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聞事業(yè)在我國的不斷發(fā)展,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恰當的角色定位可以促進新聞事業(yè)的積極發(fā)展、引導社會的輿論導向。新聞記者要在日常工作中遵守職業(yè)道德、拒絕利益誘惑、實事求是進行新聞采編工作,在高壓的工作環(huán)境中不忘初衷。位于新聞事業(yè)一線的新聞記者在工作中往往會受到一些利益誘惑,在誘惑面前想要堅守本色,不做不實報道就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新聞記者;角色定位;采訪權;
與新聞事業(yè)有關的從業(yè)人員在大眾傳播學中被稱為“守門人”,美國心理學家認為守門人在進行新聞信息篩選時會根據公司規(guī)定和個人意見做出決定,同時對一篇稿件從纂寫到面市的全過程進行設計、對稿件的整個思維設定(褒貶、抑揚)做出決策。綜上所述,新聞事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重大作用。我們要對新聞從業(yè)人員出現的角色定位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保證新聞事業(yè)的有序發(fā)展。
一、新聞記者常會出現的角色誤區(qū)
人們在生活中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如,一個女士對孩子來說是媽媽、對丈夫來說是妻子、對父母來說是孩子。人們在不同的角色間進行轉換,轉換的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被稱為角色沖突。新聞記者的特殊工作性質導致在工作中常常處在角色沖突上,新聞記者要在工作中明確自己的基本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傳遞積極向上的信息,不能逾越自己的職責,要調整好自己的身份言行,恪盡職守。
1、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中會出現一些超越職責的行為方式,這種現象就是記者忘記了自己的基本職責,把自己的角色設定為當事人,對新聞事件進行干涉,介入事件的發(fā)展。對自己和代表媒體的態(tài)度產生影響,變相的對事件進行了道德審判。近幾年新聞媒體揭露了很多貪污腐敗、徇私枉法的社會現象,使新聞輿論監(jiān)督走向了人們視野,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社會常見的司法腐敗、更好的進行法律監(jiān)督、促進我國的司法公正。新聞監(jiān)督雖然為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有利影響,但同時也存在著被濫用、腐化的危險,這樣的新聞媒體會左右法官的司法審判,可能會造成誤判等不良后果。一些新聞媒體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將司法的陰暗面無限擴大,產生不同程度的不實報道,損害司法機關在人們心中的公正形象,甚至讓人們對法律權威產生懷疑,阻礙我國司法事業(yè)的發(fā)展。媒體中存在的“越位”現象是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有些新聞記者在信息收集過程中長年累月的對社會中的同一種現象進行調查,雖然有利于記者對這種現象的了解,但容易讓記者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使其對同種現象中的不同情況失去判斷力,采集到的信息變得片面。采訪工作中的角色的混淆被稱為新聞事業(yè)的“錯位”,在采訪工作中要加強日常管理,定期對同一信息的采集記者進行調動,幫助記者肩負起新聞事業(yè)的使命,記者要明確角色定位,不能與采訪對象混為一談,在工作中牢記自己采訪者的角色。
3、新聞記者在社會發(fā)展中起著引導作用,記者的角色定位如果發(fā)生偏差,就會出現“越位”“錯位”的現象,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感情色彩,會使報道失去公正性,記者加入主觀情感去解決問題,不能在公平的立場上進行輿論監(jiān)督,對社會的發(fā)展造成巨大影響,導致新聞事業(yè)與“法制”背道而馳。
二、從特殊新聞活動中看記者角色定位
1、新聞記者在突發(fā)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新聞傳播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促使國內外新聞的競爭變得激烈,使新聞編寫的時效性愈發(fā)明顯,重大突發(fā)性新聞時有出現,記者要利用自身優(yōu)勢,捕捉尚未被發(fā)現的情景和情節(jié),對這些情景進行細化總結,準確生動的對重要新聞事件進行梳理編寫。突發(fā)性事件的采訪時間往往很短,要對采訪內容的編寫做到簡潔精煉,確定自身的角色定位,確保在遇到重要新聞時做到遇忙不亂。
