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新軍編練緣起考論

        2018-01-01 01:56:05李宏旭

        李宏旭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廣東廣州510632)

        “甲午戰(zhàn)爭是晚清陸軍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清政府的軍事觀念開始改變,并重新審視陸軍,醞釀新一輪的軍事改革。編練新式陸軍成為這一改革的先聲。”[1]1學界以往對晚清新軍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末新政時期,因此時清政府制定了大規(guī)模、具有全局性的新軍編練計劃,新軍編練成為清末新政軍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而言,對晚清新軍編練的緣起及相關問題則較少予以關注。以往諸多論著認為晚清新軍編練起于甲午戰(zhàn)爭之后,因清廷于戰(zhàn)爭中慘敗,決心改革軍制,效法西式練兵,遂在戰(zhàn)后軍事改革中編練新軍,前因后果順理成章。實際上,早在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兩個多月,清廷即開始了新軍編練工作,且從籌劃、確立到實施有著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甲午戰(zhàn)后此起彼伏的變法、自強之聲更是促進了新軍編練的發(fā)展,并最終在清末新政時達到了高潮。

        早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部分前線將領和有識之士便認識到了清軍的武器與英軍堅船利炮之間的差距,如林則徐在給友人的書信中便寫道:“彼之大炮遠及十里內(nèi)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nèi)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后,須輾轉(zhuǎn)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2]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湘、淮軍中已開始大量使用洋槍洋炮,除向國外購買外,已開始仿造自制,標榜“自強”的洋務運動,其思想基礎便是“著重于軍事的革新,尤其是兵工業(yè)的創(chuàng)立”[3]。但以上種種均是“傳統(tǒng)軍制加近代武器的模式”[1]1,在軍事上仍處于新舊雜糅的階段。晚清編練的新軍與清朝傳統(tǒng)的八旗、綠營及勇營相較,不僅在于武器裝備層面采用先進的西式武器,以西式兵法訓練,更重要的是軍制、營制、軍官選任、士兵招募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均采西法,尤仿效德制,因“泰西陸軍之精,推德意志國為最”[4]44。鑒于辛亥革命時新軍的地位與作用,有人曾言是清廷一步步培養(yǎng)出了自己的掘墓人。追溯晚清新軍編練緣起,便不得不提到甲午戰(zhàn)爭和北洋德員漢納根及圍繞于此的諸問題。

        一、漢納根新軍編練計劃

        1894年7月,日軍分海陸兩途襲擊中國軍隊,挑起了醞釀已久的對華侵略戰(zhàn)爭。早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日本戰(zhàn)時大本營便制訂了詳細的作戰(zhàn)計劃,做了多方面的準備。面對戰(zhàn)爭,清廷內(nèi)部卻矛盾重重,戰(zhàn)、和兩派彼此論爭,沒有一個明確可行的作戰(zhàn)計劃。北洋大臣李鴻章“既不敢完全無視光緒皇帝的抗敵諭令,又害怕在對日作戰(zhàn)中把實力消耗光”,遂采取了消極的戰(zhàn)略方針[5]。日軍攻勢迅猛,不到兩月便將戰(zhàn)火燒到中國境內(nèi),并在大東溝海戰(zhàn)后獲得了黃海制海權。前線清軍的連連敗北使人們認識到了現(xiàn)有湘、淮各軍存在的問題,在此情景下,清廷的軍事觀念亦隨之改變,審視醞釀新一輪軍事改革,這就是編練新軍。

