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理是哲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在哲學研究的各個時期和各個領域內,人們大都自覺地貫穿著對人類自身和事物的存在及本性的深切關注,都有意識地對真理問題進行探究。尤其在近代哲學發(fā)生認識論轉向以后,真理問題就成為了哲學研究的核心主題。在《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沿著黑格爾、馬克思和恩格斯開拓的哲學道路,運用唯物辯證法思想,對真理概念作了科學的闡釋,實現(xiàn)了對西方傳統(tǒng)真理論的超越,捍衛(wèi)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本文是在追溯列寧真理觀的淵源和基礎上,系統(tǒng)闡述了列寧唯物主義辯證真理觀的確立,并認真分析了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的基本內容,最后指出了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真理;絕對真理;相對真理;辯證真理觀
一、列寧真理觀的淵源和基礎
(一)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真理觀
真理問題不僅是哲學認識論中的核心問題,也是黑格爾《邏輯學》的主題。按照黑格爾的說法,“真理不僅應是哲學所追求的目標,而且應是哲學研究的絕對對象?!盵1]他在真理問題上的觀點是絕對的唯心主義可知論者,早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以前,黑格爾就以以客觀唯心論為基礎,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從辯證法的角度對真理的屬性及特征作了精辟的論述??梢哉f,黑格爾對于真理觀的論述是后來很多馬克思主義者的真理觀形成的邏輯起點。
首先,真理是客觀的。黑格爾說:“客觀思想一詞最能夠表明真理”[2]。這個思想與他對康德主觀主義的批評是分不開的。他認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同一是觀念,觀念就是真理。雖然黑格爾提出的真理客觀性是對康德和舊唯物主義各自理解的客觀性的辨證與綜合,但是從他對主觀真理論和“形式的真理”的批評、堅持真理和觀察的客觀性等方面來看,其中也還包含一定的合理成分。列寧非常重視黑格爾的真理客觀性這一思想,他說,“觀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jié)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盵3]在后來的《哲學筆記》一書中,列寧把這一點列為辯證法的第一要素。
其次,真理是全面的。依據(jù)黑格爾的真理觀邏輯,如果說真理是認識運動的過程,通過實踐和認識的方式達到主體思想和客觀實在的一致,那么“思想(=人)不應當認為真理是僵死的靜止,是象精靈、數(shù)目或抽象的思想那樣沒有趨向的、沒有運動的、慘淡的(恢暗的)簡單的圖畫(形象)?!盵4]“單一的存在只不過是觀念的某一方面;因此,觀念還需要其它的現(xiàn)實性,這些現(xiàn)實性同樣地表現(xiàn)出它們是單獨的和看來獨立的存在。概念只是在所有現(xiàn)實性的總和中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中才會實現(xiàn)?!盵5]由此可見,他又從真理的含義出發(fā),對觀念全面性這一真理觀的重要觀點展開了進一步論述。
再次,真理是過程的。在分析真理的實質是概念與客觀性的同一以后,黑格爾又進一步證明了這個同一是個歷史的、變化的過程。黑格爾認為真理不在開端,也不在結論,開端和結論都是空洞的,關鍵在于它的發(fā)展過程,觀念實質上就是一個過程,這是黑格爾關于認識過程的辯證法。列寧對黑格爾的這一觀點非常認同,并在《哲學筆記》中對這一的思想作了更為詳細的論述。
(二)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
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真理觀深刻的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形成和發(fā)展,由于唯心真理觀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無法克服的問題,馬克思也對黑格爾真理觀中不合理的成分進行了客觀而深刻的批判,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正是在吸取了黑格爾唯心真理觀的“合理內核”基礎之上而建立起來的。
在真理觀問題上,馬克思超越了以符合論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真理觀,他將真理觀從認識論的范圍解放出來,將真理觀問題置于實踐的視閾下去進行分析和解決,這是他在真理觀上實現(xiàn)的革命性變革。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一方面批判了唯心主義,將實踐歸結為絕對理念的錯誤,另一方面也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把實踐與動物式的本能活動劃上等號的錯誤,進而提出了必須在實踐中去把握真理,實現(xiàn)了真理觀發(fā)展邏輯中的巨大的理論變革。馬克思的真理觀對列寧的真理觀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列寧主義也被稱作“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三)恩格斯的辯證真理觀
在真理論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們的真理性認識是永恒不變、絕對正確的,還是需要補充完善、變化發(fā)展的?杜林形而上學的認為,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根本不變的”,它適用于任何時間、一切地點與條件。針對杜林的永恒真理論,恩格斯辯證地分析了人的認識能力,認為就人類認識能力的本性和可能性來說,是無限的、至上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但是,人類思維是無數(shù)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的個人思維的集合,個體的認識總是被社會歷史條件、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實踐水平等方面所制約,因此就個人的認識能力來說,不可能是無限的、至上的,相反,它是有限的、非至上的。人類認識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有限性與無限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所以恩格斯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實現(xiàn)和每次實現(xiàn)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6]。同時人類認識也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矛盾,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學錯誤觀點的過程中,恩格斯對認識的辯證法、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以及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系都進行了科學地闡述,對列寧真理觀的進一步向前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此基礎上,列寧后來進一步說明“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說得‘過火’,加以夸大,把它運用到實際所能應用的范圍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謬絕倫的地步,而且在這種情形下,甚至必然會變成荒謬絕倫的東西?!盵7]后來列寧在恩格斯的辯證真理觀思想的基礎上,更加明確和科學的表述了真理發(fā)展的概念,體現(xiàn)了列寧對恩格斯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
