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意識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當然與之同行的就是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陶瓷不僅是人們在生活中用處廣泛的器具,也同樣是一種藝術作品,傳統(tǒng)的陶瓷器型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折射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格與人們的生活習俗。通過對陶瓷器型的變化與人們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促進對陶瓷的了解,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希望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陶瓷器型;生活;變遷
陶瓷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來說就像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陶瓷的發(fā)展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具備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在古代,我國就是通過陶瓷、絲綢等對外進行文化輸出,充滿智慧的華夏先人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出大量不同器型的陶瓷,并且通過優(yōu)秀的陶瓷裝飾技法以及形式為當代社會生活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更加豐富的視覺世界。陶瓷對于人們的生活來說,既可以作為一件裝飾品,也可以作為實用品來使用。陶瓷自身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正是由于客觀世界具備豐富多彩的特點,使得陶瓷的器型有很多種形式,不同的器型有著不同的作用。我們知道,作為一件藝術品,其從誕生到發(fā)展是需要經歷一個演變的過程的,當然最初誕生的時候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們生活的需求,在滿足了人們需要之后就會逐漸向藝術品的方向發(fā)展。人們最初就是為了簡便生活而制作的一些陶瓷器具,經過漫長的發(fā)展也就成為了享譽世界的藝術品。
陶瓷器從其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與人們的審美密切相關的,不論是在使用上還是在審美上。比如在我們所熟知的“大唐盛世”的唐代,其經濟就處于空前發(fā)達的狀態(tài),而且其中更加發(fā)達的就是海上的交通渠道,海上交通使得中西方能夠更好地溝通,進而出現(xiàn)了絲綢之路。在唐代,瓷器的造型是非常有特點的,整體給人一種渾圓飽滿的感覺,并且唐代對于瓷器的制作要求很高,能夠給人一種小巧卻非常精致的印象,看上去非常純凈,但是也能夠從紋路上發(fā)現(xiàn)變化。正是由于唐代陶瓷制作工藝的變化使得人們對于陶瓷的審美要求逐漸提高,當代的陶瓷制品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內容,比如鳳首壺、龍首杯等,這些器具都具有一定的異域風采,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陶瓷的產生就是與異邦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從唐瓷的特征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唐代對于異域文化是呈現(xiàn)出接納與包容的,具備相當?shù)奈幕孕拧?/p>
在十世紀初,我國的契丹族在北方建立了政權,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遼代。當時的契丹人通過當代的制瓷技術,并且結合當代人豐富的想象力,將生活中的實用部分以及實踐內容與制瓷技術相融合,進而設計出了不同的瓷器造型,主要可以分為中原形式以及契丹形式。后者具有較為有名的陶瓷器,比如長頸瓶、鳳首瓶、雞冠壺等等。在遼代中產生的雞腿瓶,主要就是瓶身非常修長,就像是雞腿一樣,底部是平的,上部開口非常小,整體來看是上粗下細,在設計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生活中運輸以及貯藏水等液體所用的,因此雞腿瓶的頸部就像是楔一樣,在口部就是翻卷形式的段頸,當時人們會用雞腿瓶來儲藏水以及背水,其修長的造型使得在使用中非常方便,其中的水也不會因為移動灑出來。為了保證雞腿瓶的穩(wěn)定性,就對其底部做了加厚處理,因此整個瓶身給人一種沉穩(wěn)結實的感覺。
