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 本文從分析三國歷史事件出發(fā),闡述了歷史人物司馬懿在輔政、外交等諸方面的聰明才智,特別是在外拒西蜀、內(nèi)平反叛的幾次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了其“兵者詭道,善因事變”的大智慧。最后引用了部分歷史名人對司馬懿智慧的高度評價。
關(guān)鍵詞: 三國歷史;司馬懿;北伐戰(zhàn)爭;大智慧
最先了解三國歷史人物司馬懿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無論是諸葛亮的“空城計”還廣泛是流傳于民間的“死諸葛嚇走活司馬”,仿佛都在說明司馬懿的智慧遠比不上諸葛亮。那么歷史上的司馬懿真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聰明才智又如何呢?
首先,司馬懿的大智慧表現(xiàn)于治理國家和外交上,他一共輔佐四代曹魏政權(quán)。公元219年,司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司馬懿轉(zhuǎn)任軍司馬后,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曹操的采納。同年他又向曹操建議撤掉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xiāng)太守傅方,倆人行為粗暴和驕奢、不適合駐守邊防,但曹操未予重視。后關(guān)羽圍曹仁于樊城(今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qū)),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胡修、傅方二人果然乘機降蜀。一時間關(guān)羽聲勢“威震華夏”。因漢獻帝在許縣(今河南省許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guān)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黃河以北。司馬懿及時勸阻說:“于禁被水軍所淹,不是戰(zhàn)守上的失誤,對于國家的大局并沒有大損失,為此而遷都,即是向敵人示弱,又會使淮河漢水一帶人心不穩(wěn)”。繼而又出大策:“劉備、孫權(quán)外親內(nèi)疏,現(xiàn)在關(guān)羽坐大,孫權(quán)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注:關(guān)羽正在樊城,荊州力量空虛)告之孫權(quán),使他牽制關(guān)羽,則樊城之圍自解。”曹操從其計,孫權(quán)果然派呂蒙襲取荊州成功,迫使關(guān)羽走麥城,直到最后被其俘殺。[1]
這種充分運用外交謀略的大智慧,恰好利用了孫、劉兩家在爭奪荊州的矛盾上,坐收漁利,不僅挫敗關(guān)羽的強大攻勢,解除了樊城之圍,而且也使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兩面鉗擊中原的計劃無法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破壞孫、劉聯(lián)盟,改變了當時的戰(zhàn)略格局,掌握了主動權(quán)。
最能展示司馬懿戰(zhàn)略大智慧的當然是與諸葛亮的幾次較量,其中之一是斗智五方原。
西蜀一心想恢復(fù)漢業(yè)、統(tǒng)一中原,蜀丞相諸葛亮多次領(lǐng)兵北伐。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十萬舉行第五次北伐——攻魏,并于當年四月,進駐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水筑壘阻擊。
兩軍對壘相持中,雙方展開了斗智斗勇的心理戰(zhàn)。司馬懿打出第一招:他戎裝不卸,高度戰(zhàn)備,示敵以無懈可擊。諸葛亮雖做了持久作戰(zhàn)的準備,但勞師遠征,利在速決,見司馬懿步步緊逼又深溝高壘,情迫之中,也還了一招:他“乘素輿,葛巾,持白羽扇,指揮三軍”,示敵以勝利在握,不急不躁。諸葛亮秀出如此模樣,司馬懿嘆道:“諸葛君可謂名士也矣?!盵2]
心理戰(zhàn)中,司馬懿見第一招沒有奏效,遂又打出另一招:他派出“兩千余人,就軍營東南大聲稱萬歲”。諸葛亮派探馬刺探,得到的消息是,東吳孫權(quán)派使者向已經(jīng)曹魏投降,蜀軍上下信疑參半,士氣動搖。諸葛亮急于接戰(zhàn),看到司馬懿第二招獲得成果,自然心中甚為不甘,他立即回敬了第二招:派使者送去婦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馬懿出兵。深謀遠慮的司馬懿接過婦女衣物放到一邊,心平氣和地問蜀使:“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幾米?”蜀使回答說:“三四升?!苯又謫柤爸T葛亮公務(wù),蜀使依然照實回答:“二十罰(注:軍棍)以上皆自省覽?!憋@然,西蜀使者沒有城府,竟將核心機密信口渲瀉。司馬懿探知后說道:“飯少事繁,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依然我行我素,固守不出。但是,曹魏眾將領(lǐng)受不了諸葛亮的女衣羞辱,更對西蜀數(shù)次挑戰(zhàn)辱罵難以忍受,紛紛請求出戰(zhàn),以至到了難以約束的地步——諸葛亮激將法起了作用。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能讓將士的激憤情緒擾亂大謀,遂寫了請求出戰(zhàn)的表章,千里送往京師洛陽請皇帝曹叡批準。曹叡深知司馬懿用心,并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jié)來做司馬懿的軍師,以節(jié)制他的行動。只要蜀軍一來挑戰(zhàn),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jié)立于軍門,司馬懿便不出兵、也出不了兵。就這樣,司馬懿真正的戰(zhàn)略意圖得以貫徹實施。諸葛亮在欲戰(zhàn)不能、欲罷不忍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終病死于五丈原軍中,歷時七年的北伐戰(zhàn)爭至此結(jié)束。
智擒孟達,表現(xiàn)出了司馬懿當機立斷、出奇制勝的軍事和政治大智慧。
孟達原本是東漢末年軍閥劉璋的屬下,先降劉備,后因事觸怒劉備改而投奔曹魏。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駐扎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主管荊、豫二州軍事。孟達為新城(今湖北竹山縣一帶)太守,封侯,假節(jié)。曹丕死后,孟達失寵,于是出現(xiàn)了魏、蜀、吳三國爭奪孟達之戰(zhàn)。蜀丞相諸葛亮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孟達叛魏??芍T葛亮又怕此人變化無常,夜長夢多,一心想促使他速叛。諸葛亮知道魏興太守申儀和孟達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并有意泄露此事給孟達。孟達知道后準備馬上起兵 [3]。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可從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洛陽八百里,當時出兵需有朝廷詔書??墒牵⒃t書下達后再出兵,孟達及新城必將成為吳或蜀國的獵物。司馬懿當機立斷,同時采取三個行動,一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二是司馬懿親率大軍,火速登程。三是立即致書孟達,陳述魏朝廷對他的恩惠和信任,先穩(wěn)住對方:“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之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于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后果然大喜,認為魏國仍相信自已,反叛之事仍猶豫不決。司馬懿率軍日夜兼程,八天后抵達新城。吳、蜀派出援兵想趁火打劫、解救孟達,但被司馬懿部攔阻于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范司馬懿的攻擊,孟達則認為,司馬懿“上表給天子,來回路程,少需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我駐扎的地形深險,司馬懿必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將來,則不足為患”。而現(xiàn)在司馬懿兵臨城下,上庸城雖三面環(huán)水,且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但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公元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余人。endprint