        甲午戰(zhàn)時編練新軍之議,始于北洋德員漢納根。漢納根為德國陸軍軍官,受聘于北洋軍。甲午戰(zhàn)起,漢納根在大東溝海戰(zhàn)中“奮勇效力”,獲得寶星并加提督銜。10月23日,諭旨以漢納根“久在北洋當差,果敢性成,打仗奮勇”,“平日訓練有方”,命其來京供總理衙門面詢事件[6]286。28日,恭親王奕訴,慶親王奕劻,總理衙門大臣敬信、汪鳴鑾、張蔭桓及戶部尚書翁同龢、禮部尚書李鴻藻諸人在總理衙門見漢納根與德璀琳。漢納根針對日軍已進入奉邊,關外防務吃緊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接濟宋慶兵力,并命宋慶毋與日軍大戰(zhàn),以小戰(zhàn)牽綴日軍,且戰(zhàn)且退,與后路接應部隊相會。二、速購智利出售的戰(zhàn)艦。三、趕緊訓練十萬新軍,三者缺一不可[7]2。此當為編練新軍的正式提出。

        10月31日,漢納根向總理衙門呈遞詳細的條陳節(jié)略,指出以現(xiàn)今清軍的戰(zhàn)斗力,“平內(nèi)患則有余,御外侮則不足”,因日本早已明曉舊式軍隊不可恃,故自明治維新起專仿西法整治軍隊,“通國之兵皆經(jīng)精練,號令聽于一人,器械皆用一律”。漢納根認為在冬天封凍期內(nèi)應趕緊新練戰(zhàn)兵十萬人,前后分作兩隊,悉照德國軍制,由一統(tǒng)帥主之,使號令、軍械、陣法劃一。并用一洋員為軍帥,各營統(tǒng)將亦用一洋員為之教習[7]10-11。漢納根以西法練兵之議得到了諸人的認可,翁同龢亦于奏對時力保漢納根編練新軍[8]2791。

        胡燏棻,字蕓楣,安徽泗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光緒十七年遷廣西按察使[9]12433-12435。1894年胡燏棻入覲,正當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1月2日,諭旨命胡燏棻駐天津辦理前敵糧臺事宜,準其專摺奏事,并要他與漢納根會同辦理招勇教練事宜[6]301。11月15日,胡燏棻再次收到電寄上諭,要求其會同漢納根一起募練新軍,選派洋將,用西法認真操練,悉心籌劃練兵章程,“稟明督辦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6]318。

        11月26日,胡燏棻上呈《統(tǒng)籌洋員漢納根召募洋將練兵添船購械各節(jié)摺》,其中練兵一節(jié)“以時勢急迫,十萬人未易驟集,當與漢納根再三擬議,始定先練三萬人,購備五萬人槍械,并募洋將八百員,約需經(jīng)費銀一千余萬兩”,并指出有籌款、購械、求將弁及約束洋將四難[10]236-239。上諭著督辦軍務處與戶部核議。然督辦軍務處在奏復時卻否決了漢納根的練兵計劃。12月19日上諭:“督辦軍務處奏,洋隊應暫行停辦,留經(jīng)費為購船置械之用。又奏,洋員漢納根與臬司胡燏棻訂購槍械,請飭部照數(shù)撥銀。均依議行?!盵11]603-604至此,漢納根編練新軍之事遂終止。

        二、漢納根新軍編練計劃失敗緣由

        緣何漢納根編練新軍之事起初得到諸人的認可,現(xiàn)卻戛然而止?