在宋代,人們都非常崇尚“修身養(yǎng)性、平易質樸”的理念,人們重視道教,也非常崇尚自然,因此在很多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相應的體現(xiàn)。在當時瓷器的制作中,能夠發(fā)現(xiàn)在藝術層面上更加崇尚清雅單一的色調,對于那些傳統(tǒng)的藻飾是非常排斥的,也正是在這種藝術理念下,使得當時的陶瓷制作具有清淡典雅的感覺。當時的瓷窯為了滿足社會上不同人的需求,在進行瓷器的制作時會分類進行,使用豐富多彩的陶瓷器,這和唐代中陶瓷制作中的一些雍容華貴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別,主要就是給人一種淡雅清新,婉約清秀的意境。從整個瓷器的燒制中能夠發(fā)現(xiàn)具有很強的對稱美。在當時民間的瓷窯中,燒制出來的瓷器都是非常樸實耐用經濟的,很多都是在注重實用性的基礎上來滿足一定的審美需求。在宋代中的梅瓶是非常著名的,總體給人的特點就是口小、頸短、肩豐、足圓,并且因為瓶口只能插入梅枝,因此得名梅瓶。梅瓶整體是非常修長的,在宋朝梅瓶又被稱作是經瓶,有時也會用作裝酒,總體給人一種俏麗的形象,在明朝以后才被稱作梅瓶。在北宋晚期,也是陶瓷生產非常繁榮的階段,當時的人們吸收了之前陶瓷制作的各種優(yōu)秀技法,進而實現(xiàn)了梅瓶自身的發(fā)展。此外,宋代的玉壺春瓶器也是宋瓷中較為著名的作品。玉壺春瓶器總體是非常修長挺拔的,具有極強的美感,頸細、腹圓、足圓,制作的非常精良規(guī)整,甚至能夠從中觀賞到一種端莊穩(wěn)重的形象。在宋瓷中還有著名的橄欖瓶,其長度適中,瓶身的整體就像是橄欖一樣。橄欖瓶為宋代的河南登封創(chuàng)作,到了清代之后仍然在燒制,只是其造型稍微出現(xiàn)了變化,頸部變得更長,整體也變得非常勻稱,給人一種更加秀氣靈韻的美。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并且建立政權的封建王朝,在蒙古族的統(tǒng)治期間,相關的瓷器的創(chuàng)作也出現(xiàn)了新的風格特點,尤其是像大草原上的粗獷豪放等都融入在了瓷器的燒制中,當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蒙古特有的瓷器型。在元代生產的瓷器中,大多數(shù)都是關于瓶、罐、盤、高足杯等。在元代,最為盛行的就是高足杯,這也和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蒙古族人們喜歡騎馬,并且在馬上喝酒,因此高足杯也被稱為馬上杯,除了可以在杯子中盛放酒,還能放一些果實。高足杯在中國歷史上的出現(xiàn)也是蒙古族進入中原的時期。
到了明代,瓷器都更加樸實敦厚,也更加偏向世俗化。在明代盛行的是葫蘆瓶,因為整個瓷器的形狀都像是葫蘆一樣,頸部非常短,整個瓶身是通過兩部分黏合在一塊的。因為葫蘆自有諧音“福祿”,并且葫蘆瓶又非常像一個“吉”字,因此又被稱作是大吉瓶,整體的寓意就是大吉大利,也被當時的人們所喜愛,成為人們生活中使用較為頻繁的傳統(tǒng)瓷器。到了清代,瓷器都具有了其獨特的風格,但是很多都具有仿古特征,比如棒槌瓶、油捶瓶、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瓷器也具有仿制植物的特點,造型也更加優(yōu)美。
我國的陶瓷在發(fā)展中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具備不同的特點的,每個時代都有其符合社會特征的陶瓷器型,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相應的器型都會沿著上個朝代的某些特征而發(fā)展,但是這些陶瓷都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具備自身的特色。在對陶瓷器型進行研究與鑒賞時,一定需要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以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來進行,進而能夠對陶瓷藝術進行繼承和發(fā)揚,使其歷久而彌新。
參考文獻:
[1]施茜.金鐙馬踏芳草地 玉樓人醉杏花天——元代多民族共存的生活方式對元青花器型的影響[J].裝飾. 2007(07).
[2]張竹筠.淺談如何創(chuàng)作和選擇現(xiàn)代彩陶藝術品的器型[J].江蘇陶瓷. 2010(05).
[3]程國民,程國兵.論陶瓷器型的創(chuàng)新與繪畫的審美取向[J].景德鎮(zhèn)陶瓷. 2011(05).
[4]羅宏杰,楊云,王芬,苗鴻雁,梁寶鎏.不同歷史時期耀州窯碗器型結構特征之研究[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