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迥然不同,兩國人民也有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以集體主義為中心,但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美兩國人對朋友的定義,期望和友情的持久上也截然不同。本文試圖從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存在的差異,并從文化角度深入分析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朋友;定義;期望;持久;原因
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中美兩國之間的人員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然而作為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內(nèi)涵大為不同。兩種迥異的
文化背景使得大家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上都有所不同,在相互交流和交友時難免發(fā)生文化上的沖撞。因此,了解彼此的交友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作者試圖從三個方面來比較中美友誼的差異并且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一.朋友定義的不同
“朋友”在漢語中有兩個意思:一是意識彼此有交情的人,二是指戀愛的對象。中國人所說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并且可以在感情上依托在思想上深層次交流的人,是一種親密的、有深交的人際關系。
美國人對“朋友”的定義比較寬泛,既可以指“同情者”也可以指“幫助者”;既可以是“一面之緣的人”、“客戶”也可以是“雙方感情很好,彼此尊重的人”或者“關系較近的親戚”。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對朋友的定義相對狹窄,而且要求更高,期望在遇到困難時獲得朋友的無私幫助;在情感遇挫時,我們期望得到朋友真誠建議與支持。比如說,當朋友遇到難處需要借錢時,處于朋友道義,中國人一般會借給朋友,并且不會約定確切的還款日期,這在美國人看來是不能理解的。
二.對朋友的期望不同
楊宜音指出,中國人往往沒有“公”與“私”的明確分野,而只有對關系遠近與親疏的判斷。中國人覺得朋友的忙是理所當然要幫的,即使因此要蒙受物質(zhì)上的損失也是值得的,正如成語說的那樣“千金易得,好友難求”,為了朋友甚至可以“兩肋插刀,在所不辭”。中國人通常在需要朋友幫忙的時候判斷其是否為“真朋友”,所謂“患難之交”、“患難見真情”。比如說中國人可能會用朋友的人脈關系,為他們的子女找工作,而美國人則不會。
美國人則更注重理性。他們也希望朋友是誠實的、忠誠的、值得信賴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很熱情地向朋友提供幫助。但是他們很少向朋友尋求幫助,而更多地依靠自己。遇到正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依賴理性而不是交情來辦事。他們既不會要求朋友違反原則去幫助他們,自己對朋友也采取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如果朋友做錯了什么事,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指出。這種對比很明顯地反映在
餐桌上,跟朋友一起吃飯中國人會搶著付錢,而美國人往往都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明誰請客。因而很多中國人覺得美國朋友重視的是利益而不是交情,缺乏友誼的概念。
三.友情持久性不同
中國人對交友很慎重,所以他們往往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接觸,等彼此深入了解后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對于中國人來說,友誼一旦建立起來,就希望它能保持一輩子,而且真正的友誼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無論生活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朋友之間,肝膽相照,為了朋友不惜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因此,中國人的友誼一般比較持久。
一般數(shù)來,美國人交朋友快,忘記朋友也快。美國人的流動性很強,據(jù)美國官方統(tǒng)計,一個美國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家21次。由于美國人經(jīng)常調(diào)動工作和搬家,所以他們和陌生人能很友好,可以快速地交友,以此來不斷改變自己的朋友圈,然而,這種流動性又得他們很難長久地維持一段友誼。
四、差異形成的原因
造成中美人民對朋友和友誼認知及期望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兩國人不同的人際價值觀,中國人以集體主義為中心,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種價值觀反映在交友的過程中,中國人會把他們的朋友圈看成一個集體,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他們期望從中得到一種歸屬感,因此他們非常強調(diào)朋友間的交情。朋友之間關系越近,對朋友的期待就會越高,友情也就會更加持久,反之亦然。
而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社會關系是建立在個人的獨立性上的。在這種價值觀影響下,美國人深信,每個人首先是一個個體,然后才是集體中的一員。因此對他人的期望不會很高,對友情上的投入就不會那么大,情感也就不會那么深厚了。
五、結語
通過對朋友的定義,期望和友情的持久性這三個方面的對比,筆者希望能夠減少中美兩國人民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誤會和沖突,也給致力于研究中美文化差異的學者提供一些借鑒。
[1]楊宜音.試析人際關系及其分類——兼與黃光國先生商榷[J].社會學研究(5),2005.
[2]袁岳、方大為.《中國這邊,美國那邊——81個話題透視中美差異》[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2004.
[3]陳國民.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