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表達是傳媒的方式, 電視 、廣播、報紙、雜志、網絡、海報等都是新聞表達的方式。影像表達在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過程中,可以把現(xiàn)場中的人、物、景等表現(xiàn)出來,并且能夠通過最佳的表現(xiàn)手法,極度貼近真實地再現(xiàn)。本文側重新聞的影像視角表達,并從選題、策劃、鏡頭等方面論述影像表達的途徑、效果、多樣性及未來發(fā)展。
關鍵詞:新聞;影像表達;可視化
新聞是通過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等媒體途徑所傳播信息的一種稱謂,是記錄社會、傳播信息、反映時代的一種文體。新聞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除了發(fā)表于報刊、廣播、互聯(lián)網、電視上的評論與專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屬于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速寫等等;狹義上:新聞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附近新近發(fā)生的、有價值的事實,使一定人群了解。新聞是包含海量資訊的新聞服務平臺,真實反映每時每刻的重要事件。
影像表達用相機,dv等紀錄生活的點滴,表達對社會、生活、人文等的意見看法,是新聞最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但是,與此相關的背景信息、現(xiàn)場傳達的思考以及當時抒發(fā)的情感卻無法被全面、清晰地表達出來??傮w來說,影像與文字不同,不具有從具體提升到抽象的功能,而只是一種描述具體和特例的語言。
對于學習新聞的學生來說,新聞的影像表達更為直接和專業(yè),不僅來源于在課上與老師的交流思考、與同學在思維上的碰撞,還源于在實踐中鍛煉的與社會人打交道的能力、團隊協(xié)作意識、緊急情況下依然保持的新聞素養(yǎng)等等。
一、發(fā)現(xiàn)選題的能力: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更關心周圍
做新聞的人首先必須要有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感來源于對身邊人的關心、對周圍發(fā)生事物的關心。一條好的新聞選題一定是對周圍人群有“幫助”的。身處一個越來越講求服務功能的社會,幫助不僅僅意味著新聞的服務價值,更廣義的幫助可以是提供信息、拓展視野等等。這是作為新聞人應有的敏感,而觀察生活的前提是需要有心,去熱愛生活,從希望周圍變得更美好的角度出發(fā)從小切口去發(fā)現(xiàn)選題。出發(fā)點一定是向善的,選題做起來才有意義。
二、前期策劃不可忽視
新聞報道既要做到準確全面反映客觀事實,又要有清楚的邏輯,明白哪些該報道,哪些該被舍棄,哪些應作為重點,這樣才能保證拍攝與后期的思路明確,而前期策劃的重要性就此體現(xiàn)。策劃并不代表觀點先行,忽略新聞現(xiàn)場的客觀狀況,而是指在拍攝前預想可能發(fā)生情況的應對方案,進行成組鏡頭的預設計,整理采訪提綱,準備可能利用的輔助工具等等。
除此之外,記者出鏡的內容和地點要進行適當預選,鏡頭的設計是前期策劃另一項重要內容,一些場景的鏡頭景別的選擇、成組鏡頭的預先設計都能提高新聞的觀賞性和連貫性。
三、鏡頭成組和構思獨特視角的的意識
鏡頭成組的鍛煉讓思維得到拓展,對于調節(jié)畫面的節(jié)奏、鏡頭邏輯的順序推理、故事的敘述都有著很大幫助,運用到其他任何題材片子的拍攝當中也同樣適用,之后在進行寫稿的時候,要習慣用分欄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幫助理清思路,而且能夠提醒自己是否能做到鏡頭組接的成組性。
除此之外,好看的鏡頭一定要經過一定的設計,在畫面當中帶給觀眾新鮮感。鏡頭的設計可以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呈現(xiàn),比如運用俯仰的角度進行拍攝、利用鏡面反射、透視、前景遮擋等處理使得畫面內容更加豐富而獨特,在拍攝的四條新聞當中,一些實驗性的嘗試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全力溝通是實現(xiàn)一切可能的前提
溝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首先要做到真誠友善但不卑不亢,能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到被攝對象可能的顧慮和心理矛盾,并努力去化解,需要耐心。當然,有些情況下由于拍攝時間緊迫,而溝通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就需要靈活應變,不能單純指望復雜的申請程序。
事實證明,如果因為前期溝通申請不暢而輕易放棄選題是得不償失的,有時再多一點耐心,和采訪對象反復磨合,再多一點勇氣去嘗試,可能就能拍到需要的素材。
五、未來新聞發(fā)展趨勢:趣味性和數(shù)據(jù)化
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央視及地方媒體近幾年來的新聞從語態(tài)上就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央視的新聞演播室也進行了翻修,播出方式和形態(tài)都做了相應的調整。很多消息和專題報道在逐漸嘗試著用數(shù)據(jù)化的方式進行可視化的表達,也對影像表達的方式帶來挑戰(zhàn)。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社會信息量的不斷增多,觀眾在觀看新聞時只會記住其感興趣的部分,這就要求新聞的表達更加直觀化和生動化。新聞會不斷趨向直觀化和數(shù)據(jù)化,并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互動感和趣味性。
六、總結
越來越多的互動性、開放性內容的加入使得電視新聞的形態(tài)逐漸發(fā)生著變化,所以在遵照新聞客觀性的前提下,未來的新聞形態(tài)會一定程度地向數(shù)據(jù)化和趣味化方向發(fā)展,這也是對新聞理念的多樣化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何志武,吳瑤.電視公共論壇的“烏托邦”式構建——基于媒介批判理論[J]. 新聞界, 2014(3).
[2] 王長瀟,孫曉菲.微電影:電影的微縮,還是廣告的附庸[J].現(xiàn)代視聽,2013(3).
[3] [英]約翰·斯道雷著.常江譯.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