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聲音樂,在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4分33秒》出現(xiàn)后開始被人們逐漸意識到其的存在。而就在我國的傳統(tǒng)儒家、道家思想中,卻早已存在無聲之樂的影子。本文試圖從我國傳統(tǒng)無聲之樂思想和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無聲之樂中進行分析,探索無聲之樂的美學意義。
【關鍵詞】:大音希聲;無聲之樂;《4分33秒》
音樂,作為一種聲音的藝術,一直在人類的發(fā)展歷史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而正是在人類的不斷發(fā)展中,另一種音樂也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無聲音樂。作為擁有著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文明古國,我國自古便提出來無聲之樂這一審美思想,如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提出的音樂思想“大音希聲”,和孔子在《禮記》中曾經(jīng)提出的“無聲之樂”。
而人類的進化過程似乎永遠是在進行著周期性的循環(huán)運動,就在20世紀的美國,約翰.凱奇借由《4分33秒》將無聲之樂大膽地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而這樣的,與普通音樂想駁的無聲之樂所具有的音樂美究竟在哪里?作為欣賞著應如何看待呢?本文將通過一些資料進行簡短的論述。
一、中國古代的無聲音樂思想——“大音希聲”與“無聲之樂”
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給道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崩献拥恼麄€思想都在圍繞著“道”而展開,道的存在。而“道”在老子的思想中,是無處不在,且永恒的,絕對的。它是超脫出我們?nèi)粘=?jīng)驗中認識到的任何一種事物的,故而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中提到道的特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繩繩兮不可名”故,我們可以看出道,是不可用言語說出的,也是更不可能被看到的。也正是這種“道”的存在,使得老子對于音樂的審美也是圍繞著“道”展開。
而再看“大音希聲”,字面上來說便是“完美到無可挑剔的音樂,是無聲的音樂”。老子的思想既然是圍繞著“道”展開的,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所謂的“大音”就是,接近“道”的聲音。那么“希聲”便更容易解釋,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是“既然‘道’是前文所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的”那么,所謂的“大音”自然要貼近“道”,而無聲則更像是音樂在貼近“道”的一種表現(xiàn),故而“大音希聲”。而另一方面則是老子認為:“五音令人耳聾”故,只有脫離聲音中的“五音”之外的音樂才是真正符合老子音樂審美的音樂。
如果說,老子的“大音希聲”是因為老子的思想是在圍繞著“道”這一存在,故而產(chǎn)生了“大音希聲”這一思想的話,那么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另一位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無聲之樂”的理論。
孔子并不存在“道”這一思想,孔子的無聲之樂在筆者看來是符合儒家所倡導的“樂”。儒家所倡導的樂,是人的修養(yǎng)所必備的,是一個人的人生修養(yǎng)必須經(jīng)過的一項??鬃拥乃枷胂雭碇鲝?,推崇人應該達到君子這一高度,孔子提出的“君子”一形象應該注重的是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關乎外物的好壞。因此,儒家的音樂思想中也便出現(xiàn)了“無聲之樂”這種完全拋棄了音樂外在的一切形式而存在的音樂。
不難看出“大音希聲”和“無聲之樂”是兩種在本質(zhì)上完全不同的理論思想,但是,其思想下的音樂形式是有著相通性的,而其內(nèi)涵的音樂美學更是存在著相通之處。
二、后現(xiàn)代主義無聲樂——《4分33秒》
后現(xiàn)代主義,是在20世紀出現(xiàn)在西方社會的一種文化思潮,其表現(xiàn)在各個領域,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等領域,其具有“無中心”“反理性”“無深度”“反文化”的特點。而在這樣的文化思潮影響下,約翰.凱奇所寫的《4分33秒》則是充分地展現(xiàn)出了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特點。
在現(xiàn)今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兩個版本中,一般都是將此曲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演奏者走上臺,一切按照的是正常表演的流程。其坐在鋼琴前,觀眾們開始期待演出??删驮谶@第一階段的時間里,觀眾的期待感被不斷地調(diào)動起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期待感逐漸走向飽和,觀眾們期待的音樂的開始。
