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是一個鎮(zhèn)級行政單位,隸屬于甘肅省高臺縣。它地處河西走廊中段,位于高臺縣城西北約50公里,北鄰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西面與酒泉市金塔縣接壤,南面緊靠肅南縣眀花鄉(xiāng),被稱為中國第二大內流河的黑河貫穿全境。[1]“民國初,羅城稱為三區(qū)。民國28年(1939年),設四維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初,建四維區(qū)。1955年境內設天城、羅城、花墻、河西四個鄉(xiāng)。1958年成立羅城人民公社。1961年羅城公社分為羅城、河西、天城、十壩四個公社。1964年,羅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為羅城公社。1983年改為羅城鄉(xiāng)?!?015年10月改為羅城鎮(zhèn)。
高臺羅城民間小曲歷史悠久,但是真正發(fā)源于本地的卻很少,它們都是在近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的演變而來。在縣城往北45公里的羅城黑河大橋不遠處有一個叫紅寺坡的地方,這里曾有廟宇數座,來往于黑河兩岸的渡口也在此處,因此這里來往的僧侶和商人不斷,久而久之,便有來自各地的音調在此匯集,形成了新的曲調被保留下來,廣為傳唱。羅城當地的民間小曲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有一些當地小曲跟佛教誦經的基調相似。這是因為處在絲綢之路的羅城小鎮(zhèn)當時佛教文化興盛,因此僧侶們誦經的曲調也就慢慢被傳唱,形成了羅城民間小曲的曲調之一。另外,地處絲綢之路要塞的羅城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因此當地交通也相對比較發(fā)達,來往于新疆、內蒙、陜西、山西、寧夏等地的商人也不斷的帶來外地的民間曲調,在經過不斷傳唱和完善,這也是羅城民間小曲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羅城民間小曲是典型的漢族民歌,主要分為小調和勞動號子。在傳唱中主要使用了當地的方言俗語,因此顯得非常的通俗化。由于用了當地的方言來傳唱,所以對羅城小曲的傳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同時,羅城當地的方言演唱當地民間小曲,就產生了方言發(fā)聲過程中咬字吐字的不清晰,傳唱者如果唱的時間久的話,由于當地的咬字都比較的靠前且較淺,而且大部分都是用大白嗓來唱,因此時間久了會有嗓子不舒服的情況。
羅城民間小曲的音樂曲調主要以中國的民族調式為主,以徴調式居多,商調式次之,其它調式并存。它的音樂特征給人以悲苦、傷感的同時,又給人以高亢嘹亮的風格。羅城民間小曲的歌詞結構也非常有特點,一般以時間的先后順序、數目的大小順序為主,比如月份的由小到大、季節(jié)的先后順序、數字的大小順序。
羅城民間小曲的演唱形式不拘于任何形式,它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表演。田間地頭、院落炕頭都可以演唱,都由口傳心授來傳唱。它的伴奏形式也并沒有什么豪華的樂器陣容,一般情況下只需要板胡一把、二胡一把、三弦一把、四塊竹瓦、一對銅栓就可以了,不需要其它的樂器,以免影響小曲內容的清晰。
今天,在羅城民間小曲面臨即將消失的窘境,它是一份珍貴的財富。它的核心價值觀源于精神層面,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加以保護和發(fā)揚。讓它在倡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實現其固有的藝術價值。
注釋:
[1]張志純 高臺縣志輯?!綧】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8
參考文獻:
[1]張志純 高臺縣志輯校[M]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
[2]李惠芬《淺析高臺羅城民間小調歌詞的結構特點》河西學院學報 第28卷第一期(2012)
[3]李惠芬 《甘肅高臺民間小調內容分析——以羅城鄉(xiāng)為例》河西學院學報 第26卷第四期
作者簡介:張?;?、劉興波,作者單位:蘭州大學專業(yè)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