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研究L型蠟樣芽孢桿菌對黃瓜白粉病是否具有防治作用,旨在尋求合理有效的白粉病防治方法。結果表明,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而且在發(fā)病前期進行噴灑能夠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該方法可以在生產(chǎn)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L型蠟樣芽胞桿菌;黃瓜;白粉病
[中圖分類號] S436.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7)25-53-2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產(chǎn)上主要采用化學農(nóng)藥防治黃瓜白粉病。但是,由于白粉病對殺菌劑抗藥性的產(chǎn)生,以及殺菌劑對環(huán)境、人類等的危害,使得尋求其他途徑防治白粉病成為必然[1-4]。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選用雅美特2188黃瓜品種。前期將黃瓜種子種在穴盤內(nèi),待黃瓜長至5 cm左右時,將其從穴盤中移栽到花盆中。本試驗選用的L型蠟樣芽孢桿菌溶液取自江西省農(nóng)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1.2 田間試驗
設4個濃度的菌體發(fā)酵液(3×109、3×108、3×107、3×106 CFU),并且采用無菌水為空白對照,分別于第1次噴藥后5 d和7 d觀察病情變化,并統(tǒng)計結果。
1.3 室內(nèi)定植試驗
先取5個培養(yǎng)皿,每個培養(yǎng)皿放10個涂抹了白粉病病菌的直徑為1 cm的葉盤,3 d后統(tǒng)計每個培養(yǎng)皿的染病率;再取5個培養(yǎng)皿,每個培養(yǎng)皿中放入10個涂抹了L型蠟樣芽孢桿菌的直徑為1 cm的葉盤,3 d后再在葉盤上涂抹白粉病病菌繼續(xù)培養(yǎng),3 d后統(tǒng)計每個培養(yǎng)皿的染病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濃度蠟樣芽孢桿菌噴施5 d后的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第1次用藥后5 d,噴灑L型蠟樣芽胞桿菌的葉片與對照相比,病情指數(shù)明顯降低。三唑酮處理后的病情指數(shù)比L型蠟樣芽胞桿菌的防治效果好。從防效上看,L型蠟樣芽胞桿菌隨著濃度的升高,防效隨之增加,最高防效可達到47.56%。由此可知,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與菌液的濃度有關。
2.2 不同濃度蠟樣芽孢桿菌噴施7 d后的防治效果
從表2可以看出,第1次用藥后7 d,病情指數(shù)變化不大,黃瓜葉片受到的影響較小。但與第一次施藥相比,病情擴散速度減緩。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藥效逐漸降低。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效同上次試驗結果相同,都受濃度梯度的影響。隨著濃度的降低,黃瓜防效隨之降低。最高防效達到52.32%,最低防效僅為37.15%。再次證明,菌液濃度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影響。
2.3 室內(nèi)定植試驗結果
表3結果顯示,前期接種白粉病的葉盤,在適宜條件下,白粉病感染率幾乎均為100%。而接種了L型蠟樣芽胞桿菌的葉盤,染病情況較為輕微,葉盤受到感染數(shù)基本為0。因此,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百分病的防治主要在發(fā)病前。在黃瓜白粉病發(fā)病前,用L型蠟樣芽胞桿菌噴灑黃瓜葉片,可有效避免黃瓜白粉病的發(fā)生。由此可知,對于黃瓜白粉病的防治,可用L型蠟樣芽胞桿菌在發(fā)病前提前預防。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同時,在黃瓜白粉病發(fā)病前期進行噴灑,能夠?qū)S瓜白粉病起到更好的防治作用。L型蠟樣芽胞桿菌桿的噴施濃度不應低于3×107 CFU,在此濃度以上可以使黃瓜白粉病的防治達到更高的效果。試驗中,3×109 CFU的濃度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另外,在用L型蠟樣芽胞桿菌對黃瓜白粉病進行防治時,應定期不間斷噴灑藥劑,能有效抑制白粉病的擴散[5]。因此,此種微生物的防治方法可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Smith PG.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J].Phytopathology,1948(39):1027-1028.
[2]董曉濤,楊志,周淑鳳.沼液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3):25-26,29.
[3]劉濱疆,季慶瑞.白粉病防治新概念——空間電場防病促生技術[J].蔬菜,2003(7):18-19.
[4]呂淑珍,霍振榮,陳正武,等.黃瓜霜霉病、白粉病抗性遺傳研究初報[A]∥李樹德.中國主要蔬菜抗病育種進展[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5]程亮,游春平.拮抗細菌的研究進展[J].扛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3(25):732-737.