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界畫,作為傳統(tǒng)的一個藝術門類,在古代的地位常常被放在“匠人所為”的位置上,認為并無氣韻可言,這種論斷不免有失偏頗。本文很據畫史畫論中的只言片語來分析界畫這一古老畫科的審美,就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和體現的建筑形式,在審美和文化范疇內作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界畫;建筑;審美;起源;美學
界畫是中國繪畫中獨特的一個門類,因為在作畫過程中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在界畫中常常用界尺來劃線來表現建筑物,造型嚴謹不茍、結構精密細致的亭臺樓閣、宮殿廊榭等,這便是所謂的“鐵線描”。在《夢幻居畫學簡明》中對界尺做了一定的說明和解釋。界畫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畫科之一,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一書中將繪畫分為十三科,其中一項便是“界畫樓臺”。界畫和其他繪畫科目的最大不同在于,界畫要求準確、工整、細致,尺寸皆以準繩為則,毫厘不可逾越。
1、界畫的起源和發(fā)展
界畫的出現與實用建筑圖樣有著密切的關聯,隨著繪畫藝術和建筑技術的發(fā)展,界畫便從單純的建筑圖樣中脫離出來成為具有獨特審美的藝術形式,最終發(fā)展為相對成熟的以樓閣為主題、山水、人物舟車為點綴的一種獨立繪畫門類。
關于界畫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晉代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臺榭一定器爾”。隋代的界畫水平已然較高,漸趨成熟?!稓v代名畫記》對展子虔和董伯仁的界畫藝術評價很高。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水平很高,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界畫家歷朝歷代都有很多,如尹繼昭、郭忠恕、仇英、袁氏父子等?,F存的界畫作品是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中的《闕樓圖》。宋代的界畫已經達到了其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同時期出現了大量的界畫家,著名的作品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就繪畫史而言,宋代的界畫已然是處于高峰,是絕無僅有的,無論從藝術品味還是創(chuàng)作水平上,都代表著界畫的最高水平。但由于受到當時部分文人學士的偏見,認為臺榭一定器爾,難成而易好,認為毫無生動、毫無氣韻可言。因而界畫的發(fā)展遭到了阻礙,歷代畫史畫記對它的研究只是只言片語,并沒有像山水、花鳥那樣形成比較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水平。
2、界畫與古代建筑
界畫的主題就是古代建筑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真實的反映了古代建筑的樣式風格,同時也詮釋了古代建筑工程設計的語言。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中,建筑的形制,結構特征,整體意匠,裝飾紋樣,材料規(guī)格都可以在歷代傳世的界畫中得到詳盡的反映。由于中國古代建筑為木結構,相對來所保存至今的限制性較大,所以除了一些史書文字的記載,只能在歷代傳世的界畫中一窺古建筑的風采。
界畫不同于其他畫科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對于古代建筑的精描細刻和真實再現,我們可以通過參考界畫來研究某一時期的建筑樣式和裝飾特點。界畫對于了解和認識古代建筑具有重要作用,是研究古建筑形制的重要依據。當然,只有對于中國古代建筑足夠了解,熟知中國古代建筑史才能夠結合界畫的建筑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中國古代建筑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優(yōu)美造型聞名于世。中國古建筑是以木結構為主,同時結和磚、石、土等材料。建筑的平面布局講究“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一個完整的庭院由若干個單體建筑組合而成,建筑群則是由若干個庭院組合而成??v軸線上分布著主建筑,橫軸線上排列次要建筑,整個建筑群則向縱橫兩個方向來展開。建筑體中以回廊和院墻等方式來隔離相對獨立的小組群,每個小組群都有各自的主題。每個小組群中安排樓閣、亭宇,錯落有致,布局得當。中國傳統(tǒng)建筑遵循三段式、大屋頂的程式化,類型為宮廷和民間的各種建筑等,所謂的三段式就是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來組成單體建筑。屋頂的樣式決定了建筑的不同風格。
