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駿,胡 好,周???/p>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現(xiàn)如今,如同全世界高校的課程教學模式正在接受慕課和翻轉課堂的洗禮一樣,我國科技期刊界的學術傳播也在經歷著一場數字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歷史性變革,而微信公眾號的廣泛運用無疑是這場變革中的一大焦點。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能夠通過網絡快速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搖一搖、漂流瓶等交友功能的聊天軟件,而且僅僅在1年后又推出微信公眾平臺[1-2]。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功能模塊,具有門檻低、自由度高、互動性強的特點,而且也可使用戶享用到二維碼訂閱、消息推送以及品牌傳播等個性化服務。與傳統(tǒng)的期刊數字出版相比,利用微信及其公眾平臺等現(xiàn)代網絡化方式進行傳播,不僅具有操作方便、簡潔,傳播速度快、成本較低,同時還能充分利用音頻、視頻等手段,使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在短時間內能提高期刊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3]。但不可否認,當前國內科技期刊對于微信公眾號的使用仍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因此,今后如何才能有效利用這一網絡化傳播手段,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從各類期刊對微信公眾號的使用情況來看,核心與非核心有著明顯區(qū)別。不少核心期刊希望借助微信這一網絡化傳播手段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非核心期刊較少利用微信公眾號這一傳播手段,基本還是以傳統(tǒng)的紙質出版為主。據黃雅意等[4]研究表明,在2015年版的2383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僅有185種期刊使用了微信公眾號,比例僅為7.76%;其中有39種期刊在開通微信公眾號后并沒有推送任何消息,成為“僵尸號”。所以說,雖然微信公眾號在現(xiàn)階段有一定的使用率,但普及程度還是不高,從整體來看仍是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內容,很難發(fā)揮微信公眾號的實質性作用。
從目前已開通微信公眾號的科技期刊推送的相關內容來看,主要還是提供并發(fā)布與期刊自身相關的服務內容為主。例如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定期發(fā)布電子版出刊文章,推送一些編輯部的最新動向,進行廣告宣傳以及發(fā)布最新錄用文章等[5]??梢园l(fā)現(xiàn),推送的內容基本都是比較固定的,沒有太多變化,重點不突出且沒能與期刊自身的發(fā)展定位相結合。與此同時,內容發(fā)布的時間基本都是跟著期刊出版時間走,也就是說月刊每個月更新一次,雙月刊每2個月更新一次,而季刊就需要3個月才能更新一次。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期刊推送內容的速度較慢,時間滯后也相對較長。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國外科技期刊的紙質出版和發(fā)行逐漸被網絡數字化傳播所取代,這不僅僅是傳播手段的更新,更是今后科技期刊出版和發(fā)行的主流方向。然而,從目前科技期刊在傳播中所使用的手段來看,仍是以紙質版和電子版的文字和圖片為主,而音頻、視頻等現(xiàn)代化傳播手段,作為微信公眾號的特色之處并沒有在實際傳播過程中發(fā)揮其自身應有的作用[6]。不難想象,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背景下,期刊不能夠有效地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傳播,就很難在今后融入科技化時代,走上全球化這個大舞臺了。
微信公眾號作為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大眾傳播和服務平臺,其最終成效如何不僅與期刊自身提供的優(yōu)質服務有關,同時與期刊借助微信平臺與廣大讀者是否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溝通和交流相關。然而,目前大部分開通微信公眾號的科技期刊與廣大讀者的互動較少,有些甚至沒有與讀者形成溝通與交流[7]。大多數期刊只是借助于微信公眾號提供直接服務,并沒有給讀者提供有效的反饋渠道,這樣一來便無法形成有效溝通,因此也就無法掌握和了解大眾的現(xiàn)實需求。
微信公眾號平臺在外觀設計和內部功能上的設置,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科技期刊的網絡化傳播效果。據齊國翠等[8]研究表明,微信公眾號的頭像設計與期刊的良好傳播存在著密切關系。但從目前對科技期刊微信公眾號平臺的設計和功能設置來看,仍存在較大的缺陷。例如,平臺設計不美觀、功能不齊全、缺乏個性化服務等,尤其是在公眾功能設置上,僅僅提供一些稿件查詢、當期目錄、過刊瀏覽以及投稿指南等基本服務功能,未能與期刊的自身定位及今后發(fā)展形成有效結合,以致無法提供一些能夠突出期刊特色或是獨具個性化的服務功能。