        首先,漢納根與胡燏棻在新軍編練計劃上的分歧,特別是對于主導權的爭奪是此計劃終止的重要因素。胡燏棻認為此支軍隊必須“權操于我”,而漢納根系洋員,顯然不符合此要求。

        胡燏棻在奏摺中指出漢納根建言獻策的本意似欲多購船械,從中牟利。他又援引唐安史之亂、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戈登洋槍隊之事,恐事權過重,洋員過多,積久難以約束,練兵雖解眼前之急,亦當為日后長計[10]238。在與漢納根會商時,胡燏棻說“凡可照辦者”,自己“已無不俯就”,而漢納根“自命為軍師總統(tǒng),并設軍務府,一切兵權、餉權,均由伊主政,即招募事宜,亦須會銜出示,并不以派員四出招募為然”,而胡燏棻“均未妥協(xié),現(xiàn)尚在辯駁”,并指出“萬不可輕許”[12]。對于胡、漢紛爭,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在奏片中指出“漢納根洋練一事”,胡燏棻“盡意阻撓”[13]211。甲午戰(zhàn)時總理后路轉(zhuǎn)運事宜的津海關道盛宣懷在致張之洞的電文中也指出:“漢欲獨攬餉權,胡請停罷”[14]606。翁同龢亦在日記中表示“胡直斥漢為貪利無厭,而漢已稟一切購定矣”[8]2803,認為“此事全系胡燏棻簧鼓以致中變”[8]2805。張蔭桓在日記中也記載了他與漢納根的談話:“余告以練此大軍本系創(chuàng)舉,中國不能操縱,練之何用?若不予爾兵權,爾亦難教練,此中分際尚費斟酌?!盵15]可見張蔭桓也是從軍權問題出發(fā)看待練兵終止之事。

        其次,作為戰(zhàn)時最高軍事指揮機構(gòu)的督辦軍務處,亦是甲午戰(zhàn)爭時期新軍編練的直接領導者,而督辦軍務處內(nèi)部對新軍編練之事亦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分歧,尤以翁同龢與榮祿為甚。

        上文已經(jīng)提到,翁同龢作為甲午時期的主戰(zhàn)派,對漢納根編練新軍計劃頗為賞識,在奏對時也曾向光緒帝“力保之”。榮祿曾任神機營專操大臣、步軍統(tǒng)領、西安將軍,對軍權十分看重。早在督辦軍務處初議練兵時,榮祿就已力爭不可,“乃發(fā)電致胡臬,謂三萬最妙,至多不過五萬”[8]2795。在致好友陜西巡撫鹿傳霖的信中,榮祿也表示自己對漢納根練兵十萬、歲費三千萬餉銀、裁撤所有練軍的奏議“大不以為然,力爭之”,并與翁同龢“幾至不堪”[16]。據(jù)馬忠文分析,隨著日軍占據(jù)朝鮮全境,并渡過鴨綠江一路向北京進擊,京師告急,這使恭親王等加緊了尋求謀和的途徑。在此背景下,翁同龢堅持由洋將漢納根負責練兵十萬招致許多同僚反對,其中榮祿的態(tài)度最為激烈[17]106。馬忠文還指出,榮祿如此反對漢納根練兵,“不僅為了防止洋人控制清廷軍權,也是為了把練兵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他自參與神機營練兵以來二十多年未曾忘懷的宏偉志向”[17]109-110。若真如此,后事之發(fā)展則真是如榮祿所愿了。

        盛宣懷在京門人王庭珠在來信中說道:“漢納根練兵之事,李高陽頗不以為然。張小傳與漢納根素有嫌隙,在高陽前極言漢不可用,用則后患無窮”[14]339。李高陽即李鴻藻,直隸高陽人。張小傳,即張紹華,字小傳,時辦理糧臺事。若真如此,則李鴻藻對漢納根編練新軍亦持不可。

        再次,編練新軍選募洋將、軍隊餉銀及購置軍械等所需費用此時更是清廷所承擔不起的一筆巨資。戰(zhàn)爭的消耗是巨大的,清廷從各地調(diào)遣、招募勇營奔赴前線,加上大量外購軍械,龐大的軍需開支使戶部及各地藩庫存款日益減少。漢納根提出的編練十萬新軍的計劃,合招募洋將、購買軍械、華洋員弁及兵夫薪餉統(tǒng)共需銀四千余萬兩[10]237,這可是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即使先練三萬,購備五萬人槍械,招募洋將百員,“所有雇募洋將訂購軍火,以及派員招勇各項經(jīng)費,共約需銀一千余萬兩”[18],這是戰(zhàn)時清廷財政經(jīng)濟根本無法負擔的。1895年2月,張之洞奏請調(diào)漢納根到江南練兵,清廷在給張之洞的電諭中亦指出“漢納根練兵之議所費不貲,是以中止”[13]421。同一時間,漢納根在給總理衙門的稟呈中也談到“因派胡臬司,其言應用款項現(xiàn)在不支,致事阻滯”[19]。此外,盛宣懷亦認為漢納根所開洋員薪水、外洋軍火運費及軍餉等費超出了合理之范圍,“是其籌辦之初已不免有額外需索之病,則將來更何以善其后”[14]376。