二、列寧的真理觀
(一)客觀真理和主觀形式
列寧在《唯批》一書中,集中地對波格丹諾夫的相對主義真理觀進行了尖銳徹底的批判,并在這個過程中,他又對恩格斯關于真理客觀性、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辯證關系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論證和闡發(fā)。
列寧首先提出了關于客觀真理的最根本的問題,即是否有客觀真理?列寧用提問的形式,明確地表達了自己在對于真理觀問題的觀點。接下來他對“是否有客觀真理”這個問題做出了的回答,他說“感覺是我們知識的唯一泉源”[8]。他認為,每個真理都有其客觀真實的來源,真理不僅是對事物現(xiàn)象的直觀感受,也是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而不只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表面現(xiàn)象的反映。列寧所說的客觀真理,指的就是在人的意識中所包含的,但是卻不依賴于人、不依賴于人類、不依賴于主體而存在的內容。列寧認為,客觀真理的本質是唯一的,在紛繁復雜的認識中,能夠正確的反映客體并且完全符合客體的正確認識只有一個,這個認識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改變的。
列寧之所以對客觀真理進行肯定,是在為承認唯物論哲學這個基本的前提做準備。唯物論認為,雖然人具有的思維和意識使人能夠對客觀世界做出反映,但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卻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從唯物論的立場出發(fā),人類認識的唯一和最終的源泉,只能是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和主體的實踐活動,而不可能是“絕對理念”或“絕對精神”等概念。換句話說,所謂客觀真理,指的就是真理內容的客觀性,它來自于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這個客體是不因主體認識的差別和變化而改變的,這也是真理的唯物論。后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發(fā)展和豐富了《唯批》中的這一觀點,他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出發(fā)去定義真理,更加明確地指出了真理的本質,即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
(二)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列寧關于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內容及其辯證關系的闡釋,是貫穿在他揭露與批判馬赫主義者的相對主義真理觀點當中的。他指出“絕對真理是由發(fā)展中的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的相對真理,是對不依賴于人類而存在的客體的相對正確的反映。這些反映日趨正確,每一個科學真理盡管有相對性,其中都含有絕對真理的成分。”[9]也就是說,絕對真理是指具有絕對形式,即具有無條件的永恒不變的所有形式的真理,是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陀^真理的存在和人類思維的本質都能夠表明人類完全能夠認識整個世界,而且可以無條件的對世界進行完全正確的反應,能夠獲得所有的絕對真理。但是由于客觀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思維不能立即無條件地對整個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反應,所以也就不可能立即得到全部的正確的絕對真理。只有通過人類認識的無窮發(fā)展,經(jīng)過個人思維的每個特定條件下的相對真理的不斷積累,由無數(shù)個相對真理之和組成絕對真理,才能逐步趨向和實現(xiàn)人類對于整個客觀世界完整而正確的認識。另外,不只是我們對整個世界的完全正確認識是“無數(shù)相對真理之總和”,我們對每個個別事物的完全正確認識也同樣是“無數(shù)相對真理之總和”。承認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是堅持了可知論,從而與不可知論徹底劃清了界限。因為這個“總和”證明了人類不僅可以認識整個世界,還能夠實現(xiàn)對這個世界的完全正確的認識。
(三)真理的標準問題
真理是主體對客體的正確認識和反映,但是如何才能判斷人們的認識和反應是真理還是謬誤?這就是真理標準的問題。列寧揭露了馬赫主義割裂認識與實踐,并把用驗證認識真?zhèn)蔚膶嵺`標準置于認識和科學之外的詭辯手法,批判了馬赫主義者否定實踐標準的荒謬觀點,有力地反擊了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恩格斯實踐標準理論的歪曲與攻擊。在繼承、捍衛(wèi)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實踐檢驗標準理論的過程中,列寧還闡明了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與作用,解決了認識和真理的來源問題,并將實踐標準進一步發(fā)展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10]。同時,列寧還提出了關于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問題,即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辯證觀點。這是關于實踐標準自身的兩種屬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二者從不同的角度證實了實踐對真理的檢驗作用,絕對不能被割裂和混淆。
只有堅持實踐的觀點,才能推翻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謬論。列寧說:“如果把實踐標準作為認識論的基礎,那末我們就必然得出唯物主義”[11]。因此實踐不僅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也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歸宿。對于實踐標準的問題,列寧運用辯證法進行了全面而完整的的闡釋,將實踐標準看作是社會的歷史的過程,辯證的看待實踐標準,是列寧對實踐標準的一個突出貢獻。但是也不能將實踐標準絕對化,否則就會走上教條主義和絕對主義的錯誤。所以列寧又提出,實踐標準實質上絕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正確和全面地堅持實踐標準的兩重屬性和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將會陷入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的泥潭。列寧提出了較為完整的認識論思想體系,捍衛(wèi)、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檢驗及真理標準的理論。
三、列寧的真理觀對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及地位
