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鴨漿膜炎在養(yǎng)鴨業(yè)中廣泛流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極大?;诖耍疚木C述鴨漿膜炎的病原學、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總結鴨漿膜炎的診斷方法,并結合目前養(yǎng)鴨生產實際提出鴨漿膜炎的防治對策,為養(yǎng)殖場(戶)、防疫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鴨漿膜炎;鴨疫里氏桿菌;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58.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7)25-66-2
鴨漿膜炎是由鴨疫里氏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敗血性傳染病,又稱“三包病”(鵝感染里氏桿菌稱鵝流感)。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輸卵管炎和腦膜炎為特征,呈急性、熱性、急性敗血性或慢性經過[1]。本病在養(yǎng)鴨業(yè)中廣泛流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極大,會給養(yǎng)鴨業(yè)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1 病原學
截至目前,已發(fā)現(xiàn)21個鴨疫里氏桿菌血清型。據(jù)統(tǒng)計,在我國存在的血清型至少有7個,分別為1、2、6、10、11、13型和14型,較其他血清型,其中以1、2型常見。不同的血清型之間無免疫交叉反應。
該菌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弱,一般的消毒劑均可將其殺死;在4 ℃環(huán)境條件下,在肉湯培養(yǎng)物中可以存活14~21 d。對磺胺喹沙啉、新霉素、壯觀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比較敏感,缺點是容易產生耐藥性。
2 流行病學
1932年,該病首先在美國紐約發(fā)現(xiàn),之后在全世界蔓延傳播。1982年,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該病,目前已呈全國性分布,每個省份均有發(fā)生。該病主要感染鴨,雛鵝偶發(fā)感染,國外報道曾有火雞、雞、雉感染的病例。
鴨疫里氏桿菌主要感染圈養(yǎng)2個月以內的雛鴨,其中二三周齡的雛鴨最易感染發(fā)病?;疾〉镍喓碗[性感染的帶菌鴨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可通過呼吸道感染、傷口接觸感染。該病在冬季和春季多發(fā),夏季和秋季也可發(fā)生。
3 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
3.1 臨床癥狀
精神不濟,縮頸,蹲伏,頭頸、身體歪斜,共濟失調,采食量減少,眼睛和鼻腔分泌漿液性和黏液型分泌物;腹瀉,拉黃綠色、綠色糞便;出現(xiàn)轉圈、角弓反張等神經癥狀;病程多為3 d左右。
3.2 剖檢變化
剖檢后可看到明顯的肝周炎、腦膜炎、氣囊炎及纖維素性心包炎;全身的漿膜面被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所覆蓋;有的病例剖檢后可見,心外膜表面布滿纖維蛋白性滲出物或可見心包膜變厚;心包腔內儲存有干酪樣滲出物,與心包壁黏連;肝臟腫大,其表面被纖維蛋白膜覆蓋;氣囊增厚,有干酪樣滲出物質;脾臟外表呈大理石狀,腫大;輸卵管發(fā)炎,膨大,內有干酪樣滲出物;皮下存在大量的滲出液體、出血,切開后可見皮下組織呈海綿狀。
4 診斷方法
4.1 初步診斷
根據(jù)典型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和病理變化,大多可作出初步診斷。注意此病容易與大腸桿菌病混淆,如果需要確診,則必須進行實驗室診斷。
4.2 實驗室診斷
無菌條件下采集腦、脾、肝等樣品,然后制作成涂片,利用瑞氏染色法染色并鏡檢,可看到兩極濃染的小桿菌。
4.3 熒光抗體技術
取腦組織或肝病料做成的涂片,固定后,利用特異性的抗體進行染色,然后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可看到單個黃綠色的環(huán)狀結構,或者單個短鏈排列的結構。利用此方法,可將此病菌與大腸桿菌和多殺性巴氏桿菌區(qū)別開來。
5 防治措施
5.1 強化管理
在不同的生長階段,飼喂不同的營養(yǎng)均衡的全價配合飼料;注意通風保暖,防寒、防應激;科學調整飼養(yǎng)密度,做好環(huán)境和禽舍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堅持“全進全出”,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1]。
5.2 免疫接種
當雛鴨達到7日齡左右時,可對其接種蜂膠佐劑滅活疫苗或鴨疫里氏桿菌油乳滅活疫苗。實踐證明,可以有效預防該病的發(fā)生。缺點是免疫保護期很短,需要進行第二次免疫。選購疫苗時要注意,由于該病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所選疫苗應含有基本的幾種重要血清型毒株。
5.3 藥物防治
依據(jù)藥敏試驗選擇抑菌或殺菌效果好的藥物進行防治,比如,氟本尼考、丁胺卡那霉素、磺胺類藥物、慶大霉素、喹諾酮類和恩諾沙星等,對該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閆若潛,李桂喜,孫清漣.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指南[M].2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