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思想政治課越來越向跨學科方向發(fā)展。新課程改革后人們將教育學與生態(tài)學相結合,產生了生態(tài)教育的教學模式,但該模式卻存在不足之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本文主要以山東省昌樂二中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為例,對生態(tài)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評價,并提出了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 生態(tài)教學 教學評價
一、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教學的含義及其應用
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是指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就是要實現(xiàn)課堂生態(tài),在生態(tài)學原理指導下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環(huán)境中展開的教與學活動各教育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穩(wěn)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網絡結構形式。隨著全國各地中學對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的實踐探索,雖然各中學對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旳命名不同,但其課堂結構與內容都相類似,其課堂教學設計都是經過學生自主學習獲得體驗、小組合作討論構建知識與教師點撥指導夯實基礎這樣一系列的程序。
山東省昌樂二中校長曾這樣解讀“271”教學模式:在這樣的生態(tài)課堂中,沒有表演、沒有偽裝;沒有老師的一廂情愿、碟噪不休、好為人師,有的是原汁原味、神情專注、始終如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平臺?!?71”生態(tài)課堂模式是由山東省昌樂縣第二中學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推行下推行課程改革,逐步探索出的一種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之所以把這種生態(tài)課堂模式稱之為“271”源于教學教學實踐中的“271”現(xiàn)象。教師提前為學生提供課程的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準備。全班學生依據其學習的特點分為若干小組,各小組成員在預習學習結束后要教師引導小組成員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每節(jié)課輪流)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向全班展示本組學習成果、學習心得,同時也提出小組成員在預習過程中的出現(xiàn)疑點和問題進行班級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們的討論適時地進行點撥總結。
二、昌樂二中的生態(tài)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在“271”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們看到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都發(fā)生了改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成為了知識的“引導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了知識的積極“建構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同學們將花費更多的課外時間來取得的學習成果。在“271”模式中,教師提前通過網絡QQ等多媒體手段與同學們分享導學案,同學們通過自學導學案,完成自學成果。這需要學生具有相關的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教材內容的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等等。這對高中文理科分班后的文科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模式,但對高中文理科分班前以及高中文理科分班后的理科班的學生來說,將是一種負擔。預習案中的自主學習筑牢基礎部分與課堂探究案中的重難點知識的檢查與點撥部分以及構建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部分是重復的內容。雖然說重復是知識的一種操練鞏固,這種機械的知識點簡單復制浪費了學生的大部分自習時間。
在“271”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學生的成果展示、質疑、解疑的過程占據了課堂的主體。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結合原理、事例等以理服人,積極勇敢的展示自己。但是在我們的實際課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習慣、樂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觀點,或者說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在經過老師與同學們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夠轉換自己原有的內斂的性格特點。對于比較活躍的學生來說,這種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課堂模式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而課堂氛圍并不活躍的學生來說,一方面他們可能會成為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的看客,并沒有實際參與到這種平等的對話當中;另一方面在這種長期課堂“邊緣人”的角色中,可能會導致他們放棄對政治課程的學習。在課堂參與中,可能就只是幾個特優(yōu)生或者一小部分的優(yōu)秀生的展示,并且一直會是這些學生,成為一種“寡人平等”,而那些待優(yōu)生以及一部分性格內向的優(yōu)秀生與特優(yōu)生就可能成為課堂的“邊緣人”。
在“271”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有著許多小組討論、質疑、留疑、解疑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是引導者,并強調了小組長在討論過程中的調節(jié)、控制作用,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往往會存在大量的無效討論。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對于學生的一切觀點都采用寬容、認可的態(tài)度,這樣不利于對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引導。另一方面,它給一些教師專業(yè)技能有所欠缺的老師以借口,教師沒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成為了課堂討論、課堂及學習的“邊緣人”。我們從“271\"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課程課例中看到,這種教學模式是針對新授課、復習課、實踐活動課的教學,但是對于前言課就不能照搬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前言課是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第一印象。上好前言課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程的學習熱情,能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前言課的教學目標是介紹課程的內容、闡釋課程的意義、說明學習方法與要求,這些目標的達成不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獲得。而現(xiàn)階段的政治教師們經常會忽略了前言課的重要性。
三、對高中思想政治生態(tài)教學模式的改進建議
導學案的編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規(guī)律,以利于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學案的設計要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做到多維靈活,注重知識的生活化、事例的時效性,做到精選、精練,才能減少不必要無效學習。教師在這部分的設計要注意可以通過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而不是機械地重復摘抄知識點。新一輪課程改革下對學生的學習側重考察的是基礎知識、主千知識、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主干知識的易混易錯點。而這種知識框架的構建就是可以讓學生能夠更清晰地建立知識點的聯(lián)系,對知識網絡有整體上的認識,讓學生在主觀題的考試考查時做到有話可說、有話好說,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其華.新課程呼喚生態(tài)課堂[J].教書育人,2004, (2).
[2]方然.教育生態(tài)的理論范疇與實踐方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 (1 ).
[3]黃憶春.生態(tài)主義課堂教學觀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 ( 1 ).
[4]徐振升,于艷華.“271導學案’’——高效課堂的路線圖[J].湖北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