中國古建筑由于受到封建王朝的以禮治國的影響,嚴格遵循著等級化和制度化,中國的歷朝歷代對建筑的要求有著嚴格的制度限制,甚至用法律來規(guī)范,這就是建筑所體現的等級制度。建筑等級制度則是依據居住者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來嚴格來劃分出建筑的不同級別。這些等級制度體現在建筑物的諸多方面,比如屋頂樣式、建筑規(guī)模、建筑色彩、裝飾畫類型、斗拱大小、臺基高度、門釘顆數等等。這些嚴格的建筑等級制度具有法律規(guī)范,違者會被嚴懲。
建筑的等級制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而建筑等級體現在建筑的外觀造型中,等級最高者為廡殿,其次是歇山、懸山、最低者為硬山。
3、界畫藝術的美學意趣
界畫在構圖上的改變是隨著山水畫主流畫風的變化而改變的。審美趣味的不同使得山水與樓閣的結合形成了不同的形態(tài)。就表現方式上來看,界畫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以樓閣為主體,其二則是以山水為主體。無論是以表現樓閣為主還是表現山水為主,界畫都在構圖上別出心裁,苦心經營,畫面中的建筑物與山水環(huán)境之間極富審美情趣同時又自然和諧。營造出一種置身其中,宛如走入真山水的“可居可游”之境。
界畫“難成則易好”,一筆一劃當合乎準繩,“折算無虧”,“筆畫勻壯”,不像寫意畫那樣逸筆草草,率性而為,但是筆墨和線條也極為講究。不論是從藝術還是審美上,界畫對于畫家來說都有著極高的要求,既要求畫家深入的理解和觀察事物,又要對樓閣表現的真實準確,同時還需擅長人物畫和山水畫。
界畫家對于建筑物的描繪既需要熟知建筑營造的規(guī)矩法度,將重樓復閣真實的再現出來,又要進行藝術化的處理,呈現出具有一定韻律和結構美感的建筑形象。據《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吳道子作畫時“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借直尺”,究其原因就在于對建筑結構的熟練掌握,猶如庖丁解牛一般,靠的就是對客觀對象研究的透徹和訓練有素過硬的用筆功夫。
在透視上,中國繪畫強調以主觀心靈來體悟觀察自然,故而觀察和欣賞對象時,目光并不局限于一個固定位置,這就是散點透視,通過多個角度去靈活的觀察對象。中國畫歷來講究“以大觀小”、“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界畫也遵循這種觀照形式,將從對同一單體建筑進行各個角度和細節(jié)的觀察,來捕捉不同視角下所獲得的視覺經驗呈現在一個畫面之中。在處理組群建筑中時采用移位透視法。畫家通常會依照自己的繪畫經驗,意識地把建筑物處理成近小遠大、近窄遠闊,這與物象近大遠小、近闊遠窄的視覺習慣相反,利用這種處理方法,以便于集中情節(jié),從而突出重點。
界畫中還包含著文化審美,它是儒家“禮制”和等級觀念的一種體現,從歷代界畫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等級和地位的差異性體現在建筑構成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薄肮蕦m室有量,臺門有制,而山節(jié)藻梲,雖文仲不得已濫也。”儒家觀念中為了彰顯君臣父子的等級身份差別,用一切形式來強調秩序和法則。另外道家“仙居”觀念和“隱逸”思想在界畫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道家思想關心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而界畫是關注建筑和自然山水的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道家思想達到了一種審美上的契合。
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體現了中國的釋儒道文化中,人與自然相融合,力圖在在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中可游可居,使心靈得到慰藉,從而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
通過對于界畫藝術的發(fā)展脈絡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建筑物所體現的等級和演變發(fā)展。界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對于界畫中建筑的研究,同時結合中國古代建筑史,對于了解中國的古代建筑審美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鄭午昌主編:《中國畫學簡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
[2]梁思成著:《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3]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畫》,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3期。
[4]張安治等編著:《歷代畫家評傳.宋》,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
作者簡介:李濟民(1989-),男,漢族,籍貫:山東棗莊,單位: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史與藝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