        最后,清廷編練新軍的直接目的是為派赴前線,扭轉(zhuǎn)戰(zhàn)局,但此目的是否能在短時期內(nèi)達到是存在疑問的。短時期內(nèi)招募數(shù)萬人本身就是一大難事,胡燏棻早已意識到了此問題。唐仁廉、曹克忠等在天津招勇,“為日已久,成軍者不過數(shù)營”,胡燏棻雖派選干員赴山東、河南、朝陽及京津一帶招募[10]237,但一時想要招募此數(shù)萬人絕非易事。此外,在國內(nèi)槍械匱乏,外購槍械價昂及轉(zhuǎn)運困難的情況下購置五萬人槍械及訓練成軍,形成較強的戰(zhàn)斗力也是不可能在一時完成的,這從日后的編練工作之曲折也是可以看出的。

        從以上幾方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漢納根編練新軍計劃終止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從日后胡燏棻單獨練兵可知,眾人深知編練新軍為救時之急務,并非不欲練兵,但練兵大權旁落于洋人之手是眾人均不能接受的,督辦軍務處內(nèi)部分歧及練兵所需大量資金又著實無從籌措。此外,還有人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漢族地方官吏一直手操軍權,十萬現(xiàn)代中央軍隊練成,定會削弱這些官吏的實力,而胡燏棻即為這部分人的典型代表[20]93。綜此,則漢納根練兵計劃不得不終止。

        三、從定武軍到新建陸軍

        就在漢納根練兵計劃終止后不久,胡燏棻便開始了自行試辦編練新軍的工作。1895年1月18日,胡燏棻上奏,謂漢納根練兵一事因流弊滋多而停止,現(xiàn)今自己編練新軍,按照西法操練已成三營,頗見成效?,F(xiàn)值前敵緊急,新招募者習藝未嫻熟,舊有者又積習難改,故奏請擬續(xù)行招募至一萬人,由華洋教習隨到隨練,等到明春槍械配齊,再練一月便可調(diào)往前線。22日,督辦軍務處奏復,指出胡燏棻所練三營,步、馬、炮、工各兵相輔而行,既杜絕了舊有積弊,且用餉較漢納根為少,練兵又與漢納根相同,但并未同意其續(xù)行招募至萬人的請求,認為胡燏棻既謂新募之兵不足恃,而欲自成一旅,則訓練必須精熟。練兵一萬人,所需統(tǒng)將甚多,而統(tǒng)將又需由百練而成,固不能輕易從事,遂決定令其先練十營,共五千人。如此十營訓練得力,“自可獨當一面,已不為少”,真有實效,以后可再事擴充[13]221-222。此即胡燏棻所練的定武軍,是“清政府尋找整軍和軍事革新道路的嘗試”[1]17,可謂晚清編練新軍的真正發(fā)端。

        1895年12月,督辦軍務處奏請簡派大員督辦津蘆鐵路,清廷以胡燏棻曾先后條奏、履勘,派其督率興辦津蘆鐵路[11]944。胡燏棻的離去使新軍編練暫無統(tǒng)帥。12月8日,督辦軍務處奏請派員督練天津新建陸軍,指出中國軍隊自平定太平天國、捻軍后,“習氣漸深,百弊叢生”,現(xiàn)講求自強之道,必首重練兵,欲期有一強兵,必更革舊制。漢納根練兵之事因故終止后,胡燏棻自練定武軍十營,成效顯著。今胡燏棻已被任命督造津蘆鐵路,故需一人接替其位。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為督辦軍務處差委,其人熟知兵事,所擬呈的聘請洋員合同及營制餉章甚屬周妥,請旨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命其以定武軍十營為本,加募至七千人,照所擬營制餉章辦理,并由督辦軍務處咨會許景澄,與德國商定聘請將弁。所需軍械由去年所購軍火內(nèi)撥給,餉銀由戶部籌集核發(fā),“務期養(yǎng)一兵得一兵之力,庶足以裨時局而振頹風”[21]149-150。諭旨即令袁世凱督率創(chuàng)辦新建陸軍,并當思“籌餉甚難,變法匪易”,務必嚴加訓練,事事核實,以成勁旅[11]946。袁世凱小站練兵即始于此。

