動作,頗有麒派神韻,極具魅力,一招一式令觀眾信服。
85歲的趙燕芳老師是石筱英老師的高足,在戲中飾演嫂嫂,可算是全場的亮點,她把嫂嫂這個人物刻畫得非常到位,令觀眾叫絕。只要她一出場,整個舞臺就被她拿捏住了。趙燕芳老師思維反應也非常敏捷,排戲時,我對嫂嫂逼走劉知遠的一場戲有點異議,感覺嫂嫂羞辱劉知遠語句比較簡單。演出當天上午,我把想法與趙老師進行溝通,趙老師當即說她會增加幾句。演出時,當劉知遠唱道:“我劉知遠如今雖然身落難,以后也會有超生”時,趙老師立刻用排比句的形式,唱出了種種不可能的比喻。如“偷雞賊若然有超生,咸魚會得跳龍門;偷雞賊若然有超生,鴨蛋鋪到北京城;偷雞賊若然有超生,陣頭雨要變水線粉;偷雞賊若然有超生,咸菜甏里葉放青”等等,一口氣連唱數十句,引來全場掌聲。有了如此絕情的比喻,才能讓劉知遠憤然離家出走。站在舞臺上的我,心里暗暗為趙老師叫好。
說實話,這次演出還是比較粗糙的,因為基本沒有排練,也考慮到演員們的年齡身體情況,又住得比較分散,有的還在外地,要連續(xù)多天聚集在一起排練又沒有條件。為了安全起見,我就安排了10月21日這一天,召集大家碰個面進行排戲。雖然稱之為排戲,實際上就是角色安排和講述每一場戲的大致內容。負責排戲的是從蘇州趕來的趙燕芳老師,趙老師經驗老道、思路清晰,把每個人物都講解得清清楚楚,不愧是吳縣滬劇團的老團長。大家按照自己在戲中所扮演的角色,按幕表單上的順序簡單地走一遍就算排戲完成了。
按道理,搞一臺演出是需要一個團體許多部門共同完成的,而這次《白兔記》的演出忙前忙后卻只有我一個人,從演員、樂隊、服裝、化妝、道具,以及演職人員的午飯訂購,而且還要演前半場的劉知遠,勞心的程度可想而知。還好有許多貼心的朋友,為了我的演出,特地趕來幫忙,有的還是請假出來的,讓我輕松了許多。
這場演出是一次公益性的為民服務活動,首先是長征社區(qū)文化活動中心為此次演出無償提供了劇場,還將所有票子都免費發(fā)送給社區(qū)的居民。整臺演出,除了服裝道具等部分必要的開銷是由文化中心出資外,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是無私奉獻、不計回報,甘愿為社區(qū)百姓、滬劇戲迷服務。老藝人們希望能夠成為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余熱,為觀眾帶來快樂。這次演出,不僅是對傳統(tǒng)劇目的挖掘整理,更是對滬劇前輩藝人的一種緬懷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