第二部分,觀眾開始出現(xiàn)低語聲,他們想要知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胸中的期待感迫使他們坐下來,等待不知會不會到來的音樂。而好奇心則在告訴催促他們——觀眾開始變得想要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卻又不得不坐在自己原來的位置上繼續(xù)等待。
第三部分,期待感長時間的不到滿足的觀眾們終于喪失了耐性,在他們的憤怒甚至是咒罵中,表演者起身、鞠躬、下臺,在一片滿然的眼神中,離開舞臺。
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曲的“演奏”過程中,觀眾們經(jīng)歷了一個“期待—疑惑—憤怒”的過程,而可以想象到的是,原本寂靜的音樂廳也經(jīng)歷了一個“寂靜—竊竊私語—嘈雜”的過程。筆者認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此曲展現(xiàn)出了后現(xiàn)代主義所獨有的,“無中心”“反理性”“無深度”“反文化”的特點。其背棄了傳統(tǒng)西洋音樂中,“給予觀眾期待——滿足期待”,“創(chuàng)造矛盾——解決矛盾”的特點。
而正是這樣的高度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音樂與現(xiàn)實生活的界限完全打破。約翰凱奇很明顯并沒有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是完全把音樂演奏的時間甚至是內(nèi)容交給了觀眾,筆者認為,這樣的演出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行為藝術。而,筆者認為,約翰凱奇的這部作品,將大量的空間留給了聽眾,在首次演出時前文中所提到的“寂靜—竊竊私語—嘈雜”未嘗不是該音樂作品的一部分。而且,其在第一部分的期待的過程中,完全將音樂交給了聽眾去自由想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作品《4分33秒》所帶給我們的無聲音樂更像是一張白紙,它讓我們自己去聆聽自己想象到的音樂,每個人的音樂各不相同,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一千個人耳中也有一千首《4分33秒》。
三、從“大音希聲”“無聲之樂”到《4分33秒》
無論是老子的“大音希聲”還是孔子的“無聲之樂”,可以說都是一種思想,甚至是哲學領域的理論學說。老子的大音希聲,是一種符合其“道”的思想的一種對于音樂的思想,表現(xiàn)了老子對于“大音希聲”這種至高無上的音樂的追求;而孔子的“無聲之樂”則是與之“君子”這種至高的人那種“看重內(nèi)心而輕外物”的特點相符的。二者雖然在存在目的上有所差別,但是其本質(zhì)都是與之思想相匹配的一種音樂審美。且,二者都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次。
而再看后現(xiàn)代主義的《4分33秒》則是并無太多的理論去闡述,而是直接將之付諸于實踐,在音樂的表現(xiàn)之中,將原本屬于作者的對于音符、旋律、節(jié)奏,也就是對于整個音樂的把握和掌控權分給了表演者和觀眾,使得《4分33秒》這部作品在演出時,表演者不在是作為創(chuàng)作者想法的詮釋者,觀眾也不再只是能死板地接受來自于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思想。三者開始在演出中共同地去表現(xiàn)這部音樂,也在這種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音樂中,將音樂從音符、樂譜中解放出來,將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
而無論是大音希聲、無聲之樂、還是《4分33秒》,都具備了“無聲性”“不確定性”“不可被感官接收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導致了這樣的無聲之樂可以說是直接由每個人的內(nèi)心進行理解,而不再是借由音響效果、音樂表演等形式表演出來后再經(jīng)由觀眾接受進行理解??梢哉f其是雖無聲,卻勝有聲;無聲卻又有聲的一種音樂。而這種音樂,筆者認為,其帶給聽眾的美學享受是更加直接,且讓觀眾更接近音樂的一種音樂。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無聲音樂,看似是一個可笑的存在。但是,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對之存有偏見,而視之如異端一般,排斥無聲音樂。在藝術的發(fā)展中,任何藝術形式的出現(xiàn),都是有著其必然性的。我們需要看到無聲音樂的必然性,也要意識到,音樂畢竟是一門需要音響來表現(xiàn)的藝術形式,無聲音樂也只會是其發(fā)展長河中無數(shù)浪花中奇特且?guī)в歇毺伧攘Φ囊欢淅嘶?。無聲音樂,終究是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音響音樂的。但是,其審美價值和存在意義,認識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宋瑾.后現(xiàn)代主義音樂釋論[J].福建藝術,2011(3).
[2]馮長春.從“大音希聲”到《4分33秒》[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1).
作者簡介:牛一帆(1994—),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