(1)一些突發(fā)性新聞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報道,但不能盲目的追求時效性,記者要想好什么新聞要“搶”,什么新聞要“穩(wěn)”。在新聞報道中要根據不同種類的新聞使用不同的編寫方法,要根據社會現狀和新聞題材抓住報道時機,使報道合乎時宜。要強化記者的法治意識,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不能因新聞報道丟掉政治原則,把速度看得高于一切。要對重要新聞采取保密措施:一切涉及國家機密和人身安全的重要案件,不得泄密;重大災情、疫情不能做預報性報道;恐怖主義活動以及暴力事件,不能過分追求細節(jié),制造“轟動效應”,這些做法會對國家和人們的安全產生影響
(2)要加強新聞事件的輿論引導,對新聞報道進行適度的渲染,很多新聞媒體實時撰寫報道,字里行間透露著恐懼、絕望。在我國,一些報刊常常通過不健康內容來吸引眼球、刻意的刻畫暴力場面、對犯罪行為津津樂道,這些不端正態(tài)度,力求制造新聞轟動,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不良影響。
在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不能通過悲劇來倡導關愛生命,要在報道中體現出人們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的無私救助,讓更多的人看到昂揚的一面。
2、新聞記者在災難報道中的角色定位。隨著我國互聯網和傳媒的開放,我國記者有了揭露災難的勇氣。西方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反應迅速、事實準確,從不隱藏負面因素,充分的展示人們遭受的災難細節(jié),縱觀普利策歷年的獲獎作品,災難新聞存在相當大的比重。
三、記者在新聞到道中的具體做法
1、遵循事實的本來面目。在記者的采訪報道過程中會存在威逼利誘的現象,對這種情況的應對方法關系到報道的真實度。如,在礦難報道中,記者真實的進行報道會得罪一些強悍勢力,威脅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反之,如果進行不真實報道就會對弱者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安晃窂姍?,保護弱者”是新聞報道的本質,但是在一些災難報道中真實性帶有不同內涵,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顯得尤為重要,能否將真實情況反饋到社會群體中的決定在記者的一念之間。
2、人文關懷。在進行災難報道時要把對生命的敬畏作為災難報道的第一要義。新聞報道要將“人”作為新聞報道的核心。人文關懷的基本要素是生命的關懷,在災難過后的報道中,記者站在人的角度上會流露出對肇事者的痛恨和對死者家屬的同情,不能言辭犀利的去追問當事人的感受,那些冰冷的新聞素材,不是人們想要看到的。
3、國家形象的維護。國家形象國家在公眾輿論的投影,在社會主義發(fā)展下,新聞媒體存在著特殊任務,撰寫人員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媒體要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多加宣傳。尤其是國家重大事件的報道中,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引起國內國外的更多關注,尤其是災難報道,要通過災難事件表現出我國政府的善后能力、人民群眾的援助之手、監(jiān)管部門的親力親為等都具有很好的宣傳角度。
總結:
新聞事業(yè)是社會發(fā)展的一把利器,代表媒體的報道大多數站在社會“公正、客觀”的立場上。公正、客觀的報道對人們群眾來說,是對新聞媒體的最高期望。美國學者說過“在美國,如果新聞界沒有做好公眾的思想,那么國會的重大立法、國外冒險、外交活動、重大的社會改革都不可能成功。”可見新聞事業(yè)對人們的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娜,賈都督. 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與采訪權的探討[J]. 西部廣播電視,2013,(11):55-56.
[2]梁鑫. 新聞采訪權的性質及法律規(guī)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3]翁楚楚. 新聞采訪中記者的角色定位與采訪權[J]. 藝術科技,2014,27(03):117.
[4]王藝臻. 新聞記者采訪權利和義務平衡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5]戴麗. 新聞采訪權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政法學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