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中艷
摘要:通過幾年來的一線教學經歷與教學實踐的初步探索,針對我校工科專業(yè)實踐教學改革、理論課時縮短的情況,著重對結構力學課程的授課方法與手段進行了思考與總結,力求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結構力學;授課方法;短課時
目前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題,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國內各高校對實踐教學日漸重視,增加實踐、減少理論學時和精簡內容勢在必行,在這一背景下,理論學時的減少和內容的精簡是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筆者根據(jù)自己對結構力學的授課經驗,重點在授課方法與手段上,對如何提高授課成效進行了思考與總結,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課程內容和體系
結構力學在授課內容上大致分三塊:經典結構力學、程序結構力學、定性結構力學[1],經典結構力學是所有結構力學課程精簡改造而成,包含最基礎的部分,故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仍把重點放在經典結構力學的講授上。近十年來,在力學教學領域獲得較多探討和實踐;不同高校對其處理方式不同,有單獨籌建開課,亦有將其穿插于經典結構力學授課之中的,有高校對定性結構力學授課效果的調查問卷[2]顯示,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定性結構力學有必要開設、收獲較大,近三成學生認可其作為獨立內容單獨授課,近半數(shù)學生認為定性分析應融合在經典結構力學課程各個知識點中。結構力學是工科類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若涵蓋上述三塊內容,理論學時設置較少時,注重基礎培養(yǎng)的同時又保持內容的完整性,教學內容深度應適當降低。
2 授課方法與手段
通過幾年來的一線教學經歷與實踐,筆者將授課方法與手段總結如圖2所示,具體內容分述如下:
2.1 講好緒論,提高結構力學趣味性
由于結構力學學分與內容相對其他課程較多,作業(yè)多需花費大量精力,與其他專業(yè)課程聯(lián)系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覺繁雜無頭緒,逐漸喪失興趣和信心,個人認為,緒論作為結構力學的開場白,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宏觀了解這門學科、理清頭緒的關鍵一步。近年來,隨著課時壓縮,不少教師都是三言兩語就打發(fā)了緒論;也有部分教師認為緒論沒什么內容,忽視它,這其實都是非常錯誤的。初學者對所學內容都有一定求知欲和好奇心,到底這門課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本門課程在整個大學知識鏈中的位置,其來龍去脈,起源與發(fā)展等等這些宏觀認識都需要緒論來傳達,對后續(xù)學習有重要影響。緒論上的好不好直接反應一位老師的水平與專業(yè)閱歷,對于能否因勢利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有關鍵性作用。
2.2 引入工程或生活實際案例,培養(yǎng)學生工程意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
在結構力學授課過程中,應引入相關工程實際案例,讓學生在設身處地關注工程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的同時,掌握結構力學的原理與計算方法,其實就是屬于近年來提倡的定性結構力學范疇,不但培養(yǎng)學生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讓其感受到求知的必要與樂趣,也可使課堂氣氛更輕松活躍。從實用性角度講,讓學生了解結構力學在工程與生產實例中的應用,使他們明白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在將來能直接或間接指導他們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重要的是,實際或工程問題對本門課程的初學者沖擊性比較大,能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新思維,例如,為什么拱壩一般建在山區(qū),兩側拱肩處基巖風化或者有軟弱夾層會怎樣,拱壩是凸向上游還是下游?這都是由拱形結構的內力特點決定的,其彎矩內力比同跨度的梁小很多,一部分荷載通過軸力的方式傳遞給了拱肩,拱肩處的支座反力比較大,在垂直向荷載作用下拱肩也會產生水平反力,因此,拱肩處對基巖質量要求高,不能有軟弱夾層,拱壩一般比較適合山區(qū)河流;至于拱壩的方向,凸向上游時沿著壩軸線方向軸力均為壓力,反之則為拉力,而混凝土材料的抗壓強度遠遠大于抗拉強度,所以很顯然,凸向上游才合理。
2.3 引入科技前沿成果,增強學生研究探究能力
錢偉長院士曾說過:“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3]。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教師本人應該站在學科前沿,做科研的同時,將其引入教學;其實教與研是相長的,教學的同時,也是再學習與深入思考的過程。不過,在結構力學教學中,給學生介紹本學科前沿知識時,應視學生能力而定,盡量結合已學知識,深入淺出,簡要講清本質,不但讓他們覺得有能力進一步研究與引用該成果,還引起學生興趣,希望通過學習加入到該項研究中去,進而提高學生應用科研成果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
2.4 合理設計實驗,用以驗證理論知識
力學實驗是基礎力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能幫助大學生加深對基礎力學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但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結構力學是純課堂授課方式,多的加以結構力學求解器上機操作,很少有進行實驗教學的,為了加強學生綜合實踐操作能力、科學素養(yǎng)以及獨立思維能力,有必要通過理論講解結合實驗的方式增強學生學習效果。目前,力學一般還是通過驗證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素質與能力,為保證其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保證實驗效果,我校結構力學實驗在授課安排上,采用理論課教師承擔實驗課教學、實驗員從旁輔助的模式;實驗項目進行過程中,教師需指導學生為實驗目標進行大量實驗前準備工作,包括實驗原理學習、了解相關設備、耗材的使用方法。
3 結語
上述內容為筆者在結構力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淺見,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根據(jù)工科相關專業(yè)建設與課程培養(yǎng)計劃的調整、完善,教師們應不斷改進結構力學課程授課方式,以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其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適應社會對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袁駟.一個基礎,兩座大廈——《結構力學》課程的改革思路與實踐[J].力學與實踐,1998,20:56-58.
[2]陳玉驥.“定性結構力學”教學問卷調查結果分析[J].中國建設教育,2011,3(5-6):18-20
[3]廖瑛.工科結構力學學習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2(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