        甲午戰(zhàn)時,袁世凱被李鴻章派往遼東前敵營務處專辦淮軍糧臺事。戰(zhàn)后袁世凱回到北京,并在1895年8月2日受到光緒帝的召見,于練兵、變法諸事奏對得體。得旨,袁世凱著督辦軍務王大臣差委[11]852。8月22日,袁世凱呈上其精心撰寫的《遵旨而諭謹擬條陳事件繕摺》,全文共13 000余字,涉及政治、軍事及外交等方面內(nèi)容,以變法圖強為主旨,于練兵方面亦提出了12條意見[22]。袁世凱小站練兵權的獲得,也與榮祿的舉薦與關照分不開。有論者指出,袁世凱“主要靠他自己的積極進取——比較進步的軍事思想和才能,得到了光緒皇帝和執(zhí)政大臣的賞識,而輔助于依托關系和采取非正常手段”[23]。

        新建陸軍直接隸屬于督辦軍務處,聽從督辦軍務王大臣調(diào)遣。受命后,袁世凱積極整合胡燏棻所遺定武軍,將原有定武軍共4 750人進行擴編,并派遣副將、都司等人按照新定章制格式前往多地選募丁壯,共成7 300人[20]106-107。他還創(chuàng)設了步、騎、炮、德文四所隨營學堂,作為培養(yǎng)中下級軍官之所。袁世凱制定了各隊營制餉章,規(guī)定新建陸軍步、炮、馬、工程各隊及督練處、營務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yī)局和教習處洋員的員額、餉銀等事,還與德國、挪威的教官簽訂教習合同,并將各合同章程上報督辦軍務處[24]。直至1898年6月督辦軍務處裁撤,袁世凱新建陸軍才改歸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調(diào)遣,續(xù)寫著袁世凱的北洋史話。

        四、甲午戰(zhàn)后的新軍編練

        除上述胡燏棻之定武軍、袁世凱之新建陸軍外,甲午戰(zhàn)后,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場新軍編練浪潮,蓋“倭事定局以來,內(nèi)外臣工條陳自強之策,莫不以練兵為第一要義”[25]。

        署兩江總督張之洞是新軍編練的積極擁護者與實踐者,其練兵事宜亦得到了督辦軍務處的諸多支持。戰(zhàn)爭即將結(jié)束之際,張之洞便提出了江南練兵計劃,并奏請調(diào)漢納根來江南幫助練兵。他認為“畿防日緊,運道尤?!?,現(xiàn)在募集調(diào)遣勇營只是一時之計,必須在江南編練一支重兵。漢納根練兵之議已終止,故擬調(diào)漢納根來江南練兵一萬人,“以備北省緩急”。他還提出了“欲用洋將必須令歸外省督撫節(jié)制鈐束,斷不可令徑達總理衙門及督辦軍務處,方能聽用”,注意到了洋將的管束問題[26]。但清廷以漢納根“現(xiàn)在尚有經(jīng)手購辦槍炮船只等事未便調(diào)往”為由否決了張之洞的請求[6]435。1895年7月19日,張之洞上《籌辦江南善后事宜摺》,提出各省勇營習氣太重,必須改換面目,以求實際,打算急練一萬陸兵,營制、餉項略仿德制,營哨官亦以德國將弁充任,擬從北洋調(diào)來德國將弁十六人,并電商許景澄添募二三十名德員,令德國將弁先在現(xiàn)有各營中挑選樸實精壯之勇,另編營制加緊練習,前半年編練四五千人,半年后便擴充至一萬人[27]。所聘德國將弁來華后,張之洞仿照德制,設步隊八營2 500人,馬隊二營180騎,炮隊二營200人,工程隊一營100人,另配有醫(yī)官、槍匠等,共計2 860人,餉費44萬兩[9]4129-4130。此即張之洞在江南所練之自強軍。