(一)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列寧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始終堅持馬恩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原則,但是他有沒有僅停留于此,而是在實踐中把握和貫徹辯證法,豐富和發(fā)展了馬恩關于實踐標準的辯證法思想。他還以對自然科學新成果的概括和對相對主義的批判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了實踐標準辯證關系的原理,即實踐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他說:“實踐標準實質上絕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斗爭。”[12]列寧提出的關于實踐標準的辯證原理豐富和發(fā)展了馬恩關于真理觀的理論思想,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中實踐標準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從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從列寧對真理觀述特點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啟示:在真理觀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地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只有以這為個出發(fā)點為前提,才可以理解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一旦背離了這個最基本的出發(fā)點與立場,就會導致站在兩種互不相容的、絕對對立的立場去思考,從而就會出現(xiàn)兩種結果:一種是滑向杜林在真理觀問題所表現(xiàn)出的形而上學獨斷論,另一種就會走向馬赫主義的主觀唯心主義或相對主義真理觀。因此,掌握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解決真理觀的認識論基本前提和出發(fā)點。
(二)對新世紀建設社會主義實踐的重大意義
經(jīng)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建立與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真理觀是對客觀世界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絕對真理。在過去,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下,我們曾經(jīng)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現(xiàn)如今,它仍然可以正確地指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yè)。
恩格斯曾經(jīng)表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我們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固定的、不變的教條,而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樣,列寧也將馬克思主義視為“偉大的工具”。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取得事業(yè)成功的理論基礎,也是經(jīng)過實踐驗證的科學的真理,因此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如果我們缺乏正確的科學的理論指導,那么終將導致失敗。同時,我們的思想也要隨著歷史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用新理論去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并形成新的科學理論去指導新的實踐,進而更好的運用與解決我們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新問題。相反,如果我們無視客觀現(xiàn)實條件的改變,而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所提出的個別論斷奉為金科玉律,那就會導致我們脫離實際而走上“本本主義”的錯誤道路,而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無法順利進行,這也是列寧的辯證真理觀為我們提供的重要啟示。
總之,馬克思主義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經(jīng)過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并且它是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深入的真理,因而是絕對真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對于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并且它不斷為真理的發(fā)展開辟道路,因而它也是相對的。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我們更應該強調馬克思主義對現(xiàn)代化建設的指導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與立場去解決社會發(fā)展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我們今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中,一定還會提出更多的指導理論和思想,那么我們如何衡量與判斷新理論和新思想是否具有真理性?答案當然是將經(jīng)過眾多馬克思主義者豐富和發(fā)展過的科學真理觀作為評判標準。這也正是如今我們對列寧的辯證真理觀進行深入探討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注釋:
[1]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93頁。
[2]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93頁。
[3]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9頁。
[4]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9頁。
[5]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08頁。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6頁。
[7]列寧《列寧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7頁。
[8]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9頁。
[9]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9頁。
[10]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4頁。
[11]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9頁。
[12]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4-135頁。
參考文獻:
[1]列寧.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寧.列寧文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簡介:孫玥涵(1989—),性別 女,民族 漢,籍貫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職務/職稱[無],學歷:碩士,單位 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