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jié)合北宋著名思想家張載為后世留下的極富精神感召力的寶貴的四句名言,論述新時代教育理念核心下的高校教師師德風尚應該有的高度和認識。
[關(guān) 鍵 詞] 四言句;張載;師德形象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60-02
北宋著名思想家、關(guān)學領袖張載為后世留下極富精神感召力的寶貴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名言不僅表達了儒者的襟懷、器識與宏愿,也可說是教育的最崇高的理想與向往。反照古代圣賢的這些思想理念,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思考,新時代的教育核心是什么?基于新時代教育理念核心下的高校教師師德風尚應該有如何的高度和認識?下面結(jié)合張載的“四為句”說說我的看法。
一、從“為天地立心”理解教育的本質(zhì)與真諦,剔除教育的功利性,樹立兩袖清風的師德形象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為天地之心意。古人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個整體,“天地”即“天地之間”,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個人和人間社會。這里的“立心”是指為社會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倫理為核心的精神價值系統(tǒng)。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那么教育是什么?它與“立心”有著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呢?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社會良心的底線,人類靈魂的凈土。當今社會“熙熙攘攘,一切皆為利往”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地受到?jīng)_擊。此時,教育就是要為社會建立一套倫理道德體系,撥開人們心靈的迷霧,點亮指引人們方向的明燈,保持最初純凈的清醒。
本人從事大學英語教育二十多年,每屆的學生都面臨著各種考級考試,他們似乎從小學階段就訓練成一個個的考試機器,他們最多關(guān)注的是“這,考試考不考?這,有沒啥用?”每每論及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一副漠不關(guān)心或一臉茫然的樣子。這讓我反思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應該如何理解教育的核心和本質(zhì)。師者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更重要的是解惑。如果只是對知識的傳播,追求功利的量化數(shù)據(jù)和所謂的教學成績和教學成果,把考試結(jié)果所呈現(xiàn)的表面的“老師高明、學生高超和家長高興”的分數(shù)當作教育的成果,恐怕離教育的本質(zhì)與核心相去甚遠!少年強則國家強,一個民族如果沒有靈魂與精神支柱,國家難以強大。教育不能為天地立心,不能保持一片凈土,不能為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中華崛起之偉大“中國夢”則難以實現(xiàn)。作為師者的我們,應把教書與育人結(jié)合在一起,剔除心靈的雜物,不忘教育的初心,保持兩袖清風的師德形象,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原本目的。
二、從“為生民立命”詮釋教師職業(yè)的意義,用愛與熱情照亮教育事業(yè),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
“為生民立命”的“命”是指民眾的命運。張載認為,只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夠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賦予生命以意義。因此,“為生民立命”是說為民眾選擇正確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的意義。教育何嘗不是如此?教育就是不斷提升受教育者的個人修為,深化其生命的感受力,不斷地讓其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從而實現(xiàn)自我的生命意義。從這點來看,教師的職業(yè)既高尚又艱巨,如果沒有一顆對學生真誠的愛心和一份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很難堅持教育的初心,走好教育之路。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學生。
教師本身要完善自我人格,清晰自我認知,忠誠自己所做的事業(yè),才能引導學生“立命”。西方哲學早已有“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的思考。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與就業(yè)的困難,甚至要面對巨大的苦難,這時,用何種方式來拯救他們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對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進行深刻思考,高校教師起了重要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師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和楷模,應做到身教重于言教,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而在這個引導過程中,愛,既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能讓學生感受到愛是教育的啟動關(guān)鍵?!坝H其師,信其道”,愛同時也是堅持的動力,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情與愛,堅守自己的志向,才能照亮這份事業(yè)和人生。
三、以“為往圣繼絕學”的使命,樹立博志篤學、明德求真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師德形象
“為往圣繼絕學”,指為歷史上的圣人中斷的學術(shù)傳統(tǒng)進行傳承和發(fā)揚光大。張載的繼承“絕學”,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創(chuàng)新,在他的學說中有不少內(nèi)容是六經(jīng)所未載,前圣所未言的。所以說,反復思考圣賢之書,要將其中重要思想道義流傳于世,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地改良創(chuàng)新。
《論語·子張》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睆V泛地學習且能夠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疑問,聯(lián)系當前情況,“仁”就在這里面了。對于教師而言,博學是從各方面廣博地去學習,以拓展知識的范圍,才能做到“為往圣繼絕學”的“繼”。篤志是向遠處大處立個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堅定不移,這是“為往圣繼絕學”內(nèi)心追求的精神支柱。
明德求真則體現(xiàn)著基本的道德追求和科學精神。明辨是非善惡,修德正心,養(yǎng)成正直高尚的人格,是為大學之本意。只有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地追求到人生真理,才能在科學的導引下走向成功,高校教師的“為往圣繼絕學”的師德形象更應如此。
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重要。高校教師在人類社會文化科學發(fā)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如果自身具備較高的創(chuàng)新素質(zhì),就能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品質(zhì)、創(chuàng)新技能、創(chuàng)新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提高技術(shù)型人才的綜合素質(zhì)。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師德形象與“為往圣繼絕學”內(nèi)涵中的與時俱進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四、從“為萬世開太平”得以激勵,樹立持之以恒、追求理想,為文明、民主、富強的國家而努力的師德形象
“太平”“大同”等觀念,是周公、孔子以來的社會政治理想,張載不局限于當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遠的視野展望萬世的太平基業(yè)。以張載等人為代表的北宋理學家的最大關(guān)懷,是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礎。國家領導人在2016年5月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ǎn)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個時代。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tǒng)。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這番話也為高校教師的師德形象提出了新的歷史高度。
古人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教師更要有為追求理想而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為文明、民主、富強的國家而努力的偉大抱負,從而為國家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暮细袢瞬?。當抱負與理想和社會現(xiàn)實相沖突時,請記住張載的“四為”,在當代太平盛世的功利之外,在生存法則之外,還擁有更重要、更高尚的精神世界。不因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而輕言放棄,師德高尚者還該擁有一種士大夫精神,它就是無私、堅韌、包容、持之以恒。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吾曰:“但以教師為志業(yè),則此生無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