如果說司馬懿智擒孟達是先斬后奏、果斷出兵,那么平定遼東公孫淵反叛則從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司馬懿的軍事才能與智慧。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時,公孫度據(jù)有遼東(遼河以東地區(qū),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與吉林省東南部)。這個割據(jù)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保持著半獨立的地位。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后,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并攻遼,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毌丘儉討伐受阻,使公孫淵更加得意。公元237年,公孫淵公開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4]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魏明帝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么對策,司馬懿說:“事先棄城逃走,是上計。憑借遼水抗拒我大軍,這是次計。坐守襄平,那他就要當俘虜了?!蔽好鞯塾謫枺骸肮珜O淵會采用哪種?”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yù)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胸有成竹地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zhàn)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正月,司馬懿率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fā),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楊祚等人率步騎數(shù)萬,依遼水圍塹20余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立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軍的襄平本營,部將不解問其原因。司馬懿說:“敵人堅營高壘,就是想讓我們兵疲糧盡,若攻城,正中其計。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F(xiàn)在他們大軍在此,老巢卻空。我直指襄平,敵軍必懼,懼而求戰(zhàn),破之必矣”。接著整頓陣列前進,敵軍果然出來截擊。司馬懿對諸將說:“我之所以不攻其營,正是要等現(xiàn)在的局面?!庇谑侵笓]魏軍痛擊,三戰(zhàn)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shù)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公孫淵軍乘雨出城,打柴牧馬,安然自若。魏將領(lǐng)請求出擊,司馬懿不允。有人問司馬懿:“當年攻上庸,八路并進,晝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時間里,攻下堅城,殺了孟達。這次遠道而來,為什么行動卻更加緩慢?”司馬懿說:“當年孟達軍隊少而糧食能支持一年,我們的兵是孟達的四倍糧食卻不足一月,以一月糧的軍隊對付有一年糧的軍隊,怎能不速戰(zhàn)速決?”,“而今敵兵多我軍少,敵糧少我糧多,又遇大雨,想速戰(zhàn)也不可能。從出兵開始,我就不擔心敵人來進攻,而是怕他們會逃跑。如今敵軍糧草將盡,我軍包圍尚未合攏,若現(xiàn)在搶掠牛馬,會逼他們逃走。兵者詭道,善因事變。他們現(xiàn)在憑借人多和大水,雖然饑困,也不肯就擒。這時候更當穩(wěn)住對方,不能為得小利而把敵人嚇跑?!?/p>
月余,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晝夜強攻。城內(nèi)糧盡,死者甚多,其將楊祚等降。八月,公孫淵派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請解圍而被司馬懿斬殺,后又派侍中衛(wèi)演來請求定日期送人質(zhì),被司馬懿斷然拒絕,并對來者說:“作戰(zhàn)的大要有五:能戰(zhàn)當戰(zhàn),不能戰(zhàn)當守,不能守當走,余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惫珜O淵欲從城南突圍,司馬懿縱兵擊破其軍,公孫淵戰(zhàn)死在梁水邊上。曹魏數(shù)十年來遼東問題終于徹底解決。
司馬懿用他的畢生精力和智慧,輔佐了四代曹魏帝王,在理政外交、鞏固邊疆、發(fā)展農(nóng)牧經(jīng)濟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后世名人也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唐朝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提到“少有奇節(jié),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洫勊抉R懿天資聰穎,順應(yīng)時代潮流輔佐魏國,并且文武兼?zhèn)?。在軍事上也常常有過人的謀慮,能出奇制勝。
毛澤東也曾評價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5]他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后應(yīng)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quán)變,為魏國重臣”。并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注“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北京.
[2][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北京.
[3]李浩白 著《天才謀略家司馬懿》,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保定.
[4]柳春蒲 著《正說司馬懿》,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年,北京.
[5]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廣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