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有最明亮的天空,有最湛藍的大海;七月,有最動聽的蟬鳴蛙叫,有最調(diào)皮的雷公電母;七月,還有最蓬勃的樹蔭和最雀躍的孩子。
是的,夏天到了,暑假來了,孩子們終于可以盡情撒歡兒了,可是,去哪兒玩呢?跟誰玩呢?玩什么呢?三大問題不僅讓孩子無比煩惱,也讓家長萬分糾結。
漫漫兩個月,有些家長只要想想孩子整天在身邊鬧騰的情景,就不免一陣頭疼和心慌。所以,假期還未開始,孩子的暑期行程卻已經(jīng)安排滿了。爺爺奶奶家待半個月,外公外婆家待半個月,夏令營去半個月,還有半個月報了托管班或興趣班,可以在開學前盡快進入上學狀態(tài),看,多么完美!
請問,這樣的計劃你征詢孩子的建議了嗎?在孩子剛剛熟悉一個環(huán)境的時候立馬轉戰(zhàn)另一個環(huán)境,是否可以求一下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幼兒園的同學漸漸記不起名字和容貌,倒是和夏令營里新結識的小伙伴慢慢熱絡起來,可是分別也就近在眼前了……
想起我們自己年幼的時候,假期里我們不用學芭蕾、學英語,無需畫國畫、練書法,更不必參加各種名號的夏令營。當時的我們正忙著在田間地頭奔跑著捉蝴蝶,在搖搖欲墜的土墻夾縫中挑蜜蜂,對著一棵結滿果實的桑葚樹垂涎不已,又或者三五成群地躲到一棵大樹的樹蔭下,捉迷藏、玩玻璃球、打紙板、跳皮筋、丟沙包、跳格子;女孩子們常常打著消除“倒刺”的幌子,去采集來一堆鳳仙花,然后央求家人給我們包手指,其實只為了那時美美的“紅指甲”……是不是現(xiàn)在只是想想,就禁不住嘴角上揚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由的童年給了我們最歡樂的時光和最珍貴的回憶。在孩子眼里,最完美的假期也許真的只要有“自由的玩耍”就好。著名演員、導演張艾嘉曾經(jīng)在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上十分苛刻,她要求兒子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地上滾爬,從學走路開始就必須像個紳士,學習穿禮服,學習吃西餐,再高興也不許哈哈大笑……直到她的兒子被綁架。兒子平安獲救后,張艾嘉突然意識到:“沒有什么能比孩子快樂更重要?!庇谑?,她開始放任兒子啃漢堡包;與朋友在家里鬧得天翻地覆;穿便宜的T恤和牛仔褲,帶他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旅行……接著,在一個普通的黃昏,在埃及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面前,兒子靠在她懷里輕聲呢喃:“媽媽,謝謝!”張艾嘉幾乎是在瞬間就淚盈于 睫,她說:“我讓他成為全校最優(yōu)秀學生,他沒謝我;我讓他成為當紅童星,他沒有謝我;我傾家蕩產(chǎn)去交贖金,他沒有謝我;現(xiàn)在,他終于說了一聲‘謝謝’,就因為我把自由還給了他。”這也許才是孩子真正的成長,在愛和自由中的成長。
當然,自由不是放縱,玩耍也不是搗蛋。孩子整日整日地圍著電視、抱著電腦那絕對不是自由,孩子總是一個人而不得不藏起爸爸的公文包、弄壞爺爺?shù)睦匣ㄧR來博取關注,這也不是玩耍。育兒也是一場出發(fā),陪玩真的是件正經(jīng)事,愿我們的“幸福七日”能夠陪伴孩子度過一個完美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