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葉子老師踩著高跟鞋,氣沖沖地走進教室:“卷毛兒!作文里面的錯別字一抓一大把,回去睜大眼睛仔細改!”葉子老師將作文本遞給卷毛兒,她垂頭喪氣地走上前,臉蛋漲得通紅,硬著頭皮接下卷子。
一會兒工夫,卷毛兒便急匆匆地跑來了,她頭頂上亂糟糟的卷卷毛,比她的作文還凌亂呢:“大名鼎鼎的語文課代表——云朵呀!剛才我研究了一番,葉子老師圈的許多錯別字,我是真的不會改!”
“給我看看!”我接過卷毛的作文本,仔細一看:該寫白勺“的”都寫了提土“地”,該寫提土“地”又寫成了雙人“得”,簡直亂了套。
“哎,卷毛呀卷毛,你瞧瞧你,三個‘的、地、得’全用錯!”
“啊……有嗎?”卷毛兒摸著腦袋,很是尷尬,“云朵呀,你可是語文課代表,快給我講講吧!”卷毛眼巴巴地看著我等我傳授“秘籍”。
我清了清嗓子:“聽仔細嘍,區(qū)分‘的、地、得’,要從它們在句中的位置說起?!?/p>
一般來說,“的”放在名詞前面,“的”的前面是這個名詞的修飾成分。
例如:“燦爛的陽光”
“燦爛”是形容詞,“陽光”是名詞。
例如:“樹葉漸漸地綠了”
“漸漸”是形容詞,用來修飾動詞“綠”,做“綠”的狀語。
又如:“科學地總結(jié)了……經(jīng)驗”
名詞“科學”是動詞“總結(jié)”的狀語。
“地”表示它前邊的詞或詞組是狀語,是用在動詞前面的修飾成分,主要由名詞、形容詞、數(shù)量詞等來充當,對描述的對象,也叫中心詞,起限制、修飾、說明作用。
而“得”字后面,一般由形容詞或詞組(有時也由動詞)充任,用來補充說明“得”字前面的動詞或形容詞的程度、結(jié)果,做它的補語。
例如:“牙疼得厲害”
形容詞“厲害”是動詞“疼”的補語。
又如:“惹得大家十分生氣”
“得”連接“大家十分生氣”這個主謂詞組,以補充說明前面“惹”這個動詞的結(jié)果。
“卷毛,你現(xiàn)在知道‘的、地、得’的區(qū)分了?”
卷毛似懂非懂,一會點頭一會又搖頭,把旁邊的甜馨著急壞了:“你說了這么多,我好像明白了,但要點太多我記不住呀!”
“要不我告訴大家一個獨門秘籍?噓!絕不外傳哦!”
簡單地說就是—
名詞前面白勺“的”,
動詞前面提土“地”,
形容動后雙人“得”,
當作助詞都讀“de”。
“哇!真是妙!”大家異口同聲地說。甜馨也豎起了大拇指。卷毛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哈哈!有了這套秘籍,再也不怕那三個難搞的家伙咯!”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小學
指導(dǎo)教師:郁麗麗
試一試:
在括號中準確地填入“的”“地”“得”。
明亮( )月光 開心( )笑
變化( )真快 靜靜( )流過
五彩( )泡泡 考( )好
1.小胖( )同桌正在津津有味( )講故事。
2.精致( )玻璃球被小濤摔( )粉碎。
3.清晨,可愛( )多多興高采烈( )來到金燦燦( )葵花園。她興奮( )東瞧瞧,西看看,一會兒輕輕( )摸摸,一會兒細細( )聞聞,情不自禁( )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