        1895年7月,督辦軍務處奏請裁撤東三省練軍另練新兵,指出東三省練軍“驕惰成風,愿者一無所能,黠者汰侈無度”,十年間餉銀逾千萬兩,臨事竟不得力,認為練兵為自強之始,必自東三省始,擬請旨命東三省將練兵撤回歸伍,騰出餉項采用西法另練新兵,并先在奉天練成一軍以為程式,再逐漸擴充[21]142-143。10月,護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奏請將齊字營練軍原額另加挑選,一律改練洋操,以固邊防[28]。但此請遭到了督辦軍務處的否決。督辦軍務處在議奏中認為黑龍江原有練軍積習太深,必予裁撤,再新募改練洋操,諭旨從之[11]912。

        1896年4月,駐俄國公使兼駐德國、奧地利及荷蘭公使許景澄奏請變通八旗兵制并選儲將校,指出天津新建陸軍、江南防營均募用洋員教習,“此猶一時之圖,而非經(jīng)久之規(guī)、根本之計”,他認為各國中德國陸軍最精,并詳細敘述了德國的兵制,如國民至二十歲無論貧富貴賤皆入營為兵,學習行走、步武、放槍、測準、守望、巡邏等事,在營三四月后再與練熟之兵合隊操演,各技能皆一一嫻熟,每兵大概十月學成,兩年期滿后則回家聽調(diào),再另用新兵補額。聽調(diào)之兵每年調(diào)操二次,至二十七歲則除免戰(zhàn)籍改充守兵。因此德國軍隊平時在營的只有六十萬人,遇有戰(zhàn)事調(diào)集卻可得二百萬人。日本亦仿效德制,在營戰(zhàn)兵七萬人,遇戰(zhàn)事調(diào)集卻可得二十萬人,“蓋以年限操其進退,兵數(shù)雖多而餉項不至過費,兵皆壯丁而老弱不汰自除,其法至周,亦至便也”。此正是預備役制度之概念引入中國。許景澄認為綠營兵制久不可用,所募者皆游民,裁撤后蹤跡無法稽核,不能實行年限之法。但隸于八旗者皆可為兵,與德制相符合。同治年間創(chuàng)設的神機營“改弓箭為洋槍,春秋二季,出屯郊甸”,這又與德制入營訓練相近。但八旗兵制也漸成衰弱之旅,與綠營同一廢弛。他請求酌議章程,遇神機營兵缺時,挑補體質(zhì)合格的二十一二歲旗民入營,照西法練習。先以三年為期,期滿后至驍騎等營聽調(diào),每年酌期照神機營操法調(diào)閱。六七年后改給養(yǎng)育兵餉,贍之終身?!靶兄當?shù)年,京營十數(shù)萬之眾皆成得力之兵。”考慮到帶兵將校不諳西法調(diào)度,遂應當仿照德國官弁學習考核制,選擇合適青年在京教以德文、算學和繪畫等事,兩年后或送學堂,或派令出洋,或自延洋帥,待學成考核合格后即請授以武秩[4]44-46。許景澄出使歐洲多年,對泰西兵制當有所了解,其利用八旗特性與西制相似之處提出練兵之法,較有可行之處。奏上,著督辦軍務王大臣會同八旗都統(tǒng)妥議具奏。

        督辦軍務王大臣、八旗都統(tǒng)隨后會奏:練兵之要領,須在切實講求,不可墨守成規(guī),也不能“驟更新法”。擬先就神機營練兵處所練兵丁中酌量擴充,仿照西制,并分為兩大軍,按季調(diào)操,“于力求變通之中,寓易于推行之意”。諭令依議行,責成神機營練兵處督飭全營翼長等切實訓練馬步陣法、槍炮準頭以及臥溝越濠筑營分隊之法,并命練兵處王大臣將前派往德國學習兵法的旗兵一百五十人詳加考驗,擇優(yōu)派往德國學堂,其次者先調(diào)回京營派充哨隊各弁[29]。

