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語言人類學視角出發(fā)研究廉政熟語,通過分析廉政熟語語義探求其反映的廉政思想、制度及文化心理,將廉政文化通過熟語形式反映并于語言人類學研究相結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關鍵詞】:語言人類學;廉政;熟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漢語熟語在其形成過程中,經(jīng)過了漢民族人民在使用過程中的反復錘煉與加工,內(nèi)涵和意義也不斷得到升華和充實,而作為漢語的建筑材料,熟語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漢民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文化心理等特征。廉政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制度和社會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近年來成為政治學和法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而從語言人類學角度對于廉政熟語的研究還較少。語言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主要是通過語言來研究人類群體特征和文化,“語言人類學把語言看做是社會像符,是文化資源,它反映群體和個人的分類方式和思維特征,反映他們的情感的價值觀,也反映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1]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室主任納日碧力戈在其論文《語言人類學闡釋》中曾指出語言人類學的研究內(nèi)容包括:作為文化資源的語言、作為社會實踐的語言、作為歷史記憶的語言、作為話語權力的語言四個部分。實際上語言人類學是將語言與其賴以生存的人類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的學科,從語言人類學來研究廉政熟語就是從語言的起源來窺探廉政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總結廉政文化過程中人類的思維特點,進而反映漢民族的文化心理。
清廉是古代仕人的官德追求,也是我國古代對士人的基本要求和社會價值標準。春秋時期政治家管子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最早將廉政視為治國的根本。《周禮》最早主張廉政,“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盵2] 語言在廉政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記錄與承載的作用,有關廉政熟語的出現(xiàn),記錄了廉政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探討廉政,總是離不開貪腐,因此本文在研究廉政熟語之時,將反襯廉政的熟語,即貪腐類熟語也納入研究范圍。從語言人類學的視野對廉政熟語進行分析與研究,利于拓寬視野,能夠更好地通過廉政熟語透視中國廉政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和文化心理。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認為語言結構是文化結構的本源、決定因素,語言承載著文化,反映著文化,廉政熟語在其形成過程中充分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內(nèi)在精神和文化特色。廉政文化首先是從廉政思想文化開始的,孔子提倡“仁政”,主張做官就應當施行仁政,愛惜子民,所以有“仁者愛民”;老子強調(diào)“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從道家的角度要求人們要減少私心,遠離私欲,所以有“恬澹無為”“恬淡寡欲”;墨子指出“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主張節(jié)儉,認為節(jié)儉是圣人的美德,驕奢淫逸是小人之舉,所以有“廢奢長儉”“細大不捐”。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勤儉樸素是官員的基本官德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更是中國人民修身、齊家、治國的一個法則。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體現(xiàn)了當官的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階級重要的政治理念,就是要從“為民、愛民”的角度出發(fā),將百姓之事放在首位,將廉政思想牢記心中,民本思想的代代相傳,以至于歷代清官、諫官不斷涌現(xiàn)。然而,縱觀漫長的中國歷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王朝政權建立初期,政治會比較清明,文武百官也會比較廉潔正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統(tǒng)治王朝晚期之時,隨著政治制度的腐敗與法律約束力的下降,就會出現(xiàn)貪污賄賂的現(xiàn)象,往往該現(xiàn)象會發(fā)展成為一種風氣與習慣,貪官既是貪錢又是貪權,當官只是成為了謀求錢財?shù)囊环N途徑,“一日為官,勝似一世為民”“千里求官只為財”反映出自古以來升官定能發(fā)財都是百姓心中固有的“官本位”思想?!肮俦疚弧彼枷胧侵敢怨贋楸?、以權為綱,一切只是為了做官、升官,把做官看作是人生最高價值追求,諸如“貪官污吏”“羊貪狼狠”等熟語,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控訴了貪贓者的罪惡,貪污行為的無恥,反映了廣大民眾遭受掠奪與勒索的痛苦和辛酸。人們對清官廉吏總是充滿美好期望與贊頌,從中可以折射出百姓的“青天崇拜”心理,而清官之所以備受推崇,從根本意義上來說,還是源于對貪官污吏嚴厲的譴責與憎恨。
中國古代的官場是極為復雜的上層社會領域,也是古代中國制度文化的集中反映。古代社會,有人選擇入世,淡泊名利,歸隱山林?!扒辶倍嘤脕碇甘咳说男袨樽黠L,中國歷代的很多仁人志士視錢權為糞土,不貪贓枉法,嚴于律己,甚至在建功立業(yè)后選擇隱退,因此我們將以此形成的熟語也歸為“廉政”熟語,于是有“東山高臥”“無心出岫”“功遂身退”等。
有人選擇出世,成為達官顯宦,渴望在仕途上青云直上、名利雙收,這部分人大多是通過科舉考試、官吏選拔制度等步入仕途,由于中國古代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官員們都是在層層監(jiān)視下作為,然而在決策荒唐無理時便會產(chǎn)生一種“官場如戲場”的人情虛偽、辦事拖沓的風氣,縱然是清官,也毫無辦法,便有“清官難逃猾吏手”。
廉政文化是在多個原因的綜合作用下產(chǎn)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古代官場上“黨同伐異”現(xiàn)象的反抗與斗爭,說白了就是由于利益、門第、仕宦經(jīng)歷等形成的官場中的小團體,為的是擴大自己勢力的影響力,鏟除阻力。于是便有了“官官相護”“以黨舉官”“朝里無人莫做官”等,從另一個方面而言,也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社會家庭倫理制度、宗法制度及等級制度對于個人的影響,人不是個體人,而是關乎整個家庭、家族身份和命運的人。同時,人人想當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下上層地位對百姓的誘惑力,等級越高,所獲得的權利、地位和金錢就越多。當貪污受賄成為一個普遍現(xiàn)象,統(tǒng)治者為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便會利用廉政文化來加強吏治,以此來約束官員的行為,從公孫儀相魯不受國人贈魚到岳飛的“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從羊續(xù)前庭懸魚到海瑞僅以市肉兩斤為母親賀壽,廉政官員的言行舉止都足以垂范后世。
“廉者,政之本也”,從人類學視野下看廉政熟語亦可探出其時代意義,在當前我國反腐倡廉這一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中,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警示作用,探尋和繼承這一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可使我們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因此如何借鑒經(jīng)驗、如何貫徹落實、如何發(fā)揮文化的教導作用,使廉政文化發(fā)揮其應有作用,也成為新時代下政治學、法學領域探討的重要問題。
注釋:
[1]納日碧力戈,《語言人類學闡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2]《周禮·天官家宰·小宰》
參考文獻:
[1] 何俊芳,語言人類學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8)
[2] 焦平平,仕進文化詞語及其文化義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0
[3] 納日碧力戈,語言人類學闡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4)
[5] 王勤,馬國凡等,分類漢語成語大詞典[Z].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6] 溫端政,分類諺語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劉昱(1991.5—)女,內(nèi)蒙古包頭,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字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文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