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材料,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載體。史料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歷史教學方式,通過恰當的史料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歷史、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歷史學科;史料教學;重要性
“史料”是指研究和談論歷史所依據的材料,包括各種典籍、碑文、圖表、繪畫、壁畫、刺繡圖案等。史料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材料,成為歷史教學中言之有據的重要前提。史料教學充分體現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歷史、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綜合素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無論哪一學科,都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入手。對于歷史學科來說同樣如此。由于學科的特點,歷史教材總是將某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精簡的介紹,不能夠像史料那樣生動形象具體的描述每一歷史事件。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補充一些史料,借住多媒體或者學案的手段來體現,可以使豐富多彩的歷史場景加以再現,給學生更直觀的感覺,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例如在講到伯利克里的民主政治時,可以引入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選段,結合其演說的內容,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想要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學習雅典民主政治的積極性,為以后西方代議制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并非是簡單的史實傳播或者所謂權威解釋的傳授,而是希望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應盡可能讓學生閱讀一些史料,讓學生有可能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講述史料,有時看似增加了難度,實質上卻是簡化了教材內容,能夠讓學生更直接的感悟歷史,探究歷史,例如在講解美國《1787年憲法》時,適當的引用憲法的原始內容,既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歷史感,又有助于使學生自己去歸納概括憲法所體現出的諸如民主、聯邦制、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等原則,這樣避免了老師直接將歸納好的知識點灌輸給學生,也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的模式。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從材料中提煉有效信息,從而為解答材料分析題打下基礎。
三、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歷史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提到“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通過對史料的閱讀,要求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因此,要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歷史,歷史教學生必須適當的引入史料,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歷史。史料形式多樣化,學生通過讀史料的閱讀能夠從中得出更直接有效的歷史信息,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抓住歷史線索,理清歷史事情的來龍去脈,感知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等。 如在講到英國君主立憲政體時,引用原始的《權利法案》相關內容,讓學生通過對內容的閱讀,更能深刻的把握君主立憲政體,同時真正的理解什么是“君主是虛,立憲是實”,增強學生的歷史感,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的結論并非武斷,而是通過史料的分析得出的。
四、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所謂“歷史思維能力,是人們可以再認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fā)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yǎng)”。[ 趙恒烈 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頁.]它是認識和理解歷史的一種活動,在歷史教學中,引入適當的原始材料是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由于歷史學科的特點,教科書上提供的歷史知識是經過歷史專家研究而得出的一些結論式的內容,不能呈現出結論背后真正的歷史事實。因此,在教學中引入恰當的史料,不僅能打破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還能夠引導學生從歷史事件中概括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只是囿于教材所提供的史實和觀點,學生只能重復教材的內容,那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都無從體現。歷史資料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情境?!盵 張靜主編.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1頁.]如在講授五四運動這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時,節(jié)選史料《北京學生界宣言》,巴黎和會上列強的舉動使得中國人民對“公理戰(zhàn)勝強權”的幻想徹底破滅。這種情境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五四精神、概括運動性質,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課堂氛圍,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這場運動是一場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運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心。
史料教學作為歷史學科核心教學的要求之一,無論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還是作為一種教學方式,都需要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做出努力。如果歷史教學不能以史料作為輔助材料,是不能研究歷史的。因此,教學中適當引入史料,并解讀史料,幫助學生學習歷史,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賁新文.基于學科素養(yǎng)的“史料”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8).
[2]余文偉.“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及其意識的養(yǎng)成[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 2016(03).
[3]張靜主編.歷史學習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1頁.
[4]趙恒烈 歷史思維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