        甲午戰(zhàn)爭還未結(jié)束,清廷便開始著手新軍編練之事。甲午戰(zhàn)后,在“一時內(nèi)外交章,爭獻練兵之策”[30]的背景下,全國多地也開展了新軍編練工作。然而,此時清廷編練新軍更多地是源于甲午戰(zhàn)爭刺激而做出的反應,在軍隊的營制餉章、軍官培養(yǎng)選拔、軍械整齊劃一及后勤運輸保障等方面還沒有一個較為完整合理的方案,在清廷中央也缺乏一個全國性的練兵計劃與強有力的指揮領導機構(gòu),此時的清廷并不是從全面的軍事改革角度去看待新軍編練的。我們也應看到,晚清新軍編練是一個內(nèi)涵與外延不斷擴展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軍編練在體制、內(nèi)容、形式等方面不斷發(fā)展完善,體現(xiàn)了近代中國軍事的深層次變革。不可否認的是,早期的新軍編練畢竟不同于清朝以往的軍事制度,正是由于督辦軍務處的領導及漢納根、胡燏棻、袁世凱等人的籌劃實施,揭開了晚清新軍編練的序幕,推動了晚清軍事改革的進程,為清末新政時期全國性的新軍編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孟瑞.清政府編練新式陸軍決策過程研究(1894—1895)[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林則徐全集編纂委員會.林則徐全集(第七冊)[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306.

        [3]王爾敏.清季兵工業(yè)的興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5.

        [4]許景澄.許景澄集(第一冊)[M].朱家英,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5]李侃,等.中國近代史(1840—1919)[M].北京:中華書局,1994:195.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軍機處電報檔匯編(第一冊)[A].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故宮博物院.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卷二三)[M].北平:故宮博物院印行,1932.

        [8]翁萬戈.翁同龢日記(第六卷)[M].翁以鈞,校訂.上海:中西書局,2012.

        [9]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中國史學會.中日戰(zhàn)爭(第三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正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1]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五)[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王彥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五冊)[M].李育民,劉利民,李傳斌,伍成泉,點校整理.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030.

        [13]戚其章.中日戰(zhàn)爭(第二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

        [14]陳旭麓,顧廷龍,汪熙.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下冊)[A]//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張蔭桓日記(下冊)[M].任青,馬忠文,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5:552.

        [16]中國史學會.中日戰(zhàn)爭(第四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正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76.

        [17]馬忠文.榮祿與晚清政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18]戚其章.中日戰(zhàn)爭(第一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621.

        [19]戚其章.中日戰(zhàn)爭(第五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276.

        [20]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上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1]謝俊美.翁同龢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2]張華騰.北洋集團崛起研究(1895—1911)[M].北京:中華書局,2009:46-49.

        [23]張華騰.袁世凱甲午條陳與練兵權的獲得[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6).

        [2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輯)[A].北京:中華書局,1984:224-249.

        [25]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M].北京:中華書局,1958:328.

        [26]趙德馨.張之洞全集(第四冊)[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423.

        [27]趙德馨.張之洞全集(第三冊)[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264.

        [28]戚其章.中日戰(zhàn)爭(第三冊)[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616-618.

        [29]清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7:115-116.

        [30]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9509.

        亚洲av男人免费久久|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极品| 人妻无码人妻有码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四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无人区| 女主播啪啪大秀免费观看| 深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五月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爱一区二区白浆| 开心五月激动心情五月|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日本人妻伦理片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日本久久久|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精品国产日产av在线|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午夜福利a|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男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 久久久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 长腿丝袜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视频色| 免费无码又爽又高潮视频| 老熟妇高潮喷了╳╳╳| 亚洲精品成人网线在线播放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