體育科技期刊多數屬于綜合性刊物,傳播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兩大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專業(yè)型和學術型,同時其影響范圍、閱讀人群以及出版發(fā)行方式也基本固定[9]。新時期在“互聯(lián)網+”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體育科技期刊朝著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等全方位方向發(fā)展,今后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雖然體育科技期刊多數屬于綜合性期刊,欄目或內容大致分為體育人文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等板塊,但不同的期刊在辦刊宗旨、期刊的風格、文稿內容的側重點等方面還是存在差異。體育科技期刊在利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的同時,必須立足于期刊的辦刊宗旨,這樣才能明確微信公眾號的自身定位,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fā)展特色的“微平臺”道路。
體育科技期刊必須努力完善微信平臺的建設,盡可能地做到每天推送一條熱點信息或內容,結合當前體育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一些爭議話題。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已有讀者和潛在讀者的需求,多推送一些滿足其需要的內容。此外,還可以在平臺上設置留言欄以更好地與廣大讀者進行互動和溝通,而定期舉辦一些小型的學術交流和討論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交互性,加強與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為期刊微信公眾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產品經營轉向品牌經營已成為大多數學術期刊的共識,而品牌也稱為期刊今后發(fā)展的無形資產和重要競爭力[10]。實踐表明,積極打造符合期刊自身發(fā)展的特色精品欄目,已成為眾多期刊加強品牌營銷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于體育科技期刊而言,在微信公眾平臺上積極打造特色欄目來加強品牌宣傳也十分關鍵。例如開辟體育知名學者欄目、審稿專家與作者互動欄目、小型學術討論交流欄目等,這些都是今后體育科技期刊在加強自身品牌效應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借鑒和充分利用的重要營銷手段和方式,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當前科技助推期刊的融合發(fā)展下,如何有效利用現(xiàn)代化傳播手段,實現(xiàn)期刊公眾號的網絡化和信息化發(fā)展,這對于期刊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是非常關鍵的。所以說,體育類科技期刊在傳統(tǒng)的文字出版基礎上,還必須充分利用語音、影像、短消息和小視頻等現(xiàn)代化傳播媒介,最大程度地加強對期刊的宣傳力度。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現(xiàn)實情況積極創(chuàng)新其他的宣傳方式,例如根據線上互動和線下調查等方式,收集在平臺上各類讀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并以此為依據采取更具針對性的傳播策略。
自2001年以來,《體育學刊》在每期的出版中都設有“探索與爭鳴”欄目,刊發(fā)了許多高質量的體育人文社會學和學校體育學方面的文章,為積極推動我國體育學科的整體發(fā)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因此,今后在微信公眾號運用中也可以以此為鑒,開辟一個可以有效樹立品牌特色的欄目,加強廣大讀者與編輯部、審稿專家甚至是期刊編委等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與此同時還可以效仿之前的體育在線論壇,在體育方面的一些領域開設專家版主,定期對某個議題或者是發(fā)起一個當前的熱點話題,從而為營造一個體育人共有的互動平臺作出努力。通過這些方式,可以進一步加強與眾多讀者的溝通,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為今后微信平臺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當前大多數的期刊采編主要是以網站投稿和電子郵件投稿為主,甚至還有小部分是以紙質版稿件的郵寄形式,在期刊出版形式方面也主要是以定期的紙質版發(fā)行為主。毋庸置疑,在現(xiàn)今“互聯(lián)網+”的大背景下,體育科技期刊與現(xiàn)代化傳播手段的融合發(fā)展已是大勢所趨。如果不能對期刊采編和出版形式加以改進,將很難在今后的發(fā)展中迎合潮流、順應時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提高選稿、采稿的來源渠道;而對于那些沒有訂閱紙質版刊物的讀者,也可以通過發(fā)送電子版文檔至微信公眾號,讓廣大讀者自由下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微信公眾號的潛在優(yōu)勢。
毋庸置疑,要實現(xiàn)國際化發(fā)展就必須要先從語言和文字入手,而英語是當前國際化交流中的主流語言,所以今后可以先從平臺的中英文切換入手。其次,定期推送一些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也是努力爭取與國際化接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事實證明,產品質量是品牌的核心競爭力,而對于學術期刊來說所刊載論文學術質量的高低也是其今后能否實現(xiàn)更好發(fā)展的關鍵[11]。所以說,今后在文稿的選題和策劃上必須要下足功夫。此外,還可以經常發(fā)布一些國內外體育領域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話題。最后,通過微信公眾號加強與國外一些主流期刊或者是影響力較強的期刊開展合作與交流,聯(lián)合開展學術討論會議或是定期舉辦學術講座等,這些都是有效促進今后體育類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與國際主流期刊微信公眾平臺接軌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