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光
(內蒙古自治區(qū)五原縣氣象局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100)
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
陶建光
(內蒙古自治區(qū)五原縣氣象局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100)
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同類型氣象災害的發(fā)生,威脅著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性,對和諧社會建設步伐加快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實踐過程中在應對氣象災害時,需要注重其應急管理能力評價,并在與之相關的評價體系指導下得到客觀的評價結果?;诖耍疚木蜌庀鬄暮惫芾砟芰υu價展開論述。
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
在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做出客觀評價時,需要在有效的評價體系指導下構建可靠的評價模型,確保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有效性。因此,實踐過程中應結合防災減災要求,在層次分析法的支持下,從不同的方面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進行科學評價,從而為我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水平提升提供保障。
為了確保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指標的設置有效性,實現(xiàn)其科學評價,需要構建出符合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需要的評價體系,并對該體系構建中的基本原則進行分析,以便增強該評價體系適用性。這些基本原則包括以下方面:
(1)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原則。由于氣象災害種類較多,發(fā)生時會對多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客觀地決定了應對氣象災害時做出正確決策的重要性。因此,在構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科學性原則要求,促使其潛在應用價值不斷提升。
(2)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原則。在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時,其評價體系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實現(xiàn)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可續(xù)評估,進而達到防災減災要求。因此,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構建時應確保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滿足氣象災害應用管理評價中的實際要求。
(3)評價體系的可比性原則。由于氣象災害的種類不同,對生產(chǎn)活動產(chǎn)生的影響也有所區(qū)別,需要在構建其評價體系的過程中給予不同氣象災害性質充分的考慮,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客觀評價。因此,構建氣象災害應用能力評價體系時,應在可比性原則的要求下實現(xiàn)不同類型氣象災害應用管理能力對照評價指標設置,確保最終得到的評價結果準確性。
(4)評價體系的靈活性原則。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過程中會涉及多個主體、區(qū)域等,需要在構建其應用管理能力評價體系中注重動態(tài)與靜態(tài)、動量與定量相結合的靈活性原則運用,并為其應急能力評估提供參考信息。
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是否良好,與其決策的制定、防控措施的實施等密切相關,需要在構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明確其構建要點。同時,應加強層次分析法使用,給予該評價體系構建科學保障。這些評價要點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目標層的合理設置?;趯哟畏治龇ㄗ饔孟職庀鬄暮惫芾砟芰υu價體系中,注重目標層的合理設置,有利于實現(xiàn)準則層具體及其具體指標的高度概括,促使該評價體系實踐應用中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2)準則層的合理設置。為了對目標層進行有效反映,需要對準則層進行合理設置。在該層的支持下,能夠實現(xiàn)對氣象災害預警防御能力、支撐保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評估。
(3)基礎層的合理設置。作為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中收集所有信息的重要框架,基礎層的合理設置,能夠實現(xiàn)氣象災害實時監(jiān)測、預警設施設置、防災意識強化等,促使氣象災害應對中能夠得到完善的應急預案。
為了確保評價指標設置能夠達到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實際要求,應加強層次分析法使用。在該分析方法的支持下,能夠將不同的要素進行對比分析,進而為氣象災害決策及應急預案的制定提供支持,實現(xiàn)其應急管理能力的科學評價。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中運用層次分析法處理實際問題時,應從這些方面入手:(1)構建有效的層次結構模型;(2)將不同的問題視為不同的要素分析;(3)根據(jù)實際情況設置判斷矩陣,并對此層次分析結果進行科學檢驗。
在對氣象災害應急能力進行評價時,需要設置必要的評價模型。具體表現(xiàn)在:(1)將各級政府視為組織者,根據(jù)實際情況對其在氣象災害中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并進行打分;(2)從評價體系構建中的基礎層、準則層設置入手,在計算機網(wǎng)絡及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構建出包含氣象災害監(jiān)測網(wǎng)、預報能力、預警設施設置狀況、災害信息發(fā)布能力、災害評估能力、救災物資供應能力等一體化的動態(tài)模擬分析模型,實現(xiàn)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的客觀評價,并從(1)式入手,得到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具體如下:
式(1)中,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結果用V表示,其為評價值;評價指標的定量打分值用Xi表示;各評價指標權重用Wi表示;專家總人數(shù)用N表示,單位:人;評價指標個數(shù)用i表示,單位:個。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及社會整體生產(chǎn)水平的日益提升,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對其進行評價時,需要注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配合使用有效的評價模型,保持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良好的評價效果,為氣象災害整體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提供參考依據(jù)。與此同時,需要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方式及評價結果是否有效進行科學評估,以便為其評價工作的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
[1]趙謙,曹瑋.氣象災害應急管理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1,(05).
[2]趙琳.城市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服務能力評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06).
[3]肖皓,羅珍.基于“三預”視角的區(qū)域氣象災害應急防御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情報雜志,2012,(01).
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624(2018)02-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