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甲骨文“牛、馬”的字形釋義,探討漢字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再經過演變形成中國傳統(tǒng)生肖文化。在海外漢語教學中,與中國的甲骨文、生肖文化及其他國家相關文化結合,有效傳播中華文化。
【關鍵詞】:甲骨文;生肖文化;漢語國際教育
文化是歷史傳承下來的體現(xiàn)在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一種在象征形式中表達的概念系統(tǒng)。(Geertz,1973)[1]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對我們民族文化活動有著形象的描繪,是我們以及外國學習者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牛、馬”字形分析
(一)“牛”字字形分析
《說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盵2]這就是說,古人認識牛是從“大”著眼,“封”指隆起的部位,表示牛背凸起的肩胛部。“件”本義是指分開、分解。牛是大動物,物件大,可以再分解,拆分的各個部位又有專門名稱,因此“件”作量詞?!吧敝赣脕砑漓氲娜#豆攘簜鳌ぐЧ辍罚骸叭簧?,傷曰牛?!边@就說全身沒有損傷的牛叫“牲”。足見古人對牛的分類、功用重視的嚴格程度。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為三也。牛角與頭而三?!庹?,肩甲墳起之處?!盵3]這段對牛的解釋,用文字詳細描述了牛的特點:頭、兩角和高高隆起的肩甲部。“?!弊值募坠俏淖中危跋衽5念^部,突出了它一雙彎曲而粗長的角”(董,2004)[4],“中間一豎表示牛面,上面兩豎加彎表牛角,下面兩小撇表牛耳(李1992)[5]。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
(二)、“馬”字字形分析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鬃尾四足之形。”這就是說,“馬”是一種會昂首怒吼的動物。勇武無比。字形像馬頭、大眼、馬鬃、馬尾、四足的造型?!榜R”字的甲骨文字形,馬頭朝上,大眼代表馬的嘴和耳朵,馬背朝右,馬的鬃毛畫在右邊部分,左邊畫馬的前后蹄,意在行走,下部畫馬的尾巴。甲骨文字形描繪馬的最大特征大眼長臉長鬃,因此經過三千多年,字形已經過很多變化,但是今天的字形仍保有長臉長鬃的特征。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馬,武也,大揔武事也?!瘪R的感覺器官發(fā)達,眼大視野寬闊,記憶力、判斷力強,方向感很正確,有力善跑,但馬的性格不羈,難以馴服控制,是古人最晚馴化的動物。商代馬匹應用較廣泛,用于祭祀、戰(zhàn)爭、出行等。例如:(1)丙辰卜扶:馬至祖乙。(《合集》19847),(2)其三馬,叀不勿馬,兄辛。(《通》別一,何8),(3)甲辰卜:孚馬自大乙。(《合集》32435)從這幾條卜辭看出,商代祭祀用牛、羊等做祭品較多,而用馬做祭品較少見,因此商代以來馬不是一般的犧牲。例如:(4)……丙,車二丙(輛);……(《合集》36481正)這則卜辭記述了某次戰(zhàn)爭,在這次戰(zhàn)爭中,勝者繳獲了馬若干匹,車二輛。說明在現(xiàn)有甲骨文記載當時的戰(zhàn)爭事件中,馬運用于戰(zhàn)場已經非常普遍,馬是用于軍事攻擊和攻獵。
二、牛、馬成為生肖文化的過程
《說文解字》:“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肖,骨肉相似也?!蔽墨I中最早涉及生肖動物是《詩經·小雅·吉日》“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庚午馬與現(xiàn)在生肖午馬對應完全吻合。說明西周時期己經出現(xiàn)了十二生肖??脊艑嵨镔Y料是上湖北云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發(fā)掘的簡書,兩批秦簡均有關于十二生肖的記載,記于《日書》中。睡虎地秦簡《日書·盜者也》中記載:“……丑,牛也,盜者大鼻……未,馬也,盜者長須耳……”[6]此外,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亡盜》記載:“……丑,牛矣,以亡其盜……午,馬矣……”[7]從這兩個地方出土的秦簡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中盡管動物有些不同,隨著時間在不斷演變,其中有一些不變如牛、馬等。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都顯示,在西周早期,人們已經對牛、馬等動物的認識上升至新的領域。由最初甲骨文中記載的牛、馬作為最隆重的祭祀犧牲,到后世出土文物中的牛、馬形象器物和殉葬,說明古人認識世界的不斷探索過程中,也逐漸賦予了新的意義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如十二生肖最完備的配屬,最早以東漢王充《論衡·物勢》,“……丑,其牛;……午,亦火也,其禽馬也;……”在《論衡》中描述的生肖與陰陽五行相結合,說明十二種動物屬性及其相互關系。晉代葛洪《抱樸子內篇·登涉》:“……午日稱三公者,馬也?!笕辗Q書生者,牛也?!彼砻?,十二生肖的動物不僅用于紀日,其人格化形象也產生了。對生肖起源的考證,基本已達成不晚于西周的共識,但對于生肖動物究竟從何而來,學術界仍有爭議。[8]
三、中國生肖文化與海外生肖文化的對比
十二生肖包涵的文化思想和情感是人類的共性,因此很容易被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所接受。日本、朝鮮、韓國、越南、泰國、以及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qū),都是它流傳的范圍。“十二肖與巴比倫、埃及、印度均有之”[9]
十二生肖在傳播過程中,根據(jù)當?shù)夭煌拇韯游?,而有所變化?/p>
第一,印度與中國的生肖有兩點不同,印度人用“獅子”和“金絲雀”,而中國生肖有“老虎”和“雞”。
第二,希臘和埃及相比,希臘生肖有“老鼠”沒有“貓”而埃及生肖有“貓”沒有“老鼠”。
第三,美洲國家主要是墨西哥比較典型,墨西哥有農歷新年,除與中國有相同的六種動物生肖外,還有其他六種墨西哥特有動物。
第四,歐洲國家大多使用的星座,并與天文學“黃道十二宮”相結合,成為“十二星座”,而且歐洲國家基本相同。
第五,越南中國的生肖相比較,發(fā)現(xiàn)越南人有“貓”而沒有“兔”,其他與中國生肖動物基本相同。
經過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阿拉伯中的貝多因文化是埃及生肖文化的來源,盡管馬和駱駝占據(jù)著極高的地位,但在古埃及是對“?!钡某绨荩⒙又琳麄€埃及,它是古埃及人最早的眾神之一;印度神話《阿婆縛紗》中有關印度生肖文化的最早記載,有學者研究印度生肖起源于中國,目前在學界仍存在爭議;希臘人的生肖起源于古希臘神話;墨西哥生肖起源可分為三個時期即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歐洲星座起源于米索不達亞文明。由此可見,在不同地域的文明中,生肖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隨著各文明相互影響的擴大,生肖文化代表著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27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4]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41
[5]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及續(xù)編[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239
[6]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轉引自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3:124
[7]云夢秦簡研究[M].中華書局,1981,轉引自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5
[8]吳裕成.生肖與中國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9.99.113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釋干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