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白木刻是版畫語言中發(fā)展得最為久遠且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但由于他的直接性和純粹性,對創(chuàng)作者的把握畫面的能力要求更高,許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通過學習黑白木刻得到了啟發(fā)。本文通過簡述筆者在一次黑白木刻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從外出寫生收集素材到再創(chuàng)作延伸的過程,討論對黑白木刻預言的自我認識。
【關鍵詞】:黑白木刻;創(chuàng)作;延伸
在今年秋季過渡到冬季的十一月初,我與六月份一起參加過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寫生的同學進入了圍繞靈石的主題創(chuàng)作。這次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根據(jù)在靈石縣實地考察收集到的照片、速寫和寫生作品,竭盡全力地去思考各種不管是按部就班還是打破常規(guī)的方法,力圖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完成一次超越自我的作品。
實地考察與寫生階段
靈石縣的名字來源于隋朝文帝開鑿運河時發(fā)現(xiàn)的一顆天降隕石,雖然時間過去了數(shù)百年,這塊石頭依然保存完好,靈石已經(jīng)在當?shù)匕傩招闹姓紦?jù)著重要的地位。當?shù)乇4媪嗽S多的文物和古跡,還有民間故事,我們在這幾天中先后參觀了王家大院、介林、董家?guī)X、雷家莊、石膏山等地方,有的地方宏偉而繁復,有的地方原始而廣闊,不同于我以前去過的地方。我曾去過陜北的延川縣乾坤灣地區(qū)寫生,雖然與靈石縣同屬于西北地區(qū),并且陜西和山西是鄰省,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比如說乾坤灣地區(qū)植被稀缺,山體上大部分種植的是棗樹,窯洞破敗而荒涼,稀稀疏疏地散落在黃土地上,有時要翻過一個或者幾個山頭才能見到幾座歪歪斜斜的房子,寂寞而孤獨,似乎訴說著一個衰敗的故事;靈石縣地區(qū)總體來說水土資源豐富,紅崖峽谷的植被相當多,董家?guī)X曾經(jīng)居住的人也搬離得差不多了,但窯洞保存得很好,錯落有致,能想象得出當時居民眾多時的人來人往的景象。
每次到寫生的地點先了解當?shù)氐那闆r似乎成了我的一個習慣,并且試圖記住第一感受。我在靈石縣分別刻制了三張黑白木刻寫生作品:在王家大院的這一張作品中,我特意挑選了一個南北庭院風格結(jié)合的院子來寫生,并且相應刀法細致多變一些,因為在參觀時,我觀察到這戶人家很注重門窗、庭院的裝飾,有許多裝飾圖案和細節(jié),這些都體現(xiàn)了大戶人家和普通百姓住宅的區(qū)別,于是我就想表現(xiàn)出他們的情趣和品味;第二張木刻是在董家?guī)X寫生的,這里是我見過
窯洞保存得最完整的地區(qū)之一,我們到達董家?guī)X的似乎已經(jīng)是正午,在山上太陽特別猛烈,讓人睜不開眼睛,閉上眼時,大片陽光落在那些方方斜斜的窯洞和土房上的景象記憶深刻,自然和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這么粗曠生動地結(jié)合在一起,讓我印象深刻,我就把這樣一個強烈的關系用大片黑與白的對比方式表現(xiàn)在了畫面上;最后一張的寫生我已經(jīng)來到了石膏山上,我坐在臺階上遠遠眺望著女媧山和周圍蜿蜒的山脈,被這自然的景象感動,我在處理畫面時大部分只用一把圓刀,山脈是直白而簡單的,卻蘊涵著自然中的變化。這些寫生的作品成為了我后面繼續(xù)創(chuàng)作很重要的資料。
再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喜悅也有艱辛,總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創(chuàng)作之初,我們的主題必須和靈石這塊隕石的歷史有關,跟純粹的寫生或者抒情的作品不同的是,我們需要進行形而上的創(chuàng)作并讓畫面帶有一定的敘事性,也不能丟失藝術性的表達。查閱了靈石縣和隕石的來歷以及變遷的資料,拿出了六月份在靈石縣收集的照片、速寫和寫生作品與文本中提取了關鍵詞句相結(jié)合,進行了草圖的繪制,利用圖像和文字來說清“靈石”這件事情。
繪制了幾次草稿,與老師討論交流之后,終于敲定了三張草圖方案,我們便開始進行作品的制作階段。面對一張張兩米四乘以一米二的空白木板,即有興奮與期待,又有擔憂和未知,畢竟這么大的畫面,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讨频倪^程是費勁的,一刀接著一刀在木板上留下鮮活的痕跡,有時得用手掌都難以握穩(wěn)的大刻刀,借助錘頭在刀尾的敲擊來產(chǎn)生更巨大的力量。處理畫面時,最困難的不是人物或者石頭的處理,而是畫面中的留白部分,白色處理得當了,作品就能展現(xiàn)出黑白木刻有的沖擊力。比如在《天將瑞石》這張作品中,黑白灰的關系有明顯的安排,左下角特意留出了一大片白來調(diào)整畫面,白中還會留下些許的殘刀,完全的空白就會使作品失去了木味和繪畫性,當然,黑白木刻中的留白是不同于國畫中留白的作用的。
形變到質(zhì)的飛躍
版畫因版而生,生而衍,衍而變。在三張主版刻制完成后,我們試探著自身理性和感性的邊界,尊重藝術的偶然性,利用版畫可重復印刷的特點和結(jié)合饾版的原理去組合了新的畫面。
印刷新畫面時,三塊主版中不想運用的元素便不滾上油墨或用紙片遮蓋住,需要運用的元素便在安排好布局的情況下正常的印刷在宣紙上。我們觀察新的畫面,隨時隨地做著調(diào)整,這時候我們就用上了有的同學刻制的小版畫,有人物、村落和山體,饾版的原理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協(xié)調(diào)和豐富畫面。
打破常理,是學習藝術的人都想追求的一件事。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最后,試圖打破自身思維的定式,想方設法把畫給印“壞”,激動而瘋狂。比如《靈石——來石》這張作品,我們把版面元素不斷地疊印,最后只剩下一塊隕石和左下角的人物是能分辨形象的,其他的元素都被“破壞”得成為黑乎乎的一團了!
這一次的集體創(chuàng)作中,兩個星期的工作緊張而勞累,手指被木刻刀壓得發(fā)紅,偶爾還會被木屑割破,感受到身體的疼痛和精神的疲憊,但是幸好有可愛組員的陪伴。收獲頗多,對版畫的認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樣的體驗是在以前的創(chuàng)作中體會不到的。我想,大膽地突破和打破,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吧!
作品《靈石——來石》 黑白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